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47|评论: 6

[转帖]巴蜀代表四川,士渝代表重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5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此强烈反对重庆盗用四川文化。

四川——巴蜀文化
五、巴蜀文化研究的现实价值

巴蜀文化的研究,可以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提供爱国爱乡土的资料和教材,可以为提高巴蜀人的素质,为两个文明的建设服务。除了这些一般以外,我认为有如下一些切于实用的现实价值。

(一)对古蜀国“三蜀”和古巴国“三巴”的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新四川的地理特点。在重庆市分离出四川以后,不少同志误认为是把巴分立出去了,重庆是巴,四川是蜀。实则从历史地域看,重庆直辖市的成立只是分出了巴东和巴中的一部分,而三巴郡的大部分都还在新四川。历史上的巴东郡曾经扩展到秭归,王昭君是蜀人,不是鄂人,冯梦龙曾称王昭君为“成都姑娘”。可见行政区域的划分从来没有割断巴和蜀的历史联系。 (二)加强对成都平原以宝墩文化命名的古城文明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论证长江上游古文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于确定新四川发展战略,建立成都经济文化圈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提供了历史依据。曾几何时,成都还算不上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心城市,还不能正式跨入长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研讨会。现在,通过成都作为长上游古文明中心的考古发现,再对成都位居江源而长期成为江源西部与江流东部的物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的历史的研究,再对比现实成都的“三中心两枢纽”,尤其是商贸城市中心的作用,应该说成都经济圈的战略在长江流域的城市群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地位。

(三)巴蜀文化不仅为四川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和命名,奠定了可靠的依据和基础,而且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经验和教训。巴蜀文化悠久的独特传统,常通过物化的形式直接影响于城市建筑和道路的布局和走向,规定着特殊的巴蜀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巴蜀文化所体现的文态,常常作用于巴蜀城市的建设进程和环境风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往往有着尖锐的矛盾。通过巴蜀文化的规律性研究,提高顺应城市文化发展规律的自觉性,有助于现代城市化进程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例如,府南河的综合整治,文化工程就起了它应有的作用,体现了巴蜀文化对于城市建设的直接价值。府南河上,西南、西北散步道分布着一百块数吨重的巨形诗歌碑石,内容是历代赞颂成都和锦江的著名诗词,形式上则体现了巴蜀大石文化的遗风。合江亭上“解玉双流”(解玉溪与府河、南河)的景匾,思蜀园表现鳖灵活水,李冰穿二江、文翁开湔口,高骈改府河和当今府南河工程五次治水的碑石的设计及其碑文,北门大桥栏的“成都文化史迹掇英系列石刻”,东门大桥的“成都十二月,月月有市的系列碑刻”,万里桥上的“三国历史故事系列石刻”,以及府河上旧民居留存的园地和正在设计的活水公园的水文化展览,均直接体现了巴蜀文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物质形式的现实价值。这对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更新中,如何保存名城历史文化的特点,无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四)研究巴蜀文化巨人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巴蜀人才成才规律的认识。巴蜀历史上每相隔100年至300年,必出一位全国性的文化巨人。从司马相如、扬雄,到李白、苏轼、扬升庵、李调元、郭沫若,他们都是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百科全书式的巨人。他们的成才与巴蜀文化及巴蜀环境的薰陶有着密切的关系。巴蜀还素有“蜀女自古多才”、“自古诗人多入蜀”、有“吴船入蜀”和“走出夔门”双向人才交流的规律。这对我们研究当今四川人成才的规律和条件,对今天培养跨世纪的川籍人才,可以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五)研究巴蜀文化的性格和特质,对于我们探讨什么是今天的四川人精神有直接的作用。巴蜀人性格有其特异之处,《汉书·地理志》、《隋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及各种地方志书均有概括和描述。从中原入蜀的人也往往惊异于蜀人、蜀城、蜀地之新。杜甫入蜀,看到的人是与中原故乡不同的人:“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看到的习俗是新的:“殊俗状巢居”,“异俗嗟可怪”。看到的城也是新的:“层层连华屋,季冬树木苍”。法国人19世纪末入蜀,认为成都有似于“东方的巴黎”。抗战时期,茅盾入蜀,看到成都人、成都习俗就引起新奇的感觉,称其为“小北京”,是“民族形式的大都会”。四川人又有创造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力争上流的历史传统。对上述这些问题加以深入的研究,无疑可以为我们今天对“四川精神”作出科学概括,会产生积极的、有历史感的影响。

六、巴蜀文化研究需要振兴

巴蜀文化研究有过三次高潮:4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但相比于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的研究,巴蜀文化的研究工作则显示出相对的滞后性。在研究队伍的组织和凝聚、研究条件的具备和改善、研究资金的投入等方面,都显得薄弱。当前研究状况上出现的“三缺乏”:一是综合性的巴蜀文化理论著述缺乏,二是基础性的巴蜀文献荟萃缺乏,三是学术独立、见解创新的巴蜀文化论文缺乏。这“三缺乏”都与上述条件的不具备有关。

除了要求省委省府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重视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以外,作为巴蜀文化研究工作者自身,也要以学术独立的精神,拿出有真知灼见、“唯陈言之务去”的巴蜀文化研究成果。政策图解式的媚时研究不可取,卖旧铜钱式的媚俗研究也不可取,需要的是切切实实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独立见解的成果,而不至于是在浮躁学风影响下的学术规范失衡状态的陈言旧调的堆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5-12-15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搂主言之有理,巴蜀文化研究的投入太少,影响不大。

不要管观音桥妹妹滥人的一派胡言。

发表于 2005-12-16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始终是认同四川的,但绝对抵制成都的剥削,那天四川让好吃懒做成都在四川呆不下去的时候,重庆就会回家

发表于 2005-12-16 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2个宝批龙

发表于 2005-12-15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始终是认同四川的,但绝对抵制成都的剥削,那天四川让好吃懒做成都在四川呆不下去的时候,重庆就会回家

发表于 2005-12-16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

发表于 2005-12-16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反渝将军在2005-12-16 4:01:00的发言:

楼上2个宝批龙

反渝将军 真正代表了成都人的素质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