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改装航母“施琅”号
中国首艘航母低调不给外界制造紧张机会
近期,关于中国首艘航空母舰的传闻不断,人们可以注意一下最近一期的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文显示:中国首艘航母名为“施琅”号,是航母训练舰,建军节前出海试航。
这是党主办的刊物,党掌握军队,当然以党刊发布的消息为准。据传,7月27日,国防部将于当天下午3时发布有关“施琅”号的重要消息,受邀记者们以为“施琅”正式试航,但却是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在此发布:中国改造的首艘航母,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非作战斗之用。看到中央四套直播也是张召忠少将的访谈,弄得观众满头雾水。
其实,人们只要留意一下《学习时报》或先前透露出的间接消息,中国首艘航母的情况,早已大白于天下。之所以起名“施琅”号、定位科研试验和训练舰、八一前低调试航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善意回应中国与东盟就南海意见达成一致的承诺。南海稳定,是当前党指挥枪的第一要务。
目前,世界上已有9个国家拥有20多艘大小不等、性能迥异的航空母舰。中国拥有航母舰队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首艘航母“施琅”号,是由乌克兰引进的“瓦良格”号废旧航母改装而成,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改装,摸清航母的技术途径,从中悟出航母设计和建造技术,进而把这些技术运用到今后可能的航母设计与建造之中。情同此理,把“施琅”号定位为科研试验和训练舰,目的也是为了培养航母操作人才、驾驶人员和飞行起落技术等。也就是美军专家常说的,航母从下水到组建一支成熟舰队,还需要6年到10年的时间,中国把“施琅”号当作一所非战斗“航母学校”,就是为了今后能够打造一支专为救灾、护航、维和的成熟航母舰队。
但是近两年,“瓦良格”还没有改装成功,就引起日本等外媒极大关注,并给中国扣上“航母威胁论”的帽子,甚至胡乱猜测中国首艘航母,一定是为了南海对峙准备的。这种别有用心的上纲上线,其目的是鼓动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进行军备竞赛,西方某些大国赚得满盆军火费的同时,轻巧达到以武抗衡中国和制约南海争端双边谈判政治解决的诉求。
赶在此时改装完毕的中国首艘航母,即使是每发出一个正常的信号,都是对外界神经的一大刺激,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放大、误读。所以,中国首艘航母直到改装成功,都没有给外界借题发挥的机会,传出的信息,只是对周边乃至南海低调、再低调的完整的善意回应,这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近日高调武力对抗中国,形成鲜明的对照。以笔者军细柳个人之见,分析如下:
一是首艘航母“施琅”的命名没有张扬。中国如果真的想以航母威胁别国,决不会错过以征集航母命名的机会,轰轰烈烈地宣扬民族自豪感,凝聚人心、提振军心。取“施琅”为号,只在内部小范围的斟酌而得。“施琅”是清朝康熙派往台湾的著名爱国将领,为平定台湾,实现国家统一,贡献了毕生精力。首艘航母以“施琅”命名,其寓意寄予了中国人正确认识历史,最终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加上谓之“航母学校”,可谓真正的和平使者。
二是国防部宣布了航母为科研试验和训练平台。这就意味着,不会用于作战。航母看似一艘舰船,实则需要成千上万家科研单位、技术部门和工厂进行合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要掌握建造航母的全过程,必须从科研试验开始,主动力、管路设计、材料、电子等一个装备、一个装备地解决问题。尤其训练人员,如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以前只能在陆上进行,今后可以到航母上训练起降了。正如尹卓教授说的,中国从改造一艘废旧航母平台开始,选择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航母发展之路。就像中国走的一条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一样,只能给世界带来好处、和平,不会给外界造成威胁。
三是首艘航母建军节前(或之后?)试航,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或者说政治意义亦低调。中国“航母梦”由来已久。中国改装成功第一艘航空母舰,是海军蓝水建设的一个标志性成长,按正常思路,也应该像“神五”、“神六”上天和申奥成功一样,把酒对歌、举国欢庆。
但是,中国没有。在这种敏感时期,中国军方怕刺激某些国家脆弱神经,甚至把一丝欣慰都掩盖了起来。也正好赶上“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举国同悲,甚至将某些方面比较满意的表情都压抑了起来,悄悄的、低调低调再低调地将中国人盼望已久的首艘航母推下水,为的是不给某些国家借题发挥、制造台海、南海紧张空气的机会。
中国这么努力地保持南海秩序的和平稳定,符合中国在内的所有东盟国家利益。如果中国这种异乎寻常的低调和善意,还是被南海争端国家刻意误读,继续挑衅,中国的良苦用心全都付之东流之外,剩下的最后一着,只有打!谁也说不准的事。
2011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