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67|评论: 4

“两化”互动的攀枝花辩证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 11:38 | |阅读模式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城镇化率达到61%,地处川滇接合部的攀枝花有何秘诀 

  7月27日,攀枝花市仁和区金江镇鱼塘村村民吴成权又来到了镇郊安置小区。隔三岔五来看一看,是老吴这一年来养成的习惯。“再隔半年,我就可以搬进去了。”指着正在“长高”的新房,老吴一脸惬意。

  10年前,吴成权还是一个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如今,他已经当上公司的供销部经理,每月收入5000多元,妻子也在园区找到了一份绿化工作。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一直是老吴的梦想。

  按照规划,依托钒钛产业园区,老吴所在的金江镇将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人口达到10万的产业新城。而攀枝花,将建成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化率也将由现在的61%跃升到68.5%。

  “进”与“退”——
  从“犬牙交错”到“1+5”

  攀枝花因矿而生,先有企业,后有城市。建市初期实行“先建厂、后建设,先生产、后生活”,城市工业用地和生产配套设施基本按照“近资源、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进行布局。随着生产规模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设施与工矿厂区犬牙交错,用地混杂、相互干扰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功能严重不足。

  攀枝花市委书记赵爱明清楚地记得2004年她刚到攀枝花时的情景:“整个城市没有一个红绿灯,烟囱随处可见,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在一些棚户区,房屋破旧,设施简陋,污水四溢,人居环境极差。

  这样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显然难以与现代化画上等号,与群众的利益也并不相符。

  “攀枝花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仅要让群众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也是群众享有成果的过程。”赵爱明说。

  把工业布局调整和城区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工业项目“退城入园”,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融合。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

  根据《攀枝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攀枝花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原来散乱的工业集中点将发展为产业定位各不相同的6个产业园区——1个市直管的钒钛产业园区和5个县区产业园区。在退出地域和园区关联城区,则按照相应规划开展城市建设,推进产城互动发展。

  退,让城市回归本位,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进,让工业集中发展,产业聚集效应日显。

  钒钛产业园区是其中的 “大手笔”。通过配套基础设施、经济补偿等政策引导,一大批分散在城区的企业搬迁入园。到2010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94.6亿元,占攀枝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5%。

  企业的退出为城市升级赢得了空间。以仁和区为例,通过对老街、四十九、大河流域等城区的改造,一举成为攀枝花重要的居住中心。

  2009年,攀枝花市又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将钒钛产业园区所在的金江镇整体移交园区托管。托管后,产业园区的可开发面积从25平方公里上升到近50平方公里。

  在钒钛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杜毅华看来,这一举措的意义不亚于“退城入园”。“这从根本上消除了制约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的体制性障碍。”他说。而原来单一的工业园区也有了全新的定位——攀枝花东部城市新区。

  “舍”与“得”——
  从“污染城市”到“阳光花城”

  去年年底,一条消息再次震动攀枝花:启动新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人口超过百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意味着,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攀枝花将迎来又一次飞跃:城市面积将从61平方公里扩展到110平方公里,人口将从70万增长到100万。

  单从统计数据上说,攀枝花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均居全省前列,然而其中的苦涩,攀枝花人自知。

  在川滇接合部,从经济基础、经济流向等诸多因素看,攀枝花完全有理由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攀枝花建在偏僻之地,造成内外交通严重不畅,而城区功能不分,发展空间狭小,人口过度密集,严重制约城市发展。城市功能的弱化,对工业发展来说,也是极大的制约。更为刺眼的是,2005年6月,攀枝花出现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 “中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名单中。顶着“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帽子,缺乏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引不来人,就是本地人也想着外迁。

  “攀枝花要避免资源性城市矿竭城衰的命运,必须要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整体来研究部署,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形成互动发展、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攀枝花市市长张剡说。

  有舍,才有得。

  攀枝花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下“狠手”。从2005年以来,攀枝花淘汰77个落后产能项目,关闭淘汰了一大批能源资源消耗大的火电、水泥、冶炼企业或生产线及设备,并对500多个项目进行了整治。

  看似企业利益受到损失,但随后取得的效益让更多企业尝到甜头。钒钛企业利用攀钢含钒尾渣制取钒制品,焦化企业回收煤气发电、开展煤焦油深加工……全市上百家企业从事“三废”资源的综合利用,每年工业“三废”利用创造产值超过100亿元,基本实现废物循环、再利用和资源化。

  对外来的高污染项目,攀枝花则高挂“免入牌”。仅近两年来,攀枝花拒绝的类似项目就有数十个,投资高达上百亿元。

  舍掉的是一时之利,得到的是青山绿水。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5年的53%提高到2010年的89%,并先后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收归囊中。2010年,攀枝花举办首届欢乐阳光节,不仅把新闻发布会开到了成都,也开到了重庆、昆明。“阳光花城”的名号,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抑”与“扬”——
  从“被城市化”到“市民”

  得知自己所在的金江镇没有列入攀枝花新区建设的范围,吴成权刚开始有些失望。然而,当从园区管理人员那里了解到“产业新城”的规划,老吴又充满了希望。活力、实力、生态、和谐,虽然老吴对字面的理解不是那么充分,但肯定差不了。更方便的是,住在金江,只要2元钱的公交车费,就可以实现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对接。

  10年前放下卷起的裤脚时,老吴有些担忧。土地被征用了,没有一技之长,怎么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吃什么?买不起房,住哪里?以后在城里混不下去了,退路何在?

  “被城市化”在攀枝花的决策中被反复提及。城市化是农民的市民化,而不仅仅是土地的城市化,更不是把他们变成亦工亦农、亦城亦乡、颠沛流离、候鸟一般的“两栖人”。

  摒弃的是只求土地城市化、忽视人的市民化的错误观念,弘扬的是人居环境改善、就业充分、收入提高、保障有力的真正城市化。

  吴成权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培训,很快在园区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月收入2000元。后来,因为业务过硬,老吴又被园区另外一家公司“挖走”。而整个金江镇,有2000多名农民最终通过培训走进了园区工厂的大门。

  与金江镇一江之隔的东区银江镇,从2005年起,18周岁至50周岁的人员都可以享受就业技能培训奖金,培训费用基本由镇上财政承担。该镇还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劳务合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向辖区企业转移就业。全镇农村劳动力6276人中,已参加培训3573人,培训就业率达98%。

  在完善就业的同时,攀枝花市还鼓励自主创业。该市目前已把城乡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覆盖面,并组建创业指导服务专家团,邀请各领域专家及各部门的业务能手对创业群体进行指导服务。而农民工,则是重要的指导服务对象。

  房价,是横亘在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一条巨大鸿沟。在攀枝花,一个个安置小区建了起来,不仅环境优美,各种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更重要的是,价格也很“温柔”。在钒钛产业园区安置小区,人均30平方米的面积内,每平方米只要400多元,农民工就可以买上心仪的楼房;即便超过面积,售价也不足市场价的一半。

  “要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不仅要有房住,更要让他们掌握能在城市立足的职业技能,还要使其享受到城市的各项福利。”赵爱明说,“两化”互动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最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据介绍,攀枝花将在未来3至5年内,基本实现农民工与市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8-1 12:19 |
这么高水平的稿子,不像是当地媒体的报道,楼主是在哪个媒体看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6:52 |
回复 钢城印象 的帖子

四川在线

发表于 2011-8-2 21:13 |
如此!

发表于 2011-8-7 15:38 |
路过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