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家里很贫困,但生活的磨砺不曾让他失去笑容。8月1日中午,记者在营山县消水镇见到已被四川农业大学录取的张国华时,他一脸笑容,显得非常沉稳和自信。张国华的理想是,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要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家贫志坚
农家娃考上大学
记者到达营山县城后,乘坐一个半小时的汽车,才抵达消水镇。给张国华打完电话,得知还需乘坐摩托车行驶20多分钟,再走10多分钟的山路,才能够看见他家的四间土墙瓦房。尽管是一大早就出发,记者到达黑马山和太蓬山之间的张国华家时,已是中午时分。张家位于半山腰,听说有记者到来,张国华的妈妈刘桂英早早就等在村头。
张国华今年20岁,是家中的老大,还有个弟弟在读高二。今年高考,张国华以文科536分的成绩被四川农业大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录取,但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全家人就一直在为学费发愁。张国华的爷爷、奶奶都已八十高龄,常年疾病缠身,母亲刘桂英有严重的贫血病,父亲张申权一直在外打工,常因有断指残疾屡次被工厂拒之门外。
因为地处大山腹地,贫穷一直是这个家庭挥不去的阴影。所幸的是,全家人并没为此而丧失信念,虽然时常为钱发愁,却没有因为钱的事情吵闹过。张国华说:“每次我去上学,爷爷、奶奶都会哭着送我出门,他们总是叮嘱我,好好念书,大学毕业后回来带领乡亲们致富。只要是我说学习需要,家里再困难,也会为我节省出买书的钱。”
乡情难舍
想回农村干事业
记者到达张家时,张国华还在给家里的稻田抽水。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国华懂事较早,父母不清楚他进县城后的学习情况,言谈中更多的是他在家里的表现。刘桂英说,每年放暑假,张国华兄弟俩都要去夹黄鳝,但家里人舍不得吃,卖黄鳝的钱全部成了哥俩的学费。此外,张国华还要帮着家里插秧、打谷、割麦子、背红苕等。张国华越是懂事,刘桂英越是揪心:“农村的生活太苦,我们都盼着他考上大学后去城里生活,可他说以后还要回来做事。”
对于母亲刘桂英的担心,张国华有自己的想法。“我是农民的儿子,常年在农村生活,看到很多果树结的果子明明可以变成钱,却因为交通不便卖不出去而烂在地里,我感到特别心痛。很多城里卖得很贵的蔬菜,我们老家的人却拿来喂猪,这都是信息不畅造成的,我的理想是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改变这种局面。”张国华说,有人在黑马山开办矿泉水厂,生意很红火,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在农村也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他之所以报考农业大学,为的就是以后能够回报家乡。
在张家的菜园里,记者见到了苦瓜、番茄和茄子等常见蔬菜,与周围邻居种的蔬菜相比,张家的菜长得好一些。“民以食为天,当农民就不能离开土地。”张国华的爷爷告诉记者,张国华对农业特别感兴趣,村里一些人觉得这孩子长大了没出息,可他不这样认为,他一直支持孙儿回乡创业。
全家焦心
大学学费没着落
张国华特别爱笑,他在营山中学读书时担任班长,除了学习成绩好之外,他还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是学校的“活跃分子”。不熟悉的人认为他生活得很舒适,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张家唯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是爷爷7年前半价买的“二手货”。他的衣服大都是亲戚给的,如果父亲打工挣了钱,或许过年能穿件新衣服。读高中之前,他一直没出过消水镇,不知道营山县城是个啥模样。
“家里现在还欠贷款4万元,我真不忍心再向父母要钱。”张国华说,6月29日,表哥邀他去福州打工,可刚出门两天,得知母亲病重,又回了家。如今,6000多元的学费,已成为全家人最大的心病。
贫困生档案
张国华,营山县消水镇人。
家庭情况: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有八十高龄的爷爷和奶奶(常年疾病缠身,每年的医药费超万元),弟弟还在读高中。家里尚欠贷款4万元。6000多元的大学学费,是全家人最大的心病。
毕业学校:营山中学
高考成绩:文科536分,已被四川农业大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录取。
人生宣言:在农村也可以干一番大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