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关于江竹筠在狱中到底受的是什么酷刑,人们过目难忘的一个情节就是她被捕后遭受了以竹签子“钉手指”的酷刑。遗憾的是,这个震惊了亿万公众的情节,恰恰是虚构的。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07月25日20版,作者:何建明 厉华(作者为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
从《红岩》到《红岩档案解密》等书,再到《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一系列人物的描写逐渐从文学形象回归到历史的真实。
从上个世纪60年代《红岩》小说问世以来,以红岩革命烈士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层出不穷,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学艺术领域,红岩革命烈士的事迹感动和影响了许多中国人。一部《红岩》小说,让许云峰、江姐等烈士的形象家喻户晓,一曲红梅赞万人颂唱广为流传,在社会上形成了对群众产生深刻影响的“红岩”现象。作为上个世纪60年代意识形态下产生的《红岩》小说,表现和适应了那个年代的精神需求,人们在接受许云峰、江姐、成岗、李青林、小萝卜头英雄形象教育的几十年过程中,对她的真实性产生了更多的兴趣,这也是渣滓洞、白公馆每年有络绎不绝参观者的原因。《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在《魔窟》、《来自白公馆、渣滓洞的报告》、《红岩档案解密》的基础上,又一次真实的报道红岩、描写红岩,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
一、书中对“红岩”史事进行了大量细节描写,补正了过去“江姐”文学形象的不实与不足,还原了历史真实
1、真实的江竹筠形象是怎样的?
关于江竹筠,即《红岩》里的江姐形象,过去几十年来有很多的戏剧和影视作品的宣传。在《忠诚与背叛》一书中,描写了一个真实的江竹筠,使人们对其有了全面的了解。真实的江竹筠,本名叫江竹君,其实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女子,身高仅1.56米。她到万县工作时,化名为江志炜,取内心依然追求光明之意。被捕后,特务问她的名字,她说“我叫江志炜”,狡猾的特务冷笑道:“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真名叫江竹君”。江竹筠一听,特务连这个情况都知道,她想判断敌人到底掌握了多少情况。于是,江姐灵机一动,要与敌人周旋一下,她非常镇静地对特务说:“对,我是叫江竹筠,不过我那个筠,是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平均的均,你们不要写错了。”这就是江竹君后来被档案记载为江竹筠的来历。
2、江竹筠在狱中到底受的是什么酷刑?
关于江竹筠在狱中到底受的是什么酷刑,人们过目难忘的一个情节就是她被捕后遭受了以竹签子“钉手指”的酷刑。遗憾的是,这个震惊了亿万公众的情节,恰恰是虚构的。
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档案中,保存有当年对江竹筠审讯问案动刑的行辕二处处长徐远举、法官张界和特务陆坚如的若干交代材料。根据材料,当特务徐远举从江竹筠这个柔弱的女子嘴里得不到任何情报时,气急败坏的徐远举竟然对她动用酷刑。这种酷刑不是“钉竹签子”,而是“夹竹筷子”。这种“夹竹筷子”刑罚是封建古代摧残人犯的一种方法,行刑过程是:把竹筷子用麻绳连环套式连接起来,把受刑人的十指用竹筷子一根一根夹住,左右两个人拉住麻绳,一使力,竹筷子就会夹紧手指骨头。这种刑罚表面上看不出有伤,但受刑者因十指连心会感到痛苦万分。
受刑后的江竹筠,给徐远举留下的一句话是:你只能危害我的身体,动摇不了我的意志。江竹筠在狱中战胜刑罚的英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争意志。而江竹筠在狱中所提出的“加强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建议,使她成为狱中坚持斗争的一面旗帜。这也是为什么江竹筠在《红岩》中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更是文学艺术不断塑造她的一个关键基础。她展现了一个地下党员坚守信仰、忠诚党的事业绝不背叛的人格,以及她以革命事业为主,为免除下一代苦难,愿把牢底坐穿而表现的一种追求“大我”的信仰力量。
3、“狱中绣红旗”的究竟是谁?
《红岩》中的“狱中绣红旗”,描写的是发生在江竹筠所在的女牢房的事,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发生在白公馆的男牢房。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白公馆,难友们为之激动,为之兴奋!梦寐以求的新中国已经成立、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他们相互拥抱,在地上打滚。当时,每个难友都在想像新中国成立的热烈场景,每个牢房里都发出了一片高呼声“新中国!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新中国!”罗广斌眼见这热烈的情景,忽然一个念头闪现,他动情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也应该做一面五星红旗,去迎接重庆的解放!”罗广斌把自己的一床红色被面取下,难友们用草纸撕成了五颗红星,但是,五星红旗的具体图案是啥样的呢?大家进行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红旗中间应该是一颗大星,代表我们党,红旗四个角上是四颗小星,代表四万万中国人民,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他们用饭粒将草纸撕成的红星贴在被面上。可惜,这面红旗未能扛出去。红旗制作好后,他们把它藏在牢房的地板下。1949年11月27日,保密局下令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实行屠杀,解放后这面红旗才被人发现。
《忠诚与背叛》还原了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从历史到文学形象、从文学形象到历史真实,红岩出现了一种回归,这种回归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崇敬,是对历史的一种深入认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二、书中真实披露了两次营救白公馆中被关押的革命者的行动,不同于旧说
无论是小说《红岩》还是电影《烈火中永生》,对发生在重庆解放前夕的白公馆、渣滓洞大屠杀都做了另外一种表现,那就是成功营救狱中被关押的革命者。《忠诚与背叛》一书在综合大量档案的基础上,还原了历史真实,即营救工作虽然一直在秘密进行,却没有取得成功。
身陷囹圄的革命者,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他们也决不是坐以待毙,他们更希望活着,去建设新的国家。他们为有朝一日能冲出牢狱,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努力,狱外的党组织也一直千方百计为解救他们进行艰难的斗争,除通过个别上层人物和个别社会关系,营救一些同志出狱外,地下党组织还有计划地准备武装劫狱。
1949年7月,川东特委在原市中区临江路45号召开了一次会议,在香港学习归来的江伯言传达了南方局钱瑛对川东地下党的指示:保存力量、保护城市、迎接解放、配合接管。钱瑛在指示中,专门提到对被捕的党员和进步群众,要千方百计把他们营救出来,需要钱买的,就花钱买。
但终因时间短促,地下党组织掌握的力量太小,第一次劫狱计划未能实行。
1949年11月14日,敌人继在大坪公开枪杀陈然、王朴等十人后,又在电台岚垭秘密杀害江竹筠等三十人。狱中停止了每天一次的放风,岗楼上又加派了双哨,日夜巡逻,集中营里气氛越来越险恶而紧张了。胡其芬以“吉祥”为化名,综合狱中党员骨干研究的营救意见,给地下党组织写了一份报告,由争取过来的看守黄茂才带出给负责与狱中联络的地下党员况淑华。况接信后当即转交给了沙磁区工作组负责人刘康。
刘康接信后,深知狱中同志生命已危在旦夕,决定单独组织武装抢救。刘康与有关同志不断碰头,日夜奔走,在短短的几天里,为武装劫狱筹集到相应的人员武器,并筹集了五十两黄金作为劫狱经费。孰料大屠杀开始,第二次劫狱计划又告流产。
两次营救,虽未成功,却仍然反映了集中营内外与敌斗争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将被载入川东地下党血与火的斗争史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