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520|评论: 14

[他山之石] 汉调二黄《南北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5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调二黄《铡美案.琵琶词》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调二黄《二进宫》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种。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帮与京剧接近。其二黄由来,在陕西省有各种说法,皆与湖北“黄岗”说、江西“宜黄”说、安徽“石牌”说不合,而与陕西直接关系。据安康汉调艺人世代流传,都说二黄是在本地土调“黄腔”基础上受南北曲与兄弟剧种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而所谓“黄腔”,在陕南三共本属“出格”、“变调”之意。如此,则“二黄”也许是西秦腔在陕需的“变调”之意。在汉水流域,旧有“一清二黄三月(两湖写作“越”)调,梆子跟上胡吵闹“之说。二黄名称或与此相应。至于有人写“黄”为“簧”,是否因原来曾用笛和唢呐伴奏,尚待查考决定。清代威阳刘古愚、蒲城张东白、民国时富平王绍猷、乾县范紫东等前代学考,相继考察,同谓二黄乃“秦声吹腔古调新声”。这种说法是有它的道理的。它与“西皮调”东传的时间,虽然有先有后,但其渊源则同属早期“陇东调”、“西秦腔”在江汉流域的分支,与现称的梆子秦腔同源异流,以致在清朝中叶秦腔艺人、汉调艺人与微调艺人先后同台,才成为可能,也因此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剧种。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源流与名称

    汉调二黄(亦作簧),陕西大型戏曲剧种。流行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旁及甘南、川北、豫西、鄂西北和山西晋城一带。明清时期外省人多习称其为“秦腔”,陕西及毗邻流行区域一般都直呼为二黄。清末京剧京二黄回流入陕,陕西二黄又有陕二黄、西安二黄、秦二黄和本地二黄等称谓。陕南汉水流域一带,一般又多称汉调二黄、山二黄、土二黄等,而“汉调二黄”一称,基本成为正规名称流传下来。
称为“二黄”的原因,相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兴办梨园,演歌舞戏曲,坐部弟子中有黄幡绰者善演唱“黄管体调”,此调流传民间,遂有二黄之称。故陕西人书写“二黄”剧种名称,多不用带竹头之“簧”。
    1956年8月,安康曾将汉调二黄改称汉剧,与湖北汉剧名同实异。

    (二)陕西四大地域流派

    汉调二黄在陕西分为关中、商洛、汉中和安康四大地域流派,其中汉中、安康风格相近,又通称汉江派。
    关中派
    明末至民国初年为其发展流传的鼎盛时期。清乾隆四十年前后,西安一地就有二黄戏班达36个之多。至民国初年仍有相当实力。在西安、泾阳、三原、长安、蓝田、周至、户县、咸阳、凤翔以及耀州、大荔等渭河两岸“人多以眉户是曲子,非大戏,不甚重视,徽调又不大懂,梆子秦腔又粗糙,一时多好听看汉调二黄”。其中文人、商绅、旗满回民和军政要人喜好尤甚,不仅有专业班、业余班和自乐社,就连一些女眷也能清唱或挂衣登台。清光绪年泾阳富户安吴寡妇,一生专门收养二黄艺人,组织修改流散剧本,并将其后园划地一块作埋葬艺人之用。辛亥革命爆发后,时任秦陇复汉军大统领、陕西督军,建国后曾任陕西省副省长的张凤翙将军,与革命军师长张云山在西安创办二黄鸣盛学社,拥师生300余人,艺人张鸣顺、叶鸣英、山鸣岐、李鸣鹤、刘鸣祥等,享名关中与陕南各地,受聘于四川、甘肃、河南、鄂西北和山西一带授艺。1930年前后,艺人王安奎创办西安庆义社科班,培养一批“子”字派艺人,著名者有刘子俊、邵子福、冯子才、董子杰、李子喜等。
    建国初期,在西安小皮院、洒金桥、马坊门、东关以及泾阳、三原一带,有多个称作二黄研究会的业余组织,张风翙将军经常参加演唱活动。1950年,由关中派、商洛两派艺人联合成立西安大众剧社,活动约三年解体。1959年,陕西省戏曲学校开设汉调二黄班,招员75人,宗关中派学艺。该班六年毕业后全体转往安康汉剧团。1981年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大会仅蓝田县坝源业余汉调二黄剧团李永清先生等代表关中派参加后,自此关中二黄已近绝响。
    关中派被各路艺人尊为正宗,注重唱工,唱腔、表演较汉江派高昂豪放,激越古朴。
    商洛派
    汉调二黄流传商县、洛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商南等县,又称作“洛镇派”。清乾隆二十年即有班社活动。咸丰、同治年间科班戏班较多。名盖陕西的著名生角赵安子,镇安人,誉称“活孔明”,光绪年间应召进京入内宫为慈禧太后演出,获赐金牌一面。名旦孝乾儿,山阳人,在西安及河南、湖北一带名气很高,民国初年曾任教西安鸣盛学社。自清末至1945年前后,商洛各县有双盛班、善庆社、广易班、五福班、大同社、抗建剧团等科班或戏班,艺人张广勤、吕庆华、张庆鸿、陈忠洪、黄亮子、武振发、王同绪、陈胜志、赵建中等在当地颇有声望。这些科班和演出班多数为商洛人,也有关中人及鄂西北与河南人。
建国后,商洛有山阳、镇安、柞水专业二黄剧团。1981年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大会,山阳剧团演出《穆桂英挂帅》获得奖励,该团著名演员武新艾当选省汉剧艺术学会副会长。目前,商洛已无演唱汉调二黄的专业团体,山阳、镇安、柞水一带尚有民间演唱活动。
    商洛派以武戏见长,唱腔、表演与关中派相近。由于地缘关系,商洛派不仅北出秦岭入关中演出,且多活动于鄂西北和豫西一带,被当地人称作陕班子、靠山黄、山二黄或陕二黄。鄂豫一带流行的二黄戏也多为商洛派所传。如今湖北省竹溪县山二黄剧团,早年即与商洛派特奌相通,流行传统剧目基本一致和唱腔上讲究“双环环”等等。
    汉中派
    清代乾隆初期,紫阳县蒿坪河富户杨氏在汉中的商号即邀请西安乾胜班经汉中往紫阳演出。嘉庆、道光年间,被誉为汉江派二黄“传带祖师”的著名紫阳艺人杨金年,在西乡县沙河坎首开科班,培养出鸿字、来字两科。出科弟子查来松在四川一带影响很大,在川中被称为陕班查师爷,誉为“戏状元”;鸿字派的贺鸿生,赴河南,特别在鄂西北竹房及两郧一带授艺,弟子众多,影响颇大。查来松及其后传弟子又陆续开办科班,至建国前,共有永、清、长、福、吉、寿、元、双、天、九、协、安、荣、旭、玉、胜等十六字派数百名艺人。其中主要是汉中人和安康人,也有少数湖北、四川、河南和甘肃人。杨金年系统培养艺人辈派如此之多,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涉及地域如此之宽广,在中国戏曲史上绝无仅有。许多艺人被誉称为“活孔明”、“活魏延”、“赛太太”、“金蝴蝶”、“海里蹦”等等,在陕、川、鄂、豫一带影响很大。
    早年汉中“四门四关,皆唱二黄”,所属各县大都盛行这一剧种。建国后,汉中市和镇巴县建有专业汉调二黄剧团,南郑、城固、西乡业余演唱活跃。1981年汉中派组团参加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大会,演出《包公误》一剧获得好评。著名旦行演员毋玉梅当选陕西省汉剧艺术学会副会长。此后很少再有专业性演出。
因地处川邻,又经常组班进川演出,故汉中派的道白、唱腔多带川味,显幽雅缠绵。
    安康派
    建国后安康派实力最为雄厚,成为陕西汉调二黄大本营。吸纳关中、商洛、汉中及湖北交邻地区的艺人,集各家之所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表演细腻娓婉与粗犷大气并存;道白以中州韵、陕西话(安康话)为主,并以紫阳官话加工上韵运用于现代戏演出;音乐唱腔吸收地方民歌小调,更具乡土气息;与其它流派相比,易于表现现代生活。
    早在清代康熙、乾隆之交(1730年前后),安康已有二黄戏班演出活动。从城内庙台、乐楼记载清道光初年以来,有仁丰班、裕泰班、鼎泰班、广泰班、喜泰班、贵泰班、兴汉社等,多数来自汉中,少量来自西安。有的班社经安康去往湖北竹溪、房县一带。此后的清咸丰十年(1860),范仁保自湖北房县大觉寺率瑞仁班达到安康。因安康原有唱调属汉中路子,而瑞仁班唱调带有鄂西北方音,人们备感新颖,一时随习者甚伙。范氏立足安康,开办科班,培养了瑞、彩、方、盛科班。形成安康此前除杨金年系统十六字科班之外又一支新生力量。安康派基础实由杨、范两大支派混合而成。
    建国以后,陕西省及安康地方党政领导对汉调二黄剧种的抢救、发掘、继承和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如将安康汉剧团收为省属国营剧团(由安康专署代管)和拟编制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四团、计划成立省汉调二黄剧院,以及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大会确定在安康举办等等。省文化局特别设立安康戏曲发掘组,抄录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彩绘脸谱,记录整理源流沿革、艺人传略、班社活动等大量文字和曲谱资料,为剧种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安康十县皆建有专业演出团体,城乡业余活动十分活跃。誉称“汉调二黄之乡”。改编和新编剧目《打龙棚》、《黄天荡》、《清风亭》、《马大怪传奇》、《板桥轶事》等在外界具有一定影响。

    (三)传统剧目与艺术特点
    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号称“唐三千宋八百,野史外传数不得”,实际流行约1500本以上。演出形式有大戏、座唱和皮影戏三种,特别在人烟稀少山大林密的山区,大戏班流动不便,皮影戏颇盛行。剧本生活气息浓郁,唱词通俗易懂。题材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习称“三本半戏”,即封神、列国为一本;秦、汉、三国为一本;唐、宋、元、明、清为一本;无朝代的外传戏为半本。1959年前后安康艺人冯成秀口述抄录《通百本》一部,记有各朝代专用于戏曲演出的诗、词、引、白、唱等,戏班流行的“提纲戏”,没有剧本,根据一段故事情节,稀有剧目有《子圉观鱼》、《曹刿论战》、《西乡擂》、《胡笳十八拍》、《女界牌》、《天才吃馍》《孙叔敖埋蛇》等约近二百个。
   艺术特点
    1、 十大角色行当
    汉调二黄分十大行当:一末,带白满胡须的男性老年人;二净,大花脸,如包公等以唱工为主的角色;三生,也称须生,黑胡子中年男子;四旦,中年妇人,又称青衣、正旦;五丑,丑角,也叫小花脸;六外,指净行包括不了的另外加一行,也叫二花脸、武净;七小,小生,各类青年男子;八贴,旦行不足再补贴一行,包括武旦、丫环旦等;九老,老旦;十杂,包括各类杂角,有时专指靠把须生。
    2、多样道白语音
    传统上以中州音韵和陕西地方话两种语音为主,并有以剧中人物乡籍说方言的独特风格。十大行当中,一末、三生、四旦、九老等多以中州韵为主,二净、五丑、六外、七小、八贴等以陕白为主。《打龙棚》一剧的郑子明要说山西话;《献地图》的张松要说四川话;《渔舟配》的周渔婆要说湖北话。《宋士杰告状》一剧,宋士杰、毛朋、杨素珍等说中州韵白、顾读(花脸)说陕白、姚庭春及送信公差说河南地方话、顾读的老师说黄州话。而凡属域外异族番邦和宫廷内待,一概都说北京话,如《法门寺》的刘瑾、贾桂、《四郎探母》中的番邦公主等,要用京腔。
    3、脸谱别具风貌
    汉调二黄脸谱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考究。据统计,从上古时期的神农、蚩尤到清代的多尔衮,以及天神、鬼怪等共有450余种,已彩绘322具。汉江派的特点是“笔调细致大方,颜色配合匀净鲜明”;洛镇派讲究“直线须直,圆线得圆,白的一大片,黑的一条线”。脸谱分类有:三块瓦、十字架、红花、黑花、五花、吊膛、麦子(白脸)、起旋(左右不对称)、豹儿脸(不挂须)、老脸和红脸(一般指生角戏,如关羽、赵匡胤等)。有的一个人物因年龄、环境、遭遇不同,脸谱也随之变化。《断双钉》、《断太后》、《铡美案》等戏的包公,额部月亮有正有偏,有圆有缺,且月涂红色,脸膛用蓝灰色,各不相同。关羽脸谱通常只用红黑二色,可是在《困曹营》表现出郁闷,《过五关》、《华容道》表现出愤怒,《走麦城》表现出颓丧,都有不同的画法。
    4、声腔音乐唱调
    汉调二黄音乐为板腔体,由西皮调、二黄调两种主要声腔组成。在传统上,艺人们习称“下把”、“上把”或“下调”、“上调”。下调(西皮)定弦6一3,唱法上讲“眼起板落”即“过牙子板开口”。板式有导板、一字、二六、三流(快二六、流水)、摇板、散板、飞嘹子、快板、滚板、数板(扑灯蛾)等,腔类有流里表、二凡、九眼半、洒头、硬三板、背弓腔、度百草等。上调(二黄调)定弦5一2,唱法上讲究“板起板落”即“顶牙板开口”,板式有导板、慢三眼、原板、摇板、散板、飞嘹子、滚板、平板等,腔类有回龙、四柱、流里表、板头、麻鞋底、十八板等。上调变弦法称反调,也叫阴板,有数种板式与腔调。杂腔中有四平、昆腔、徽调、梆儿腔(吹腔)、七句半、唢呐调等。把下调(西皮)一字板和二六板的过门(间奏)重复一遍叫“双环环”,是关中派、商洛派区别于汉江派唱腔的特色之一。
    弦乐伴奏乐器以胡琴、月琴、高音二胡,俗称“三大件”。武场面乐器早年使用大道锣、大钹、马锣等,建国后以汉江派为首改为苏锣、京钹等,民间自乐社仍沿用传统乐器。另有一种长约六尺的铜管号,俗称“二马驹子”,既作战马嘶鸣效果,又在悲剧唱段中吹响,增加壮烈气氛。唢呐和丝弦曲牌共有四百余种,较流行的一百余种。

发表于 2011-8-5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听!谢谢上传。

发表于 2011-8-5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剧前奏与川剧【小开门】是同一路子。

发表于 2011-8-5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上传。

发表于 2011-8-6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老艺人就把这个叫做“汉二黄”。解放前有一汉剧班子在川西演出,大约有刘久强、岳易凤、朱绍岚……等人。(还有很多我一时记不起了)临近解放的时候,戏班都遇到生存困难。于是艺人们就联合起来演出,一台戏各演两折,以度时艰。当年我伯父就与汉剧团合作过。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久而久之,汉班也能演川剧,川班也能唱汉调。据我伯父说,(西皮一字)与川剧是一样的唱法,就是多了个过门。后来,川剧界对那些唱腔不正宗的也就戏称为“汉二黄”。着重借用一个“黄”字。但是,汉二黄毕竟是以(西皮),(二黄)为基本演唱腔调的,所以在行腔、板式变化等得处理上比川剧胡琴的手段要多些,于是不知不觉的就有人学习借鉴到川剧中来了。川剧人就把这种唱法叫做“拧筋贯骨”腔,也就是后来的革新腔。据说,有人唱《空城计》中“闲来无事观山景,闷来时,依松靠石抚瑶琴”依据时,在“依松靠石”私自后边加一段《琴谱》曲牌作为过门,就是学的汉二黄的。解放后汉剧团在广汉、温江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剧团演员有的就该唱川剧了。还有的还改行到了文工团去演歌剧了。80年代初,我曾看到岳易凤的女儿(据说)在一个文工团演出。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1-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调二黄《辕门斩子》片段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无心云 的帖子


陕西安康汉调二黄剧团演出的《辕门斩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调二黄《辕门斩子》录像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汉中实验剧团(原汉中市汉剧团)演出的《二度梅.重台》录像片段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