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刚从国外旅游回来,兴奋地给我看那些百年老建筑的美丽,慨叹人家对城市的建设管理与呵护,是如此的人性化、艺术化。“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才是舒服与享受,人口的素质才会得以提升”最后他吧嗒着口水总结道。
眼下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正在进行着规模盛大的风貌整治,把老旧街道按照新的设计规划重新披上一层美丽外衣,我也知道,这场中国式的改造运动不是我们的原创,是体现地方雄厚财力体现地方为政者的欣赏水平,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市民幸福指数的。可是我并没有感觉到幸福因此而正在来临。
一个城市风格的多样性,本来就是一种别样的美。那些个性化突出的店面店招,如今不管卖衣服还是卖书的,一条街就是一个底色,这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的干部就穿中山装,左胸口带插钢笔的做派又有何区别呢。大手笔之下的风貌改造,把城市的发展印记给一把抹去了,也抹去了好多令人留恋和回味的生活特色。
可是,无论建筑外观如何的新颖美观,而我们的原住民的居住条件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们依然在狭小的空间里看书写字吃饭做爱,连原来可以在阳台放一盆花看到季节变化,原来可以在阳台外伸出去晾晒衣裳,现在也因为楼漂亮了,居住者的素质要跟着提高,衣服就不能伸出去见阳光,可以在厨房里厕所里挂干就行了,为了全市人民的生活美满上面粘点油烟味或者厕所里什么气息也该做出一点牺牲的。
眼看着满街的脚手架起来,眼看着原来的面貌没了,眼看着一栋栋新楼悦人眼目。那些资金,那些动则百万千万的财政资金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改善民生工程。为了迎接某个纪念日或者某个重要人物的检阅,而连夜赶工,工价自然高出平常三倍以上,也就充足正当合乎常理。看到那些简陋的材料和不合常规的快速施工,那些质量又如何保证,后期的问题又是谁来解决呢,合同上可以签订一条责任终身制,可是那个从总包到施工者连续层层转包了五次以上的执行合同,还有那些从设计到总包施工都是外地的企业,谁又知道一年后人家又在哪里发大财呢,这些又如何不让人心生疑窦。
城市需要焕发出时代活力,但这个力一定要像发电机一样,出根本上启动,让楼梯本身从功能到结构有新生命重生,就像上海新天地、田子坊等。而不是把那些对现在的楼房花重金装上光亮工程来实现整体美观,这种对城市的整容化妆来满足短暂的审美快感,则是浪费人民的血汗钱,必然要留下改造后遗症的。
城市风貌改造也完全可以依托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而不是一味花销财政款项。可以在一些合适的楼体楼面规划设置美观、高档的广告牌,既是焕发城市必要的商业气息,又可以把老楼的改造维护进行捆绑嫁接,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撬起公共资源的效应,以楼养楼的优化方案,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后期的维护管理经费问题。
在官员们的目光中,那些肮脏的老楼瞬间变得美丽,这个逻辑有点像把工地上的民工都穿上西服打上领带,这个城市的就业局面马上就实现了全民白领化一般。
城市是所有城市居民的,他们不希望城市建设变成一场场又一场音乐会,而听凭官员手上的指挥棒挥舞,来陶醉于城市建设意淫式的成就感,市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改善生活面貌而不仅仅是楼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