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一)
陈巧茹出生在川剧世家,由于父亲早逝,母亲易嫁,十二岁的她迫于生计走上了艰苦的学艺生涯,从此年少的陈巧茹把自己的期望和憧憬寄托在了“一双彩鞋和两只水袖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陈巧茹读到了一本书——巴金的《家》,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读的一本小说。她十分喜欢里面的大房丫头鸣凤,喜欢她的纯洁、美丽,喜欢她的率真、善良,更喜欢她如荷花般的高贵品质。从那时起,年少的陈巧茹心中便有了个愿望:一定要在川剧舞台上亲自塑造一个自己心目中鸣凤的形象。
(二)
怀揣美好的梦想,十六岁的陈巧茹只身来到成都求学。她冒冒失失地敲响了川剧表演艺术家张光茹的家门,当张光茹老师开门看到这个貌似乞儿的小姑娘时,竟什么都没说便收留了她,因为她相信眼前这位刻苦勤奋、灵气十足的小姑娘今后定会有所出息。张光茹对陈巧茹的关怀无微不至,既严厉又不失慈祥。孤苦零丁、漂泊异乡的陈巧茹在老师那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老师的引荐下,陈巧茹调入成都市川剧院,事业从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陈巧茹对老师的感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96年张光茹去世,陈巧茹含泪为老师写下了一篇祭文。老师生前最喜欢的戏剧人物是杜丽娘,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怀念之情,陈巧茹在自己的表演艺术专场上特意选择了杜丽娘这个角色。
(三)
在川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数年的陈巧茹,对川剧事业仍热情不减,她相信凭者自己和同行们的努力,川剧艺术定会永远绽放光彩。可她却看到了一个不愿看到的事实:近年来,剧场中观看演出的观众越来越少。面对空荡荡的剧场,曾信心十足的陈巧茹显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她也曾试图离开多年的舞台另寻发展,可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川剧深深的爱使她又重新回到钟爱的舞台。在说明为什么选择“婵娟”这个人物形象时,陈巧茹这样解释:在所有民众,包括屈原最信任的大弟子宋玉都背叛他时,只有他的女弟子婵娟始终如一地追随他左右,为他辩白,为他鸣冤,最后替他喝下南后“赐”的毒酒。陈巧茹也许想透过婵娟这个艺术形象告诉观众:她会执著地守住川剧这片净土,将毕生的热情献给自己钟爱的事业!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不错,加精鼓励。继续努力!
楼主:
何玲在<<六月雪>>中的水袖-----也是不摆了哈!!!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