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农民捉蝉城里卖新鲜 8月以来,会东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农民朋友用袋子或是桶装着幼蝉、蜂蛹当街卖,引来市民争相购买。而当前,又正是幼蝉炸食的最佳时节,该县农民捉蝉卖钱赚欢了,市民购买炸食吃美了。 “第一次看到这道菜--油炸蝉,感觉有些害怕,不敢吃。但吃过以后,有让你欲罢不能的感觉。这不,我买了二十多斤,炸了抽成真空包装的,准备带回西安送给亲戚朋友们尝个鲜。”来自西安的客人陆毕伟这样告诉记者。 之所以喜爱食昆虫,是因为当地大山中这类动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绝,人们宜于采集。而昆虫作为食物,的确有较高的营养成分。昆虫生活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在享受了各种野果瓜菜等植物的维生素、纤维质之后,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还是低脂肪。而现代医学则认为,食物以相异者为好,距离越大,种属越远,越不“同宗”,越有益于健康。 “会东,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交界处。山多树多草肥,出产了很多种昆虫,勤劳智慧的人们靠山吃山,根据不同时令捕捉昆虫,即满足了城里人及外来游客的美食需求,又创收贴补了家用,值得各地‘借鉴推广’。”来会东探亲的重庆人徐美杰如是说。 “我们马头山一到这个季节,上山捉蝉的人每天晚上多达数百人。我家一家四口,每天晚上可以捡20斤左右,市场价每斤最贵时30元,最低时也在15元。到目前为止,我家都卖了3000多元。”正在收钱的新云乡马头山村三组村民安云华接过话茬说道。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上的不断更新,吃的东西也随之变化。现今的人,不仅要吃得营养,还要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吃出时尚。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会东各乡镇的农民朋友们随之行动,利用农闲时节,上山或捉或扑或捕,把春天的蚕蛹、夏天的幼蝉、秋天的蜂蛹、黄豆虫等昆虫收集“整理”,洗净、过水、炸熟或阴干出售,各大小饭店、酒店也适时收购储备,市民也争相购买放冰箱储藏待用。当前,在会东油炸蜂蛹、滚油幼蝉、油炸黄豆虫、炸蚕蛹等这些昆虫菜品,已全部列入菜谱,如果端上来的菜中缺少昆虫菜品这道美食,那么这顿饭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或者说还差点“档次”,在会东食“昆虫”已不失为一种绿色新时尚。 “我们撒者邑离县城较近,每天晚饭后开车到我们那里去捉蝉的城里人也比较多,公路边停的全是城里人开来的车,一直要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会带着捉的蝉心情悦愉的离开。”撒者邑乡撒者邑村二组村民杨正华告诉记者。 据相关资料介绍,会东人捕食的刚脱壳的幼蝉也叫金蝉,它的用途首先体现在它的食用价值,营养价值最高。经科学分析,刚出土的叫蚱蝉体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含氨基酸46.63%,蛋白质58.58%,脂肪10.23%,全钾0.3%,全磷0.58%,钙16.0毫克/千克,锌82.2毫克/千克。其次是金蝉的药用价值。根据《中国药材学》记载,金蝉有益精壮阳、止咳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癌等作用。蝉蜕富含甲克素,异黄质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夜哭不止等症状。中医认为蝉蜕味咸甘、性寒,可清热、熄风、镇惊。金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蝉蜕对治疗胃病有很大的疗效。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金蝉以其营养价值高和风格独特的良好口感,以及对人体发挥的多种滋补药效功能,成为人们食虫的首选。加之,民间还有把吃金蝉比喻成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唐僧肉”。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原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又叫做金蝉长老)转世;金蝉原是炼丹术语,唐三藏由金蝉子转世为真灵东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蝉脱壳”之意,所以人们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的象征,因此,在《西游记》中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今天,人们把营养丰富的“金蝉”摆上餐桌,并称之为“唐僧肉”,显然,这是对金蝉营养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再高不过的赞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