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变城区 农民变市民
——广元市利州区回龙河工业园区居民邓佳珍的现代生活
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安居新房,一条条漂亮的街道,一条条靓丽的绿化带,一张张幸福的笑脸……8月22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广元市利州区回龙工业园区,一个“园在城中、城中有园”的组团式发展新区呈现在眼前,与以前落后破旧的城郊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记者看到,回龙河以东是工业园区,项目已经装满园,投产企业机声隆隆,在建项目如火如荼;回龙河以西是安置小区,由政府统一规划,沿河建起了排排蓝顶白墙三层小楼;小区里车水马龙,环境清洁整齐,不时有环卫工人在保洁,水、电、路、天然气、通讯、宽带、电视广播样样都通。
用电饭煲煮饭,用天然气炒菜,厨房干净卫生,客厅布置很时髦,卧室很舒适……在居民区里,记者走进第一期搬迁安置户邓佳珍的家,让人耳目一新。
“几年前,这里是个城郊村,生活环境差,经济落后,到处破破烂烂、坑坑洼洼,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住在这儿让人很烦心。”邓佳珍边煮饭边与记者拉起了家常,“通过建工业园区、统一拆迁安置,既发展了工业,又建设了城市,从城郊变成城区,住上了三层小楼,居住条件好,卫生环境好,用上天然气,门口公交车直通市区,菜市场就在附近的氮肥厂,出门就有晨练、健身的小广场。” “过去,我们这儿工厂很少,找个工作很难,找个挣钱的门路更难,守着市城区受穷。没有几年,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黄泽彩塑、海天实业、中钢炭素等工业企业生产红红火火。”邓佳珍如数家珍,“建工业园区,我家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只是失去了土地,却得到了就业的‘金园区’、居住的新社区、生活的幸福区。老伴在厂当搬运工,儿女、女婿在外务工,3岁的孙女在附近的春蕾幼儿园上学。”
邓佳珍还说,她买了新农合,有了社保,看病能报销75%,一个月能领取养老金600元,房屋租金一个月收入1000元,老伴在工厂上班一个月工资两千多元,生活无忧,看病、养老都不用愁。
农民变市民,城郊变城区,一产变三产。邓佳珍是回龙河工业园区241户安置户中一员,也是“两化”互动发展得实惠的一个缩影。“安置小区与工业园区功能分区明了,既相对独立,又共享交通道路、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目前园区入园人均年务工收入15000多元。”回龙河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严映平说,围绕工业发展需求完善提升优化城镇功能,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化的扩张,探索“园在城中、城中有园”的组团式发展模式,把园区建设成为“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建成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这是全市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会议的要求。对于园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指导下,回龙河工业园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建起了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居民新社区,变成了居民、产业工人。在安置上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安置、统一建设,有效规避了“划地自建”的“城不城、乡不乡”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