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营山的白塔,是清朝时候修的了。为什么要修这么一座塔呢?据说,当年营山来了个县大老爷,姓杨,是个清官。他来营山后,想把营山县治理好,于是到处察访,掌握本县的风土人情。
有一次,他出外察访,听老百姓说,多年来营山的文人去赴考,总是考不中,不晓得是啥子道理。杨大老爷一时也摸不清底细。
有一天,大老爷带起一班人马出城观山望景,爬上了太白山顶,这太白山虽不算很高,但是可以望见全城。大老爷站在山顶上东瞧瞧西望望,发现营山城东西长,南北窄,好象一只船。文庙立在高处又象船的舵,南北方向的四条小街又很象船的几把桡子,可是这船还缺少个桅杆,所以这只残缺不齐的船莫法在大河里行走。杨大老爷认为这就是营山文风不正的原因,所以在这么多年来,营山没有一个文人考中。他又想到要正文风,只有给这个船形城补上个桅杆。可怜大老爷回到县衙后,总把这事挂在心上,他想来想去,到后来觉得修座高高的塔不是象船的桅杆吗?他定下了主意要修座塔。
过了不久,他亲自带领了一班人马,到处找合适的地方修塔,结果选中了梅家桥边的一座山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修成了这座白塔。
白塔建成后,营山去赴考的举子,先后点翰林的就有几个人,后来,留传着民摇。
“白塔成,文风正,朗水清,乐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