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城镇中,宜宾李庄近年来名声鹊起,称 : “东有 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周庄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而李庄的特色则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 奇”。
李庄抗战时期,曾成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中国四大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当时李庄的“九宮十八庙”,迁来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等国内第一流的学术机构,云集了傅斯年、梁思成、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第一流知名学者,在这里潜心科研和培育人才。
李庄民俗民风一贯好客,犹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时李庄接纳这些重要机构和著名学者,就是传承和发展了这种民俗民风。 抗战时期,上海的国立同济大学等机构,已迁五次,仍被飞机轰炸威胁,需第六次搬迁到川南一带。李庄发出电文,热情相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
李庄接纳的学者,在艰难清苦的生活条件下,黎明即起,精神抖擞,坚持着为保卫和发展中华文脉而战。学者也是战士,在粗茶淡饭、简陋清苦的条件下,学者们在李庄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下,写出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例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就写于李庄。
当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到李庄,见到童第周等学者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 用金鱼作生物实验,坚持科研,曾惊异地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学者们犹如困在沙漠里的金鱼,在自己创造的精神海域中仍能自由翱游。 二战中,曾有人在反法西斯的战壕中发现桌上炸弹废壳中插有鲜花,有这样精神状态的军队是一定会胜利的,是不可摧毀的。李庄提供的不是花瓶,而是学者坚持文化战斗的阵地。当时李庄的文化人,也并非只是埋头学术,不问世事:他们坚持科研和教学,也是战斗。他们胸怀天下,还关心大局。在前线需要时,当时同济大学青年学生投笔从军有364人。当吋,李庄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这些学业的完成,都可以不出李庄。这成了李庄教育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梁思成在李庄时,曾赞誉李庄的民俗建筑,说有“李庄四绝’’:(一)奎星阁,是上海到宜宾二千多公里长江江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二)禹王宫内的九龙石碑,犹如故宫太和殿前九龙石那样“可贵王冠”上的“明珠”:(三)张家祠的舀鹤祥云窗,用整块楠木雕成,四周有镂空的祥云衬托,上有两只仙鹤,每扇窗上形态各异,造型优美:(四)旋螺殿,在镇南石牛山上,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雄伟建筑,特点是不用一颗铁钊,是榫逗斗拱全木结构。梁思成多次去考察,赞誉道: “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他还把这民间工匠巧手的创造中的力学原理,借鉴、传承和创造性地运用到1945年他参加联合国会议大厦的顶部设计中,并以之作为他写于李庄的《中国建筑史》中的古建筑实例。
李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诸如:体现川南古镇民居建筑习俗的代表作“席子巷”,是青石板路面的窄巷, 民居多是木榫穿逗结构的二层小青瓦房屋,冬暖夏凉,错落有致,协调和谐。每间门面外还有两扇齐腰矮门,被称“脰门”,有独特韵昧。民俗中还有火烧草龙,划花船,牛儿灯,老茶馆。民俗饮食中有选料、火候、刀工、佐料独特的“蒜泥白肉”,又长又薄义透亮:因其长’曾称“裹脚肉”,因不雅而改此名。当时专家师生都喜吃:外藉教师也常来因语言不甚流利,常常“拍屁股”示意,要用上好猪腿肉做成的此一名菜,传为趣谈,也是民俗文化中的趣闻。
2005年,著名的张家祠,为配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已改建为“李庄抗战文化纪念馆”,祠外的操场建成“抗战文化广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 19:27:0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