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29|评论: 13

[教育天地] 诗人西渡对话语文教育工作者王林:回到民国学语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5 22:27 |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本期凤凰网读书会邀请的嘉宾是著名诗人西渡与语文教育工作者王林。
从去年开始,民国语文的教材热潮再度泛起,社会上随之泛起一片关于民国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差异的探讨。抨击当下教育的同时,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大师辈出的民国,在那里寻求语文教育的当今出路。
本期对谈中,西渡老师保持了一贯的诗人风格,一针见血地将语文教育在中国目前的境况概括为“最重要、最受歧视、最失败”。在这个被标准答案统治的教育国度里,教材是凶器,教师是帮凶,扼杀着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自由意识。而王林相对来说冷静些,他更加强调了民国语文的“课外性”功能,其意义或许只在为孩子增加一个好的读物,现代教育才是一个值得改进的系统工程。
现在人们之所以对民国语文这么怀旧,其实是对民国语文教育里深厚的人文意识的眷恋与期盼。民国处在中国大变革的阵痛期,中国文化在新旧交替中自醒并继续传承着,大师们秉承传统文化理念,又深谙西方文化精髓,在中西文化的熔炉里以他们独有的气质、知识沉淀与热忱为他们的下一代编写教科书。如今,大师远去,他们编写的教材却经过岁月沉淀,在教育浮躁化的当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
惆怅与无奈中,我们只好再回到民国学语文。

西渡:中国的语文教育最受歧视
    凤凰网读书会:欢迎大家来到凤凰网读书会,今天的嘉宾是著名诗人西渡与语文教育工作者王林。就目前来说,对民国语文研究最透彻的,我觉得没有几个人能超过王林老师。西渡老师是历史教育中的佼佼者,他写的诗歌在同行里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目前诗歌走下坡路的环境下还能一直坚持,这非常可贵。首先我们请王林老师和西渡老师分别讲一下他们对于民国语文的感想和思考,然后我们进行现场互动,大家有需要向两位老师提问的或是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的,都可以踊跃发言。
   西渡:我个人觉得,语文教育在中国目前的境况用三个词可以概括:最重要、最受歧视、最失败。
   第一句话“语文最重要”,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可能大家都或多或少有所意识。上海有一个杂志叫《语文学习》,在它的每期封面上,都印有一个美国教育家的一句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就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和语文打交道,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不管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专家,只要我们每天一开口说话,实际上就是在跟语文打交道。
   语文对个人的心灵生活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我刚才说了,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语文学的好坏就和你精神生活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一些非常有见识的教育家很重视语文。比如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复旦大学能够自主招生,第一堂就先考语文,而且考了之后马上判分,如果语文不合格,其他的就不用考了”。
因为他本身是数学家,也兼任着数学系的主任,他就说要考复旦的数学系,如果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他的这句话也是针对当时复旦数学系的一些实际情况来说的。当时是80年代初,复旦大学数学系从全国各地招了很多数学尖子,但是到系里学习不到半年,这些尖子生就落后了。后来他们系里得老师们开始研究原因,后来他们发现这些落后的同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语文不好。有一些数学尖子在中学的时候是单课突进,数学很突出,但是不读书,语文没学好,结果到数学系以后很快就落后了。
    第二句话“语文最受歧视”,跟苏步青的做法正好相反的是,去年上海的一些大学在自主招生的时候,有三所理工学校不考语文。从当年苏步青说要最先考语文,到现在不考语文,语文在现在受歧视的情况可见一斑。大家可能也有体会,现在外面的中学、小学各种课外辅导班中最热门的是数学,然后是英语,其次是各种能够加分的特长,艺术、科技,但是语文是最不受重视的。
   我家孩子今年中考,在他的初中阶段,我辅导我的孩子语文学习的时候,心想:教一个也是教,教几个也是教,就让他一些对语文感兴趣的同学也上我家里来听课。我给他们讲讲语文的阅读,辅导他们的写作,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很少,他们做什么去了呢?他们会说“老师,不好意思,我的新东方外语跟这个冲突,我的物理辅导跟这个冲突”,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三个。后来,这三个同学一个上了四中,一个上了实验中学,还有一个上了师大附。最后留下来的是谁呢,恰恰是家长。很多家长都愿意听,他们说“你讲的很好,对我们很有启发”,而且这些家长很多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有的是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学历比我高,家长愿意听,但是学生没有时间,我们的学生很苦,比家长还要忙。我们从语文的课时安排来看好像也不少,跟数学和英语差不多,但是在课外时间,学生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最少,所以说语文最受歧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2:34 |
作文要不及格,才能成为一名作家
西渡:第三句话“语文教育最失败”,这种失败到底在哪呢?首先就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甚至讨厌语文,厌恶语文,这样的后果就是全民的语文素质全面下降。而语文素质的下降意味着我们思维能力的下降,精神生活质量的下降。
我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一个出版社做编辑。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来说,拿来的稿子,不需要修改或者文通字顺的非常少。包括我们很多重点大学的教授的文字都不通顺。相反的,根据我的经验,可能会有点片面,公务员的文字水平要比大学老师的好,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是官本位的,可能最优秀的人还是去做了公务员。实际上,公务员对语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对很多文章的字眼抠得很严格,虽然是作官样文章。所以公务员的表达有时候会比我们很多大学老师的表达还要严谨。
北师大有一个教授叫任洪渊,他也是一个诗人,他曾经在学校里跟学生交流,学生问他“怎么才能成为一名作家”,他说“作文要不及格,才能成为一名作家”,这不是一个笑话。按照我们现在很多学习作文的标准,如果你及格,你就进入它的圈套了,就是你的思维已经受到它的限制了,再让你去自由地写作就不可能了。
对于我自己来说,如果我现在需要重新参加高考,我觉得数学或者其他功课,如果重新复习补一补,可能还能跟现在的学生竞争一下,但是我最怕的就是考语文。我估计肯定考不过现在的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这并不是说我的语文能力不如他们,而是说我们这个考试标准就是有问题的。
前两年,有一个省组织了一批作家,在学生考试的时间段,让他们也做同样的作文,然后让那些参加高考判卷的老师去判他们的作文,这些作文大都只能得到中等程度的分数,按百分制可能是60、70分,也就在及格线上下,有的甚至不及格。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耻辱。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作家没有问题,他们的语文水平就一定那么高,其实还是有很多著名作家写得文字都不通顺。
我有时候甚至怀疑,我们的语文真的这么难?我们很优秀的人才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学习语文,居然连文章都写不通顺,到教授的水平还写不通顺。这个是非常痛心的,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其实我们很多语文教育并没有从实际上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
现在我们的语文受歧视,我们把很多的精力都花在学数学和英语上。我们的学生学英语花了很多的时间,比在语文上花的时间多的多,我们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呢?
我在出版社当编辑的时候,也曾经出版过一些英文图书,有些政府的报告也需要翻译成英文,请我们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在外语方面非常优秀的人才来翻译,翻译的结果呢?后来我们请外国专家做校对的时候,改的都是“满篇花”,改好几遍后还是“满篇花”。后来我就问这个外国专家:“你觉得我们这些国内优秀的英语人才,他们的水平在美国是什么程度?他说”初中生水平“。
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结果跟人家一比才是一个初中生的水平,然后我们的母语又丢了,真是”邯郸学步“,最后什么都没学好。其实学外语如果脱离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语言环境,是很难学到精通的。如果只是靠我们这种上课,参加辅导班的办法,在应试中可能能得高分,但是实际能力还是差得很远。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2:37 |
西渡:所谓“标准答案”
西渡:我觉得语文教育的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模式,其中有很多笑话,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很多年前,作家邹静之,他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等一些非常著名电视剧的编剧。他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女儿的作业》,里面写道,他在检查女儿的语文试卷时看到两道题,都是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一道题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她女儿填的是”齐心协力“,老师判错。第二道题”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孩子写的”栩栩如生“,老师也判错。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不是”齐心协力“,而是”同心协力“,不是”栩栩如生“而是”惟妙惟肖“。
我当时觉得这是个笑话,可能吗?我们的老师至于这样吗?后来我自己的孩子上了学,遇到了类似的情形,我才知道这是中国教育的现实。我儿子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翻看他的语文作业,我看到上面有几道题,看着还挺有难度的。我看他填得挺不错,我说”你的理解力还不错“。但是第二天,儿子哭丧着脸回来了,说”你表扬的那几道题全错了,还表扬呢,真丢人!你还作家,还写诗呢。“。我拿出他的作业本又细看一遍,我还是觉得没错,就去找老师,我说”这个孩子答的没错,您怎么判错呢“?老师说”我们的标准答案和你孩子回答的不一样,我们只能按标准答案来批改“。我说:“为什么你一定要按标准答案呢?”他说“不按标准答案的话,以后孩子考试不得分啊。”一个月后,我又碰到这个语文老师,她告诉我说“真是对不起,我们西城教研室发了通知,那个标准答案印错了。”
这是小学,我们的小学老师水平不如幼儿园。所以大家有孩子上幼儿园的,如果你觉得幼儿园的老师不错,那你的孩子上小学时,你一定要提高警惕。小学老师的水平很可能不如幼儿园的老师。因为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大多还是比较年轻,受到一些现代教育理念的熏陶,但是,我们很多小学老师都是中年人,他们号称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也很固执,对于新的思想,他们很难吸收,而且自己也很少去思考,老是抱着那个标准答案,这就是初中和小学的情况。
等我的孩子到了初中,又有一次,考试后,拿卷子回家,我一看卷子,又不理解了。上面考的是《醉翁亭记》里的一个名句,“泉香而酒洌”,我的孩子翻译的是“泉水飘香,酒色清澈”。老师说“错,泉水怎么能香呢,应该‘泉水清澈,美酒飘香’”。这种判法完全把一个富有诗意的句子解释成一个平平淡淡的科学道理,泉水是清澈的,美酒才能飘香,这等于把语文课上成了物理课,而且作家的苦心完全白费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又是出在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就是这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2:40 |

西渡:“中学是个地狱,坚决不能去”
西渡:民国时,很多名家也都在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像叶圣陶、朱自清、夏沔尊等,这些名家都曾经在中学任教。这里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整个中学老师的待遇不够高,相比他们的付出还太少,因为我们的人口太多,学生也太多,所以一个老师要担任的功课非常繁重,尤其是语文老师,要判几十个人的作文,得判多长时间?所以很难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到中学来任教。
在高考中,并不是最好的学生考入师范学院的中文系,而且这些中文系的学生,学的最好的有不会留在教育岗位,有别的门路的都去从事别的工作了。谁也不愿意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像我刚才说的,我的语文老师王尚文教授,后来也被调进了大学,成了大学教授。前两年,他的女儿找工作,听说北京有一所很不错的学校,解决户口住房问题,结果王尚文老师坚决反对他的女儿去那所中学,说“中学是个地狱,坚决不能去”。
所以说,我们很难吸引到最一流的人才来到中学任教,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普通人重视可能也没用,需要更有权力的部门的重视。我自己也编过一些面向学生的读物,对民国的教材特别是对叶圣陶的一些文章进行过探讨和解读。
实际上,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都是从民国演变过来的,包括语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来的社长就是叶圣陶先生。他的整个语文教学体系,对现在的语文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他对我们现代语文教育来说是最重要的开拓者,但是他的教育体系也有一些局限性。叶圣陶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但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语文功底扎实、深厚。他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他的语文教育体系偏于科学化的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倾向一致。
但是,我觉得语文教育仅靠科学化还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我们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就讲究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诵,这是语文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现在,我们大家都不重视这一块,我们让学生看看课文,然后做大量的应试练习,这样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呢?所以我觉得,需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大量的阅读是一个基础,传统的记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如果没有几百篇文章作为语文的基本底座,想要提高语文能力是很难的。但是需要背诵真正的好文章,我小学时候,老师要求背的那些文章都不怎么样。
我觉得,作为老师还应该具有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民国语文》这本书,我觉得它最大的优点是从大量的民国语文教材里选编出来的,好多民国语文里优秀的范文给大家选出来作为范文阅读,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让大家去背诵的,这是《民国语文》最大的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2:42 |
王林:教育的根本在于教材吗?
王林:谢谢西渡先生,我是挺期望和西渡先生一起出席这样的场合的,因为我发现无论我穿的多么随便,都会比他要正式一些。这是诗人的本色。我的观点有的和西渡兄相同,有的不完全相同。我主要想先说两个方面,我觉得我们有些人对教材有很多想像性的成份在里面,所谓的想像,就是把教材的作用无限夸大。刚才西渡说到语文教育是最被冷落的,但我从来没有觉得它被冷落到什么程度,你看现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时不时地把它炒作一番,它哪里受冷落了?特别在网络上面,很多时候它都是热点。
回到我们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讲,有几个人是通过语文教材把语文学得很好的?一定是在中学或者某一时期,突然对很多教材之外的文学作品感兴趣,然后才去学习,进行大量的阅读,进而提升了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我觉得如果我们过多的把这个作用放在教材上面,其实是有一些误区和偏差的。
我记得,1912年中华书局刚开始出版第一套国文教科书的时候,当时他们的老板陆费逵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国之根本在于教育,教育根本在于教材”,当时我很受这句话的鼓舞,也真正觉得这句话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是,现在来看哪有那么严重啊!我觉得把教材上升到教育的根本,可能和民国那个历史时期有关,当时各种各样的文化普及品都偏少,然后大家可以选择的阅读范围偏少。现在看来,不管是从个人的成长,还是学校教育的变化,甚至包括我每年看到一些语文特别好的孩子的状况,从他们自己的叙述中,我感觉到教材在整个的语文学习中所占的比例或重要性越来越小。
其实这也是一个国际性的趋势,比如说,现在在欧美的一些地方,语文课已经慢慢地没有教材了,老师们会自己组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练习。我觉得在一个正常的语文学习中,其实教材不应该占据很大的分量,没有一个人只把教材学的很好,他的语文成绩就会很好,这是我的观点。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2:43 |
   王林:关于《民国语文》的去魅化
   王林:另外,从后现代的教育观点看,像西渡兄说有一些课文很糟糕,可是从另外一个方向来看,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差的,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好的?我们有哪个人在阅读的时候没有读过很多烂文章和很多糟糕的书?只有我们读过很多糟糕的书,才能慢慢的在糟糕的书中建立起对好书的品位和判断。就比如说我们不要把孩子放在一个完全的温室里,如果一个学生一直按照大人所规划的方向读好书,那么他出来以后就肯定是一个精品,我觉得这是设想。
    以前我没有机会表达,因为我自己的身份比较敏感,谈到《民国语文》教材的时候,我心情是蛮复杂的。我自己觉得媒体上炒作的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其实有很多想像性的成份在里面。我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做的就是民国语文的教材,我大概翻阅过将近2000本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很多第一手的资料都在图书馆里,等我一页一页的翻阅后,才发现有很多想像性的成份。
   比如单纯拿某一套教材和现代的教材作对比,民国教材要好到什么程度,我个人不太同意这样的说法。其实开明语文读本在民国时期所占的份额非常非常小。当时的“商中世大开”,就是指商务、中华、世界、大都和开明,最后一家才是开明书局,所以说,不管是它的市场份额,还是影响力,都没有各位想像的那么大。而且单把那一套教材拿过来分析的话,也有非常多的不足。我觉得,那个时代都已经过去了,而且教育环境是一直变化的,如果再用那个时代的教材对比现在的教材,我觉得有点“夏虫语于冰”的感觉。
   我觉得,关于民国语文,我们可能要有一些去魅化和去神圣化的思考。一般谈到民国语文或民国教育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举胡适、蔡元培,陆费逵等文化大师。可是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商业的力量。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一般都是民营的,他们的教材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一定的高度和质量,很大的程度上是竞争的结果,特别是商务和中华两家书局竞争得非常厉害。
不管胡适亲编也好,叶圣陶亲编也罢,各位可能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的比较多一些,可是大家千万别忘记了,对于他们这些编写者来讲,这是一笔非常丰厚的收入,有很多人依靠编写教材生存。我想,刚才西渡兄也说到了,关于民国语文教材,大家要做一个全面的分析,而不是单就某一本教材来对比,我觉得这样会得出一些更公允的结论。
   比如从意识形态性对比,我们很少看到现在教材中的种种意识形态,如果我们去翻民国时期的一套叫“三民主义”的读本,里面的一大半都是讲公家书,有很多蒋介石的文章,当时意识形态的渗透或控制一点不比我们今天弱。但是,好在整个竞争是市场性的,四十年代,成立了国立编译馆(官办的教材编写机构),一般的教材由国立编译馆来做,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后来他们发现这些教材在市场上选用的效果很不好,都比较差。我们千万不要以单纯的一个原因去分析或者去对照现在和以前的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2:45 |
王林:民国语文教材的儿童性
   王林:这本书编者的目标非常明确,它并不是要取代现代的语文教科书,而是作为一个课外读本,让读者感受一下他们的父辈或爷爷辈所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曾经带着很多馆藏的民国时期的教材,包括清末的教材,到澳门展览馆做展览,这个展览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据说是他们有史以来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展览。当地的一些华侨说“我们在这儿找到了自己小时候所看到的一些教科书”。陈利群老师曾经说过,教科书是奠定一个民族的研修方式或者思考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虽然现在不一定是这样了,但是在民国时期真的是这样,因为那个时候受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孩子,就包括现在一些农村的孩子也基本上是这样,只能通过教科书来获取有益的知识。
   所以,我觉得这套书对孩子来讲,提供了一个可能性的参考,或者说提供了一个可能性的阅读机会。我不知道西渡兄感觉怎么样,我打开这套书的时候,一读文章就觉得他就是民国时期的,虽然没标明民国语文,但也能读出民国时期的感受,就跟我们读现代文学作品一样,我觉得这主要是一个文化的熏陶。
其实现在语文教材的意识形态性并没有80年代严重,那个时候真的是比较严重的。大家都知道,现代教育主要采取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去理解,去接受,这样做到底好不好,其实我们还可以再反思。但是转过身来再看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他们在儿童性这一块处理的非常好,比现在的教材要好很多。
   现在的语文教材,说的难听一点,就是编写教科书的人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说话,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才能让孩子更能够理解和接受。《民国语文》里有篇文章《今》,其实在现在的课文当中也有,但是两篇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有趣的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民国语文教材对孩子心理的捕捉和掌握,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的。我记得胡足青先生出版过比这一套更有影响的书,叫《美国语文》,我其实更喜欢那套书,因为它的编写思路,对孩子的人文培训或对孩子知识面的掌握,都带给我更多的刺激。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西渡兄关于猛烈批判标准答案的问题,这的的确确是教学中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要只看到标准的答案,那只是表象,你或许会好奇,老师们为什么要这样去教?因为上面有一些无形的手在制约着他,所以说,标准答案背后其实是统一的思想,而在这个时代,要求统一的思想是越来越不容易的。
我们看到民国语文的很多优点和特色时,其实跟那个年代的思想相对活跃有很大的关系,当我谈到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有一个观点跟西渡兄不太一样,就是现在的学生语文能力在下降,西渡兄看到大学教授的稿子不通顺,可另一方面,我看到网络上有很多精彩的文章,包括文言文的写作,也有很多人写得非常棒。所以,我个人对语文的所谓的一定程度的滑落现状并没有那么悲观,但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没有一套完美的语文教材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完美的语文学习的环境。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2:48 |
西渡:给孩子“自主阅读”的空间
  西渡:至于说教材的变化,我觉得应该有稳定性的,因为教材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要继承最优秀的传统,教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觉得教材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教材至少是我们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线索,沿着这个线索我们再去拓宽我们的视野。
  如果我们本身的教材就有很多缺陷的话,会对学生正确趣味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负面效果。就像王林所说的,有比较你才会发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但是,坏的(文章)到处都是,如果教材再用坏的,我觉得是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我们是把教材作为最优秀的范本来学习的,你把坏的范本当最优秀的,你的趣味就处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所以我觉得王林作为语文工作者,还是应该用更大的责任心选择更优秀的课文,其实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应该这样。
  我们的语文教材要不断地有所创新,要吸收新的东西,因为孩子生活的环境一直在改变。我们不能只用传统的教材,这会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对他们学习语文也是不利的。其实我看了这套书之后,觉得他们的编者很注意语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语文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着的,所以一定要有培养我们在实际中应用语文的能力。至于《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不是适合做语文教材,我现在不敢说。
  读者:据说现在的小孩子喜欢讲童话的方法,有些童话故事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你们刚才都是从大人的角度来讲怎样教育孩子。两位对小孩子有没有一点了解?他们现在喜欢的童话故事或者讲童话的方法跟以前有没有一些差别?比如说我想写童话的话,他们喜欢读我写的童话吗?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意见?
  西渡:现在的孩子肯定有他自己的特点,不能强行的灌输,比如大人觉得童话中最经典的就是安徒生童话,最有文明性,但是孩子可能不一定喜欢,我的孩子就不太喜欢。他小的时候。我还给他读安徒生童话,后来他自主阅读以后,便自己找书读。我做的是什么工作呢,我把他带到书店,就给他搁到儿童阅读区,我说“我一个小时之后回来找你”。他就自己在那儿看,然后看完之后,我买了书再找他,他说“我能不能买这个书”,我说“行,买”。
  现在很多孩子其实对宇宙和天文更感兴趣,比如说像霍金的书,我孩子小学的时候就看,比如《白洞》,《时光飞越》,孩子会有自己的兴奋点,我觉得大人只是一个引导,不要完全以我们大人的意志,其实很多东西只要我们去吸收,就会成为我们的养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2:50 |
林:教材的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读者:我有一个问题是问王林老师的,因为您是编写教材的,所以对于当下的语文教材其实有很多的不同意见,所以我想知道编写教材是教育部说了算,还是说编辑组也会提意见?因为前两年湖北出版过两本关于小学教育的书,我不知道你们编辑组会不会专门搜集这种关于语文教育批评的文章或社会专题,觉得需要作一些修订,你们编辑组对不同的意见怎么看待?谢谢。
  王林:关于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比如说有写信的,有在网上直接发邮件过来的,还有通过媒体报道出来的,我们都会做这样的意见收集。但是坦率地讲,最后教材是否根据这些意见来修改也是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讨论的,思考和讨论的原因并不像外面所猜测的那样,比如说只是意识形态的原因等,有时候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举个例子吧,有时候教材的修订要涉及到相关的一些教辅材料,你一变动,整个相关的教辅材料都需要变动,这实在是太可怕了,就是说教材上换一篇课文,意味着全国有很多的教辅材料都跟着改变,而往年卖剩下来的那些统统都没办法用了。所以为什么我们教材的变动非常慎重,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我没办法说得很清楚,比如说上面有没有一些要求,但是这个要求也并没有像外界所想像的那么大,控制的那么严格。很坦率的讲,很多时候还在于教材的编写人,其实在编写的过程当中,还是有相当大的责任度的。如果编写的教材有问题的话,不要把这个责任推到上面去,说上面管的怎么怎么严,所以你编的不好,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其实现在的出版社还是一种比较宽松的管理模式。
  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教材的编写者,而且我还要谈到一点,大家看到文革时期的语文,会发现它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很多文章都是编写者自己创作的。现在的问题就是很多都是从外面选出来的文章。坦率的讲,对它的改编也有很多意见,但是我更觉得这种方式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有时候它本身的底子就不好。说老实话,刚才西渡兄说到教材的语言问题,我觉得这个想法真好,因为如果民国的教材值得现在的孩子去读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语言,它的叙述节奏不徐不缓,非常沉稳。
  很坦率地讲,我在读有些现代文学作品的时候,觉得语言并没有那么好,有很多名作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我觉得有很多不通顺的地方,那个时候的语言也很奇怪,就是从文言文转变到白话文,也有很多音译的,日文的杂糅在一起的文字。所以说,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里是“绍介”而不是“介绍”,很奇怪的。我觉得西渡兄说的非常对,如果现在的孩子要读这套书的话,真的要去品味这个语言,这个可能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
  凤凰网读书会:今天就到这儿,感谢大家的光临,谢谢两位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3:03 |
   2011年巴中高考语文最高分才117(文理科),我想,整个巴中地区的语文教育应当有点反思吧!故转载此文。

   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也被题海战术强暴。尤其县城学校语文同其它科一样,一期好几样资料。从小学到中学,资料做了N本,孩子的语文能力却不见提高。家长应警醒,老师应反省!

发表于 2011-9-15 23:07 |
13_avatar_middle.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11:26 |
当家长的好好看一看这篇文章,把钱拿出让老师补语文,你是钱多得烧包!

发表于 2011-9-16 21:47 |
b., k.l //

发表于 2011-10-25 11:16 |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