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沟村:生态民居新家园(转帖)
金秋九月,记者一行来到盐源县卫城镇大堰沟村,只见一幢幢正在修建中的“别墅”掩映在一望无际的苹果树林中。家家户户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园里圈养着生态鸡、套种了巨星海椒,果农们正喜笑颜开地忙着采摘苹果,空气中弥漫着苹果的清香,一派丰收的喜悦。 卫城镇大堰沟村位于盐源县城东南15公里,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640户、3022人,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00亩,是卫城镇最大的行政村。该村产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近年来,该村在巩固发展苹果、花椒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果园生态鸡、巨星辣椒、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等新兴产业,富民效益凸显,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2010年5月,大堰沟村干部群众主动请缨,自发建设新农村、新家园 创新思路 构建新模式 据卫城镇党委书记李树林介绍,2010年3月,大堰沟村9组的群众找到村支部书记李发泰,要求搞新村建设示范点。县委、县政府得知此事后,顺应民意、集思广益,认真研判大堰沟村的实际情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创新确立“以苹果产业为支撑,以田园民居为特色,以新风新貌为灵魂”的大堰沟新村建设总体思路,创新实施“二统三自”(政府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农民自愿参与、自筹资金、自主管理)新村建设模式,突出特色,统筹兼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大堰沟村生态田园民居示范工程。
该县本着群众自愿的原则,坚持整体连片、整村推进,制定大堰沟村新村建设实施方案,着手规划设计新村建设:由9组村民自筹1500多万元建新村;政府投资400多万元修建水、电、道路、村民活动中心、新村绿化等基础设施。 县级各部门明确职责,多方联动,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硬化通村主干道0.89千米、支路0.94千米,交通状况全面改善;安装饮水管网3.4千米,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大力推行“畜-沼-粮”模式,新建沼气池50口,农村能源建设取得实效。 突出特色 打造新家园 该村坚持政府主导,按照统筹安排、分期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建设新村民居。因地制宜,围绕生态果园,着力打造大堰沟村别具特色的生态田园民居。根据新农村建设民居设计相关要求,围绕生态田园特色,充分征求农户意见,经过反复修改,民居建筑户型确定为A、B、C三种户型,建筑单价1238元/平方米,民居概算投资1200万元,均为两层砖混结构楼房,外形美观、安全适用,实现了人畜分居。 该村生态田园民居计划分2期完成,目前,首期50户民居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多功能活动室、民俗广场及绿化等基础设施正积极推进,已近尾声。首期工程预计将于10月1日前全面完成,40%的村民已搬入新居。 依托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该村依托12000亩苹果、花椒基地,着力推进标准化种植、管理,巩固发展苹果、花椒两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该村苹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技术不断提高,销售市场逐渐扩大,产业效益逐年增加,同时,大力发展苹果专合组织,成立了联谊苹果专业合作社,苹果生产、销售逐步走向规范化。2010年,大堰沟村优质高原苹果种植面积达10500亩,产量达7500万斤,产值达6800万元。2010年,全村花椒种植面积1500亩,产量96万斤,产值570万元,主导产业惠民富民效益凸显。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园生态鸡、巨星海椒、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等新兴产业,稳步推进配套产业发展,拓宽助农增收空间。一是依托万亩果园,着力发展果园生态鸡养殖。以“公司+园区+果农”的经营模式,建立果园生态鸡养殖区。2010年,该村养殖果园生态鸡12万只,示范户每户年均出栏2批、1000只以上果园生态鸡,每户增收达1万元;二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巨星海椒。2010年,全村巨星辣椒种植面积3000亩,产值1100万元,成为全村新的经济增长项目;三是稳步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蔬菜。2010年,全村发展大棚60个,产值180万元;四是依托果园生态优势,探索发展农家绿色生态旅游休闲等后续产业发展之路。 卫城镇镇长则军贵告诉记者,今后他们将围绕大堰沟村生态田园特色,着力夯实支柱产业,稳步发展新兴产业,将大堰沟村打造为风光秀美、物阜民康、文明和谐的生态田园新村。 本报记者 王秀英 曾成绪 曹衍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