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战洪魔 凝心聚力建家园
——涵水镇抗击“9·18”特大洪灾和灾后秩序恢复纪实
9月18日,一个让涵水人永远难以忘记的时间。上游地区连续数十小时暴雨,造成巴河洪水暴涨,排山倒海的洪水从白衣倒灌至涵水。仅几小时,涵水场镇和社区、花桥、安坪、枣坪、庆丰、幸福等多个村居低洼处全部被淹,近千人被困。
灾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涵水镇党委、政府和全体镇村干部迅速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奋起抗洪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他们完全置生命于度外, 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誓与洪魔一比高下,第一时间投入抗洪抢险的战斗中,在暴雨中奋力抢险,转移居民,抢运财物,彰显了基层党组织、人民政府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谱写了一曲不畏艰险、不胜不休的壮丽凯歌。
广泛动员
科学决策
16日8时至18日15时,秦巴山区遭受强降雨袭击,160年不遇的的洪水奔腾而下。18日凌晨,在接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启动应急预案的命令后,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严天上同志毅然带领所有干部职工,放弃周末休息坚守一线,并立即通知各村居干部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严防死守,做好防洪准备且24小时值班,安排专人监视汛情。
凌晨5点,面临不断上涨的洪水,各应急小组迅速到位开展工作。派出所立即用警车警笛及车载喇叭,社区居委会用场镇广播动员场镇及公路沿线低洼地带群众转移财产及人员撤离。全体镇村党员干部立即进入抗洪抢险紧急状态,党委、政府要求全体党员、共青团员、广大干部、群众严防死守,不胜不休。至此,一场与洪魔的殊死战斗在暴雨中打响。
冲锋在前
全力抢险
洪灾来袭,党员干部成为中流砥柱;身先士卒,生死关头更显公仆本色。
面对不断上涨的洪水,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临危不乱,紧张而有序地通知群众疏散,并组织镇干部帮助低洼地段的群众进行转移。但终因洪水上涨速度过快,8时左右,涵水便被洪水分割为几个孤岛,停水、停电,移动信号中断,政府救援人员被困,到街道去的路被洪水阻断。而此时却险情不断:加油站被淹,计生办被淹、老卫生院被淹、农贸市场被淹、新南街被淹,水位持续上涨,洪峰还未到来;大井街被淹、小桥街被淹、老街被淹,水位三米、五米、十米,一楼进水、二楼进水、三楼进水,离政府二十步梯子、十步、五步、三步,全镇汪洋,与世隔绝,处处告急……
面对不断出现的险情,严天上同志立即安排工作人员从政府后山绕行数公里前往庆丰水库抬运船只,同时向县委、县政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县消防队请求支援。
10时左右,洪水继续上涨,敬老院告急。想到二十余名孤寡老人的生命安全,刚到涵水镇工作不久的党委副书记秦长斌同志第一个跳入滚滚洪流,带领着副镇长冯俊华、人大副主席袁松森、安办干部谭劲松和志愿者刘强准备泅渡前往救援,但在游出100余米后,终因水势太大、体力不支,无功而返……
与此同时,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不等不靠,在民政办主任李在强同志的带领下利用床、木板、扶梯等架设浮桥,成功转移23名孤寡老人和2名孤儿到后山老百姓家中。
此刻,老街的房顶上又传出救命声,严天上同志又迅速率领5名工作人员和社区居委会干部从卫生院后山绕行前往救援,通过浮水、爬树、传递等方式用时半余小时成功解救出1名婴儿和2名老人。
当将告急的老街居民安全撤离后,所有政府机关干部、单位部门职工和大学生村官已全身湿透,但他们依然不肯休息片刻,继续参与抢险救灾和灾民安置。滴水未进、果粒未食、已经连续奋战十个小时的严天上面对越来越高的水位、调用的船只未到、告急的地点与人员越来越多等诸多险峻情况,他不顾全身湿透,多次登临高处查看水情,想尽一切办法去突破洪水的围困要到群众的身边去。
“严书记,船来了!”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的急呼使正在钉做简易木筏的严天上高兴地跳起来,高呼一句“有救了”后便跳上了渔船,迎着激流而勇进,避开电网而前行。而此刻几名女大学生村官和干部家属们利用屋檐水熬煮稀饭,到卫生院领取急救药品,寻找柴禾生火,寻找干净的衣物和毛巾,为即将救援回来的人员做好安置准备。
当一名接着一名的被困人员被转移到安全地方,笼罩在大家脸上的阴影才在逐渐的消退。晚上10时,已连续转移11趟群众的严天上被其他政府工作人员的强行拖拽下才走下了渔船。冯俊华、袁松森和林业站站长何万伦等轮流跳上狭小的渔船,驶向密织的雨帘、如墨的夜色,利用微弱的手电筒灯光躲开众多漂流障碍物前往救援。
19日凌晨2点左右洪水缓慢退去,而救援却没有停滞。未随渔船前往的其余人员也未停歇片刻,安抚灾民,为安置人员服务,大家均穿着全身湿透的衣服,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担切,一直守到天亮。
洪水逐渐退去,严天上和几名工作人员再一次走上渔船,查看灾情,并对危险房屋内的群众进行转移,蒋福炯就是因为在严天上的再三劝说下走出的房屋,当他刚刚走出房间,房屋便轰然倒塌,严天上在抓住他的瞬间自己却跌落在洪水中,幸好抓住一根高压电线方被随船人员救起。
安置灾民
查灾核灾
19日上午11时,洪水还未完全消退,涵水镇机关干部、单位部门职工和大学生村官们就淌着齐腰深的洪水来到场镇各处,督促各户将房门打开,确保泄洪畅通,组织街道所有居民和清洁工清除淤泥和打扫街道。同时安排工作人员逐户核查登记受灾情况以及到达县石桥镇采购方便面、矿泉水、大米等救灾物资。
14时许,洪水已基本消退,交通尚未完全恢复,以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子奎同志为组长的现场工作组就冒险进驻涵水,指导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民政部门紧急调拨的棉衣、棉被也运抵涵水。
傍晚所有救灾物资到位后,工作人员们又自发前往搬运和组织受灾群众前往领取,待最后一名灾民领取完方便面、矿泉水和棉被后已是20日的凌晨一点,此刻连续奋战近二十个小时、人人声音嘶哑的党员干部们方肯轮流休息片刻。
20日早晨六点,所有工作人员又分成多个工作小组来到灾民们中间,发动大家投亲靠友,同时组织专班再次前往达州市采购方便面、矿泉水、食用油、大米、蜡烛等救灾物资。民政部门的救灾物资也陆续运抵涵水,工作人员们及时将物资分发到每一位受灾群众的手中。
为了准确掌握损失情况,做到不谎报、不虚报、不漏报,便于灾后自救、重建的落实展开,查灾核灾组深入各重灾村居,进村入户逐一核查不走过场,哪怕道路泥泞,距离多远,绝不落下一户。经核查:全镇6个村21个社1237户6105人受灾,场镇楼房淹至三楼,溺水死亡2人,垮塌房屋47户188间,农作物成灾面积达3180亩,经济损失达1.4亿元,被淹群众无粮、无衣、无被,需救助生活1237户6105人,需救助衣被1097户4897人,三无人员37户,156人。
齐心携手
共建家园
风狂雨骤,压不倒战胜困难的决心;墙倒屋摧,抹不去人们对灾后重建的信心。重灾面前,在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下,涵水灾区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以昂扬的斗志,奋起自救互救,擦干眼泪紧急行动,不等不靠积极应对,吹响了洪灾后恢复重建、生产自救的集结号。
面对满目疮痍和如山的垃圾,正当场镇清淤组工作人员一脸无措时,在枣坪村支部书记郭正科的带领下,枣坪村党员突击队来到他们面前,并立即投入垃圾清运工作中。随后幸福村支部等也组织人员火速驰援。
信访办主任周吉敏、林业站站长何万伦、交管站站长陈俞林、大学生村官张盛江……人人冲锋在前,与工人一道铲运垃圾,冲洗街道,每日工作二十小时,饿了仅靠干嚼方便面充饥,仅仅三日便将场镇垃圾清运干净,同时利用高压水枪对所有街道、广场、车站、农贸市场和建筑立面进行了全面冲洗。
舍小家,保大家,这是涵水镇许许多多党员干部在灾难面前的自愿选择。有许多工作人员是住在白衣镇的,那是比涵水受灾更严重的地方,而他们却无暇顾及完全被淹的家,一直冲锋在涵水抗洪抢险的最前线;安办主任袁怀学的岳母去世,他不能前往尽孝;劳保站站长谭德勤的家属,生病住院,手术时也不能陪在身边;大学生村官张盛江刚通过质监系统公务员考试,也因抗洪抢险数次推迟交政审材料,在用人单位数次的催促和党委、政府领导再三的要求下方前往办理……
同时,涵水镇组织力量严密防范和排查次生灾害。派出所、供电所、供水站、卫生院等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投入灾后生产重建。派出所安排警力昼夜巡查,确保灾区的安全稳定和运送救援物资的省道S202线畅通;供电所从19日起不分昼夜,带着盒饭抢修电路, 21日灾后仅3天便通上了电;供水站在县供水公司的支援下,调用临时发电机和更换抽水设备,并扎实做好饮用水源清洁消毒工作,及时为受灾群众送去干净的自来水;卫生院组织人员,对所有受淹区域开展消杀,并向灾民免费提供药品和医疗服务。
在洪灾面前,涵水镇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同时社会各界也为涵水人民带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就地转移安置群众,涌现出了众多克服困难,连续数天为几十位受灾群众免费提供食宿的感人故事;在外经商、务工的涵水儿女在得知家乡受灾后,也纷纷慷慨解囊,为家乡的重建助一臂之力;曾任涵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现任土垭乡党委书记的廖政敏同志也亲自带领设备和人员参与到涵水镇清淤作业中来;华盛园林公司、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网友等众多爱心企业和人士也纷纷捐资捐物。截止目前,涵水镇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共计73.2万元。
目前,涵水镇已基本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查灾核灾、防次生灾害发生及灾后重建工作正在紧张而有序进行,社会治安秩序平稳。
滔滔洪水映丹心。危急关头,涵水镇全体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坚守一线,用最实际、最具体、最生动的表现,成为灾区群众眼中的顶梁柱、主心骨,迸发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成为狂风骤雨中迎风飘扬的一面面鲜红旗帜,用实际行动践行庄严的誓言,为建国62周年献礼。(文:张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