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丰收在望。王毅盘算着,按照往年的价格,4元多一公斤,除去成本,4亩地的柠檬能收入2万多元。 王毅是安岳县龙台镇希夷村的农民,今年31岁。希夷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和王毅一样留在村里种柠檬。种上几亩,一年收入几万元,不比外出务工差。
希夷村是我省最早开始种植柠檬的。在安岳,农民除了种植柠檬,还大力发展绿色水稻和绿色红苕等 农产品。根据安岳县的统计,参与绿色基地建设的农民,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5439元,人均增收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约为710元,推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本报记者 陈飞燕 许静
绿色效应带动47万农民增收
安岳县城北乡陶海村柠檬种植业主文中坤和三个朋友承包了1000多亩地种植柠檬。文中坤告诉记者,2007年柠檬园创建绿色基地成功后,来自国外的订单开始增多,价钱也在上涨。原来只有不到50%的果品达到出口标准,现在90%的果品都可出口。
安岳县柠檬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均占全国80%以上,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其中创建绿色柠檬基地15万亩。包括柠檬在内,目前安岳共创建三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46.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带动47万农户参与基地建设。安岳县副县长熊道光介绍,2010年全县绿色食品实现产值9.7亿元,基地农户户均增收691元。
如何确保绿色基地所产原料确为绿色食品?
基地的位置很重要。“我们的柠檬基地离县城有大约5公里远,附近没有产生污染的工厂,没有产生污染的养殖场,水、土都是经过有关部门检测合格的。基地有专门的技术队伍,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农药都是高效低毒的,由合作社统一订购,测土配方肥也统一生产。”文中坤说,“果子成熟后,要送到农业部门去检测,检测合格的才能上市,品质非常好。”
安岳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熊道光介绍,以柠檬为例,安岳健全农药、肥料等重要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定期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出口备案基地监管机制,推行出口基地备案和GAP认证,并严格督促出口基地开展产品质量自我监测;在岳新乡猫山村华农专业合作社开展柠檬质量安全追溯试点,通过全程追踪保证生产过程“行有据、查有迹、追有踪”。
优化模式打造绿色农产品配送基地
“散兵游勇’难挣钱,‘整编入伍’空间大。”安岳县岳源乡金亭村主任蒋志学这样评价柠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农户生产出来的鲜果比散户多卖0.2元/斤—0.5元/斤,根源在于规模优势。”
“‘绿色’不仅是‘王牌’,更是未来。”安岳县县委副书记孙振军表示,安岳将坚持在柠檬等优势产业中优先发展绿色食品,集中资源优先支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管理服务上,安岳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业的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建立“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投入品准入制度等10余个管理制度。
资金投入上,坚持涉农项目集成投放和扶持政策打捆倾斜,近年来,县财政每年安排柠檬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近1000万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亿元,引导企业、业主和农户投入5亿元以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利益联结上,重点采取“专合社+绿色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入股、二次返利等多种经营模式丰富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专合社带领农民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处于成渝中心地带的安岳,已经绘制出“绿色”发展蓝图到2020年,以安岳为核心的柠檬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100万吨、产值100亿元的柠檬“三百工程”发展规划和40万亩水稻、35万亩红薯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等专项规划,全力打造川渝绿色农产品配送基地。
(陈飞燕 许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