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09|评论: 0

孔子提倡君子树立民众可以学习的榜样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8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孔子从不苛刻地要求别人,做事也不走极端。有这样两件事:一是子贡赎人。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不让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这是《吕氏春秋·察微》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大体意思说的是: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别的诸侯国家做奴隶,如果有人能帮助他们赎身,可以回来从国库领取酬金。这条法律让许多鲁人得以重返故乡。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别的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人,但是回来后却辞让,不肯领取政府的酬金。孔子对他说:“端木赐(就是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从今以后,鲁人不再会赎人了。领取国库的金钱并不会损害一个人的品行,但是不领取酬金就不再会赎人了。”孔子认为:“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已之行也”。他教导弟子“君子做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你怎么可以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使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赎人回国的风气,将要慢慢消失了!”
  二是子路救人。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答谢他,他高高兴兴地领走了牛。别人都骂子路贪财,可是孔子却表扬了他:“鲁人必拯溺者矣。”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你为大家做了一个榜样,今后再有人遇到险情,大家都会奋不顾身,整个国家就会有许多人因此而得救。以常人的观念来说,子贡不领赏金是道德高尚,而子路接受赠牛则是道德不高尚。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榜样的力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正是孔子的高明之处。
  从表面上看,两人都做了好事,但是子贡却不求回报,似乎更加接近我们传统教育中的无私奉献精神;相比而下,子路就逊色了很多,一头牛在农耕社会的春秋时期可算是价值不菲的一笔馈赠,接受如此贵重的回报,离我们所颂扬的雷锋精神自然相去甚远。然而,孔子对他们的行为的评价则是恰恰相反,他认为子贡的行为是“不对”的,据说还因此要将子贡逐出师门;他对于子路的行为则非常认可,并且给予了鼓励。
  孔夫子这样评价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子贡的行为虽然看上去十分高尚和洒脱,但是他私自抬高了“仁”的标准。在他这里“仁”就不仅仅是解救同胞了,而且必须加上不求回报。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领取的酬金相对于他的万贯家财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其他人来讲,从国库领取酬金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现实的生活面前,大多数人无法像他这样“洒脱”,毕竟“洒脱”是需要资本的。于是很多人会在子贡的高大形象目前选择退却,也就是向孔子断言的那样“鲁人不赎人矣”。如果子贡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声,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自私的,甚至其中还不乏一种炫耀的成分;如果子贡纯粹是仗义疏财,那么至少他并不那么聪明,总之,孔夫子的评价是对的——“赐失之矣”。
  孔老夫子教导我们: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现在,必须看事情长远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看似乎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为大善。
协税镇爱心超市4.jpg
协税镇爱心超市5.jpg
协税镇爱心超市6.jpg
协税镇爱心超市7.jpg
协税镇爱心超市8.jpg
协税镇爱心超市9.jpg
协税镇爱心超市10.jpg
协税镇爱心超市11.jpg
协税镇爱心超市12.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