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家长的深层次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深层次问题,就是目前中国面临转型的问题;说到底,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从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大关,向10000美元奋进时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好像苏联就是没有跳过去,遭解体了的)。
教育的问题:我们读书时(20年前左右),教师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记得我读村小时,有名教师是威远来的,我还经常从家里拿鸡蛋、柴火、时令蔬菜等给老师。那时的老师很清贫,那时的群众也很清贫,大家几乎就是以心换心的在交往。有的村社有人在外务工,好像在新疆烧砖(记不太清),家里人有什么事,也请老师帮助写封家属,并附带请老师吃点韭菜炒蛋什么的。到后来,教师的工资涨了,但乡村教师的工资好像是由乡政府通过农业税里面的几提几统来支付。同时,好像国家实行了“教育产业化”,好像就是大家说的教改,学生的学费、书本费等开始高了起来,读中师、中专开始交建校费几百到几万不等,那时好像开始有了自费生、委培生了,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名存实亡。在学校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各学校、特别是大中专院校开始扩招,直接的结果就是不包分配,学生开始自谋职业。很多家长开始施展八仙过海的神功,为子女造文凭、跑关系、搞分配、促就业……学校开始从大家眼中最纯洁的逐渐贬值,N个月得不到任何资金支持的学校和得不到工资的教师开始另谋职业,或从商、或加收考试费等……然后,就开始了读书无用论。认为读书与否,和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真正和成功有关系的就是“关系”。然后,国家引起了重视,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开始减、免学费、书本费等,开始实行优惠教育,教师开始加薪……然而,受高房价、高物价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系列的举措传递到最基层,带来的直接影响不大,毕竟大家接受一项东西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加之部分教师,习惯性的思维方式“顶风作案”,或勾引学生家长请客送礼、或强买强卖部分读物(当然,这部分人毕竟属于少数中的少数),起到了“一颗耗子屎打烂一锅汤”的作用。
社会问题:几十年前,读书是跳出农门的最好路子,现实中很多高官过去就是农家子弟,或保送、或考取大学,然后步步高升,最后成为……教育产业化中,部分学子受益(主要是舍得出钱,又有些门路的)。在那个阶段读书的学子现在几乎年龄在70后、80后中,在读书的时段,已经形成了拿钱读书的惯性思维,参与社会工作,又形成了关系思维(而关系思维中,回扣、送礼等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现实生活中的几高(高房价、高物价、高失业……)的受害者几乎是70后、80后。在这种竞争强烈、物欲横流的时代,已经为人父母的70后、80后更多的心思没有放在精神上,而放在了追求钱多钱少中、疲于应酬、协调处理关系中,对子女的教育置若罔闻。认为将子女送进学校,就应该是学校的事,其子女成绩的好坏看分数、素质的好坏看听话否、身体的好坏看生病否……自己却成了教育子女的旁观者、围观者、或者说受益者,子女在学校有个三长两短,第一思维便是学校不尽责,老师不负责,对目前的优惠教育一棍子打死。现实社会中的关系哲学,又让他感受到,凡子女读书需要钱时,必有猫腻。强烈的心里落差,致使一味责难教育。我想这或许也是凡教育上的贴子就火的原因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