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93|评论: 15

呈胡昌升市长的一封信 遂宁一个追梦三十多年的农业工作者的梦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7 16:52 | |阅读模式
未命名1.jpg



未命名2.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17:00 |
本版主深深地为之坚持精神感动,特代其上此信,因为之前的信交出去数月无半点回音。

希望相关领导百忙中腾出半小时,来处理下这位农民学者一生数十年的理想吧。

相关资料http://news.sina.com.cn/s/2005-12-12/02227681679s.shtml

发表于 2011-10-17 18:10 |
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学习,希望他的梦想能实现!

发表于 2011-10-17 18:55 |
怎么没有听说过这个研究所呢

发表于 2011-10-17 18:56 |
雄性不育系?你也要搞小麦杂交?建议和高校联系

发表于 2011-10-17 19:50 |
你要把你的科技思想写清楚啊?你那个小麦究竟是怎么回事?有科学价值没有呢?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10-18 08:37 |
特来关注。

发表于 2011-10-18 12:13 |
关键是能不能提高产量,写清楚些啊

发表于 2011-10-18 13:19 |
坚持不懈的梦想~ 顶!

发表于 2011-10-18 13:42 |
关键是能不能提高产量,写清楚些啊
坚持不懈的梦想~ 顶!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10-18 13:54 |
“我是中国农民”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2:22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在自家地里搞试验,26年苦心终结硕果,走上全国学术研讨会讲坛的小麦专家银志中———
  近日,第五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杨陵举行,会上专家云集。参会的300多名嘉宾中,有一个特殊身份的人。身份特殊,因为他不是教授,也不是公司老总,而是一位来自四川遂宁农村的普通农民。



   



  他叫银志中,穿着廉价的西服、断底的皮鞋,坐火车硬座而来。他走上讲坛,展示他潜心研究26年选育出的小麦杂交品种标本时,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他的成就和精神而感动。
  为了每天能吃上白面
  银志中的家在遂宁市船山区保升乡一个偏僻小村里。1978年,银志中高中毕业,回家务农,父亲满怀希望地对他说:“儿啊,你是读书人,你要多想办法,争取家里每天都能吃点面就好了。”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银志中的脑海里。他知道,要实现这个愿望,重要的是掌握先进农技知识,提高小麦亩产。从此,银志中一有空闲便拿着收音机听中央农广校的专题节目,从中,他初步了解了植物学、植物遗传学、植物育种学的基础知识,也知道了袁隆平的故事。他不由得想,能不能也选育出远缘杂交小麦,大幅提高小麦产量呢?
  银志中当时并不知道,选育出远缘杂交小麦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正是整个小麦育种界的难题。然而,机遇总是垂顾有心人。一天,他正在地里劳作,突然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的
  燕麦草。他顿时突发异想,能不能把它与普通小麦杂交,将其基因转育到小麦上,这样不就培育出远缘杂交小麦不育系了吗?以此配置的组合
  杂种的优势,肯定比普通小麦杂种优势强。
  刚把这个想法讲给当地一些农业部门专业人士听,竟然遭到嘲笑:“你不要异想天开了,我们条件好得多,拿着国家津贴都没搞成,你一个农民要能搞得成才怪。”听了这些话,银志中心中别扭,“太小看我们农民了。我偏要试一下看!”
  银志中将家里的自留地开辟成试验田,开始了研究选育远缘杂交小麦的工作。
  流浪汉感动了许多人
  没有一定的设备,更没有足够的实验资金,银志中的实验只能在自家的试验田里进行。一次次将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生燕麦草与普通小麦配种,一次次失败,一点点进展。
  刚开始时,家里人还很支持。但年复一年,家里的一个壮劳力整天“不务正业”;自家地里种出来的小麦不能吃,因为要留作试验材料;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有一年竟一年都没吃上肉,顿顿吃牛皮菜梆子……家里人坐不住了,兄弟姐妹闹着分了家,老母亲哭着抱怨,妻子要求离婚……
  多少次,银志中都想放弃了,但想起父亲临终时的教诲“你觉得对就做下去,总有出头之日”,于是他又一次次坚持下来。终于,经过近10年的实验培育,银志中成功选育出小麦雄性不育系。
  第一步成功了,可其中的艰辛也让银志中意识到仅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是难以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必须向专家请教,系统地学习知识。
  1990年,银志中来到北京找专家。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他很快花光了仅有的120元钱,却依然求教无门。他成了一个特别的流浪汉,衣衫褴褛,风餐露宿,但却始终紧紧抱着一个一米多长的小麦标本盒和一叠工作笔记。流浪了10多天,终于,有一位好奇的有心人上前询问,得知他的情况后,将他介绍到了中国农科院。
  农科院破例允许他边打零工边当旁听生。银志中开始系统地学习植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遗传学知识。两年后,他拒绝了一家花卉公司高薪聘请,回到家里,重新开始摆弄起试验田。
  为自己也为中国农民
  经过20多年的艰辛研究,2003年,银志中选育出10多个杂交小麦品种。
  2004年,农业部批准志中4号、志中6号小麦品种进入长江中上游地区进行区域试验。遂宁市船山区复桥镇白鹤村的张洪瑞试种后,欣喜地逢人就说:“种子少用一半,产量还提高了40%。”
  2005年11月,经专家推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寄来邀请函,请他站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的讲坛。他的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原定5分钟的发言,由于提问不断,竟延长了30分钟。
  然而即便如此,在亲友眼中,银志中的选择仍难以让人理解:20多年来他拒绝了10多家公司的高薪聘请,将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到研究中,导致自己的生活仅能维持极低的水平,至今他穿的衣服还是邻里乡亲送的旧衣服,他家里除了一张床、一台二手电视机、朋友送的电子琴,再没有值钱的东西了。就在记者采访他的10多天前,他因营养不良、过于劳累昏倒在试验田里。
  “我也感到筋疲力尽,但我不后悔”,银志中说。
  银志中递给记者一张名片,正中醒目地印着“中国农民”4个字。这名片,银志中说他今年参加全国研讨会前才印的。印名片时,有人劝他打上小麦育种专家或农技员等头衔,但他最终印上的却是“中国农民”。他说,做研究,不分身份贵贱、有无职位。“我就想告诉大家,中国农民勤劳、踏实。只要有心,也能成大事。我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就为争口气。不仅为自己,也为中国农民。”■本报记者王欢文/图

发表于 2011-10-18 15:04 |
难得有这总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发表于 2011-10-18 19:51 |
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应多关注。
发表于 2011-10-20 18:05 |
支持,能够专注地追逐梦想的人太少了

发表于 2011-10-20 21:07 |
我飘过。。。

发表于 2011-10-25 11:18 |
值得科技部门关注!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