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95|评论: 0

从地震毁灭到坚强重生的三年 我在感恩中学会成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9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地震毁灭到坚强重生的三年 我在感恩中学会成长
(四川新闻网 记者 余娜)
翻开陈旧的日记,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9日。那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七天,自己写下的第一篇地震日记。那年,我是一名大二在校生,灾情牵动我心,无法进入前线救灾,只能在后方做宣传和照顾病人的事。那时,自己写道:“我也成了小红帽,一名戴着小红帽的自愿者。不能上前线,仍然希望自己能为这个牵动着全国甚至世界的灾情做一点点、小小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每日穿梭在这个曾经以休闲自居的而如今满城牵挂灾情的城市,寻找着新闻人物,报道先进的个人及事件,宣扬我们的社会透露出来的救灾积极情绪……”
我还记得有那么一首歌,是我们当时采访成都市锦江区某副局长当时让我们听的,他说这首歌正是他的心声。“这里好黑,寂静得只剩下希望的声音,我在哪里,家人在哪里。路途好难,崎岖得只剩下跋涉的声音,你在哪里,你们在哪里,我相信你会来。我知道你会来,我知道你在寻找我,你什么时候来,我会坚持到你看到我……”,这首歌歌名叫《我知道你回来》。当时局长和在场的人们个个眼里都噙着泪水,在社会各界无私无畏的投入抗震救灾行动的大背景下,他们说道:“比起前线救灾工作,我们所做的实在微不足道。”
奔走了数天后,我明白了,抗震救灾工作是不分大小的,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之努力着,共同奏响着一曲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同心曲。
2010年,在川网实习的我参与了网站关于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的专题报道:《留美归来 灾区孩子灾区"做客"》。这群孩子是在当时震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校董事会致电中国政府,希望接收震区150名优秀大学生到纽约州立大学留学一年,我国政府接受邀请后,由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选拔的。
2008年,这150名学生在震后离开家乡赴美国留学一年,离开时,他们满怀着对受灾家乡和亲人深深的牵挂;到了美国,带着对美国友人的感恩努力学习。回国后,受损的家乡已换新貌,崭新的道路、特色的民居、绿树成荫、花鸟虫鸣……面对家乡日新月异的重建变化时,他们惊叹之余,更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
2010年,回首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韧奋斗,灾后重建进展顺利,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灾区出现新的面貌,灾区人民正满怀信心地重建新的家园。2010年9月,省长蒋巨峰代表省政府,向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报告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情况,省长的报告数据表明:‘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2011年,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5月,从编辑转为记者的我,走出了办公室,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深入灾区,参观地震遗址和了解重建成果。那天,跟随全国百名抗震救灾志愿者,我第一次行走在北川地震遗址上,望着三年前残缺的建筑,内心满是震撼。当我们停下来缅怀逝者,闭眼的一瞬间,几个男人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
告别了遗址,我们前往23公里外异地重建的新北川县城。从遭遇地震摧毁的废墟进入作为未来小镇发展样本的新北川,一路见闻,只能用浴火重生来形容。
进入新北川,种下寄托希望的“志愿树”,我们来到了北川青少年活动中心。刚进门,只见数个身影接连翻跟头而过,旁边,舞蹈老师正在手把手教着学生。沿着宽敞的马路,我看见一排排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建筑的装饰也特地安上了羌族特有的图腾。富有羌族文化的禹王桥和巴拿恰步行街,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留影。在巴拿恰步行街拍照时,一位大爷指着一栋楼房上方示意我拍,那上面一条横幅上写着感谢山东人民援建的话语。
   
三年,从地震毁灭到坚强重生,作为四川人,我更能深切的体会地震之痛,体会抗震救灾的英勇和温情,体会灾后重建的速度和精神。因为这些,从学校走入社会,我在感恩中慢慢学会成长。但是,作为记者的我,深入基层和灾区的次数还很少,敲下这篇字时总感觉空洞,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