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哺何辞日夜飞
--巴中市人大代表杨绍科反哺家乡侧记
2011年5月,在大巴山革命老区偏远的南江县朱公乡中心小学内,一座利用学校废弃教室改造的颇具规模的乒乓球馆、二十多张高规格的乒乓球台给了师生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五百多名师生终于可以在校园内尽情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了。校长杨志高兴奋地告诉我们:有了这个乒乓馆,我们就有条件把朱公小学打造成乒乓球特色学校了。
乒乓馆取名“绍科”,源于南江县朱公乡籍巴中市人大代表、农民企业家杨绍科捐资五万元购置设备打造而成。这已不是杨绍科第一次为该校捐资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了。八年前,在该校新建教学楼出现资金缺口的情况下,他就曾毫不犹豫地送去一万元帮助该校解了燃眉之急。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杨绍科,出身于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只上过五年高小就被迫辍学,16岁的时候就不得不外出打工。三十多年来,通过自己的智慧、诚信和辛勤打拼,他成功地实现了从小工到白领,从雇员到老板,从打工仔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也成功地使自己远离了贫困,成为声名远扬的“有钱人”,成了先富起来的典型和榜样。其传奇经历和骄人业绩已数度见之报端。曾被评为全国创业之星,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颁奖。先后被群众推选为南江县第十六届、巴中市第二届人大代表。
因家庭贫穷而少年辍学的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为了家乡的教育发展和学子少一分艰辛和遗憾,让家乡父老不再贫穷,学生不再因贫困而上不起学。他尽自己所能默默地付出着,不求任何回报。在实行财政包干,乡镇财政捉襟见肘的1999年,他不顾自己施工的工程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的情况下,一次性无息借给朱公乡政府20万元,用于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十多年后的今天尚有8万元本金未归还。今年“六一”,为帮助正直镇小学的孩子们过一个愉快的儿童节,他又拿出一万元,用于给孩子们购置学习用具和书籍。今年8月,捐赠3万元,帮助5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爱心,不仅仅体现在对孩子、对学生、对教育的关心、关爱上。2008年的汶川地震,举世震惊,举国动容。当时身在贵州某高速公路工地指挥施工的杨绍科,第一时间汇去10万元,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重建家园。2011年7月6日和9月16日,南江县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一时间山洪爆发、房屋倒塌、地质滑坡,满目疮痍。听到受灾的情况后,他马上放下手中的工程,带着10多位本地的工人深入灾区帮助抗灾自救,不言累,更不计报酬,看到灾民们衣食住医都很困难时,他毫不犹豫的捐款5万元,同时,他还发动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士为家乡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古语云:达者兼济天下。时下可谓功成名就的杨绍科,打拼的足迹遍及西南大部分省区,在家乡也算一个响当当的成功人士了。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年轻时饱受贫困煎熬的窘境,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家乡还很贫穷、还很落后、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的严峻现实。从事工程建设和办企业的这些年,他先后优先从家乡所在的市县招募民工和下岗职工逾千人次,使他们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通过他牵线搭桥或引导扶持进而成长为老板、包工头、企业管理人员和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超过了百人。其中不少人在成都、绵阳、巴中、南江等省市城市或县城购置了房产,有的还拥有了私家车,成了有车有房的“头面人物”。
在积极帮助、支持家乡人外出挣活钱的同时,杨绍科还把眼光放在家乡的长远发展上。1997年,他在自己事业刚见起色的节骨眼上,就痛痛快快拿出两万多元支持家乡政府开发打造龙耳山市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他更把自己事业的触角转向了他始终深爱着的但仍贫穷落后的家乡。去年以来,他积极响应家乡政府鼓励回乡创业的召唤,不惜承担巨大的资金安全风险和事业成败的荣誉风险,多方奔走,自筹资金五千余万元,投资开发打造正直镇滨河路,期望在改变家乡脏乱差面貌,给家乡人民创造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地方的发展上尽一臂之力。目前,这一被家乡人称为“天大好事”的惠民工程已顺利上马。
同时,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杨绍科在繁忙的打拼之余,仍不忘时时深入村社、深入选区,倾听选民和家乡人民的呼声和意愿,积极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今年初,他了解到正直镇到巴中的公路毁坏严重,有关部门的初步整治标准为油路,个别乡镇可能为此人平需筹资330元,远远超过了群众的承受能力和心理预期时,他将这一情况迅速整理成议案,并在巴中市人代会上做专题发言,会后还专门找相关领导和部分反映、汇报情况,引起了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促成将该路的整治标准更改为水泥硬化路,大幅度地降低了相关乡镇群众负担水平,并极大地减轻了乡镇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事业的成功和家乡的发展始终是他不渝的追求和终生的牵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