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宣汉县天生镇天生村,不见炊烟起,且闻饭菜香。村民冉隆全把笔者带到刚刚经过改造的厨房,只见灶台上嵌着洁白的瓷砖,地上铺了地板砖。他走到沼气灶旁,轻轻一拧开关,蓝色的火苗发出“吱吱”的响声,不到二十分钟,一壶水就烧开了。多年来,宣汉县大力建设农村沼气,不仅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且为促进节能减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重要贡献。 镜头一:
创建“无烟厨房”
“过去,我天天烧柴做饭,烟熏火燎的,厨房里长期是‘乌烟瘴气’,呛得人直掉眼泪,难受得很噢。现在,沼气灶一使用,厨房里什么气味都没有,空气十分新鲜。”谈到沼气带来的好处,家住天生村民冉隆全感受很多。
据冉隆全介绍,他从7岁开始就跟着大人上山砍柴,算是干了一辈子的农家活。如今,家里用上了沼气灶,再不要为柴火操心了。在天生村,像冉隆全一样用上沼气的有800多户。据天生镇党委书记潘传勤介绍,天生村农户每建一座沼气池需要1600元左右,其中国家投资1000元,群众只需自筹600元就可建成。目前,全村共建沼气池800余口,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
为建好沼气池,该县实行县级领导包乡、科级干部包村、驻村干部包户、建池技工包池、技术干部包质量、管护人员包服务的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立了有效的奖励机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办法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使全县农村掀起了修建沼气池的热潮。目前,全县共建成标准化“一池三改”沼气池4.35万口,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燃料,节约了能源,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镜头二:
享受“靓丽环境”
“房前屋后景色靓,厕所旁边沼气藏。院内洁净堂内亮,不见炊烟闻饭香。”这是沼气建设给宣汉县广大农村带来的新变化。通过沼气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让农民过上了环保卫生的新生活。“没建沼气池前,我家的几亩山林被砍光了,就连山上的茅草和收割的秸秆也被用作燃料。”胡家镇思乐村民李伦红滔滔不绝地说,“ 现在,有了沼气,山绿了,水也清了,环境靓丽了。”
多年来,该县为确保沼气建设质量、进度,县农业局农能办按照农业部和农业厅有关要求,及时组织了项目建设所需的灶具、管件、进出料设备等,集中人、财、物主攻沼气建设。据农能办主任朱照学介绍,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产气360 方,平均每年节约2000—2500公斤薪柴,相当于保护了3至4亩林地免遭砍伐。使用沼气,既能解决农民的生活燃料,又能减少烟气排放量,保护大气环境,促进生态文明。
镜头三:
鼓起“农民腰包”
在宣汉塔河、隘口、天台等农村沼气能源示范点,笔者看到沼气建设带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渔”、“猪—沼—粮”、“猪—沼—茶”等多种循环经济模式深受村民青睐。 “我们的‘猪一沼一果’发展模式推广以后,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学习经验。”在胡家镇思乐村4社的千头生猪场,养殖大户李伦红兴奋地告诉笔者。在养殖场,笔者充分感受到了循环经济的魅力,只见养猪小区内干净整洁,猪尿、猪粪进入沼气池里变成沼气,沼渣、沼液则用来作为枇杷、蔬菜的肥料。
发展农村沼气,不仅带动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而且从多个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测算,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省燃煤1吨左右,节电100千瓦时,合计节省开支约300元。同时,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率,可增收节支约500元,合计增收节支达800元。
目前,宣汉全县每年可产生沼渣、沼液数十万吨,全县有数十万亩庄稼用上了绿色、高效的沼肥,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的无害化,而且还带动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