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48|评论: 22

[民生杂谈] 市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貌塑造工作现场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1 15:25 | |阅读模式

    根据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按照市政府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的要求,为了启迪风貌塑造工作思路,促进全市风貌塑造工作的开展,6月11日,市整治办在芦山县组织召开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貌塑造工作现场会,参观了芦山县风貌塑造和“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成果,听取了芦山县工作经验介绍。全市各县(区)整治办和市整治办负责人参加会议,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市整治办副主任李嘉琦同志代表市政府和市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加快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貌塑造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着力打造流动的风景线——芦山县风貌塑造工作经验      

    芦山县认真按照省、市关于开展城乡风貌改造的工作部署和《四川省城镇风貌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要求,根据“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的指导原则,结合芦山自身实际,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风貌 塑造工作中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思路

芦山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风貌塑造工作紧紧围绕“一线两片三面四重点”,因地制宜,打造亮点。

一线:即国道318和省道210沿线。

两片:即山区(大川镇、宝盛乡、太平镇、双石镇)和坝区(飞仙关镇、芦阳镇、清仁乡、思延乡、龙门乡)。

三面:即上中下三面,上为建筑的屋面,中为建筑的立面、下为建筑周围的地面。

四重点:即按全省“五十百千工程”要求确立的4个示范村。飞仙关镇新庄村为“工业带动型新农村”,芦阳镇火炬村为“乡村旅游型新农村”,清仁乡芦溪村为“特色农业型新农村”,双石镇西川村为“生态带动型新农村”。

二、工作措施

(一)力求高起点规划——因地制宜分片规划

芦山县坚持先规划后改造、无规划不改造的原则和“人、房、环境”和谐、“生态、环保”的理念,结合芦山县呈南北狭长地貌,山区坝区纵横分布,地域迥异等特点和芦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山水田园风光,深入挖掘汉代文化和羌文化内涵,将芦山的风貌塑造工作分为山区、坝区两个片区来规划和打造。山区的风格为:打造川西民居建筑群落,屋顶采用坡屋顶,青瓦白墙,对建筑的屋顶、门、窗、外墙、栏杆及建筑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建设体现山区村庄原始、古朴、回归自然的“生态带动型新农村”,构建“青山、绿地、蓝天、碧水”的景观格局。坝区的风格为:汉代建筑风格与近代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色彩以灰、白、青、褐色为主,集中对建筑的屋面、立面和地面进行塑造,建设体现坝区资源优势和风貌特色的“产业带动性新农村”。

(二)力求高态势宣传——整体联动营造氛围

城乡风貌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群众支持配合程度直接关系风貌塑造成效。由于芦山县城乡建筑形成年代跨度大,建筑形态差异大,老房旧房多,城乡居民素质良莠不齐现状,加之先期实施的城乡风貌塑造范围广、工程量大是历年之最,群众的理解和参与至关重要。所以芦山县在工作启动之初就将宣传发动作为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召开群众大会、进村入户做动员、张贴公告、发放资料、悬挂标语、聘请义务监督员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观念。截止目前,全县召开城乡风貌改造动员会3次,组织大型街头游行宣传活动5次,入户走访、动员群众8000余人,设立大型固定宣传栏24个,制作悬挂横幅标语240余幅,出动宣传车30余台次,发放城乡风貌改造倡议书10000余份,宣传资料4万余份。通过高态势宣传和动员,充分调动了城乡居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全力配合,为城乡风貌改造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力求高质量实施——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芦山县委、县政府结合“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的工作方法,先期对“一线”和“四重点”进行打造。一是着力将国道318、省道210沿线打造为流动的风景线。重点对沿线建筑的屋面、立面和地面进行塑造和整治,屋面实施小青瓦加吊檐覆顶,立面实施清洁粉刷、外墙悬挂民俗文化彩绘,地面实施硬化、绿化和设置室外栅栏,营造乡村田园气息。截止目前,已对沿线800户农户庭院进行了绿化、美化,修建小花台8000平米、美化粉刷外墙32000平米、改造栅栏5500米、硬化院坝10000平米、制作悬挂展示芦山花灯、汉代文化等民俗文化彩绘1600幅、美化绿化两旁空地1000平米,广大农户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二是着力将四个重点村打造为各具特色的示范点。飞仙关镇新庄村发挥工业企业集中的优势,以“一横两纵”(“一横”为省道210沿线;“两纵”为鲜家村通杜家沟通组路沿线,田坝头、白家沟通组路沿线)为重点进行风貌塑造,带动群众服务工业、解决就业、增收致富。芦阳镇火炬村发挥区位优势和自然、人文环境优势,以“一门二点三线” (“一门”为火炬村山门;“二点”为以村委会和红阳山庄为辐射点;“三线”为火炬村三叉口至三合组红阳山庄、村委会到磨刀骆伙组、先锋山后头至栏杆组三条公路主线)建设为重点,打造县城“后花园”,发展生态农业,助推生态旅游业。清仁乡芦溪村发挥传统种植优势,规模发展以银杏、桂花为主的园艺作物和栽植红心果、无公害蔬菜,做好物色农业这篇文章。双石镇西川村发挥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重点对“一站、一线、两片” (一站为灵关路口招呼站;一线为芦灵路西川段、灵关路口至上朱湾公路沿线;两片为西川河两岸,包括下朱湾人户聚居区、村委会周边)进行风貌塑造,同时发展与山区特点相适应的林竹、魔芋、林下养殖等产业。目前四个重点村的风貌塑造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四)力求高标准整治——全民动员常态管理

以治理涉及民生的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突破口,以“增添设施、塑造风貌、清洁店面、提升素质”为切入点进行集中整治。清洁化方面:对河道两岸、公路沿线、人口主集中区长年堆积的1000多吨垃圾进行彻底清理,并合理规划设置配备垃圾房、垃圾池等垃圾收集清运设备800多个,初步解决了农村垃圾随意倾倒、污染环境的问题。秩序化方面:拆除无主倒损房屋、建筑残垣和影响美观的临街防盗栏、遮雨棚及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规范整理了各类电线电缆,确保公路两侧视线范围内房屋前无乱搭乱建、乱堆杂物垃圾,保持环境秩序整洁;对乱摆设摊点、占道经营与机动车乱停乱放行为进行重点整治,规范了临时水果蔬菜干杂摊位、设置临时停车泊位、改造农贸市场、新建水果市场,着力解决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问题。共拆除“裙房卡口”125处,拆除、整治建筑物185 栋,清除户外乱贴、乱画广告3000余张,规划、新建停车场地5处,整治污水排放点8处。优美化方面:对景区景点和国、省、县道沿线建筑物逐步实施风貌塑造;对公路沿线、村庄、农户庭院进行了绿化、美化;在城镇逐步推行绿化、美化、亮化。制度化方面:建立完善了垃圾清运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公路河道保清洁保秩序制度、污水处理制度、新修改造房屋制度、农户庭院规范细则、农户室内规范细则、投入机制、“七进”活动制度、评比激励制度、督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初步实现了长态化管理。

(五)力求高效率保障——奖惩逗硬形成合力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芦山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县级领导分片包干、乡镇主要领导驻点负责、乡镇(社区)干部包村包户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下设风貌改造等多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技术指导和督查督办工作,同时抽调技术人员在飞仙关镇和双石镇蹲点指导风貌改造工作,按职能分工和完成时限全力协助两镇完成风貌改造任务,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了强力推进的良好态势。二是强化经费保障。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整合、全民参与”的原则,采取“政府投资一点、群众承担一点、部门帮扶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多渠道筹集风貌改造资金。截止目前为止,仅国道318线“红心果”市场、省道210线沿线的城乡风貌改造投入资金已达210余万元。同时,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机遇,整合项目资金1113.72万元,分别在9个乡镇实施农村排水设施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及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工程,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夯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推动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整体上台阶。三是强化纪律保障。芦山县委、县政府将风貌改造工作成效作为衡量部门、乡镇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同时制定出台了《芦山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暗访工作实施办法》、《芦山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交叉检查工作方案》、《县级领导每周带队督查制度》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责任追究办法》,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三、芦山县在风貌塑造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芦山的风貌塑造工作走在了全市各县(区)的前列,他们深深感到,要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必须注重“四个结合”。

一是必须注重将上级要求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城乡环境整治风貌塑造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只靠上级的要求、政府的投入和指导,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工作是无法推动的。芦山县在工作之初就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了解群众意愿,听取群众建议,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和风俗习惯来制定科学合理的风貌塑造规划,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解决了“上面热、下面冷”、“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使风貌塑造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二是必须注重将当前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城乡风貌塑造必须处理好当前整治与长期坚持的关系,因此,芦山县在搞好集中整治风貌塑造的同时,着力在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建立了责任区分片划段包干制度,乡镇、村、组干部联系责任区制度和村容村貌管理、卫生整治、房屋修建等方面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力求让靓丽的城乡风貌长久维持,让芦山城乡越来越美。

三是必须注重将统一打造与分散打造相结合。风貌塑造工作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可能一蹴而就、全面铺开、遍地开花。芦山县立足风貌塑造涉及范围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坚持“统分结合”原则塑造风貌。在省道210沿线,飞仙镇朝阳村、清仁乡大同村、大川镇三江村集中安置点和四个示范村统一塑造风貌;在人口相对分散的村庄按照规划和各自地貌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打造。

四是必须注重将风貌塑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必须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才能避免重复投入,发挥最大功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芦山县将项目和资金打捆使用,把生产和生活统一考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把风貌塑造和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安排,着力打造“清凉大川镇、七彩大川河”旅游场镇,使风貌改造真正做到惠民、利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5:26 |
:lol:lol:lol:lol:lol:lol

发表于 2011-10-21 15:54 |
讲话的几个标题还瓜顺当

发表于 2011-10-21 15:58 |
     看来风貌塑造是城乡建设的规定动作了,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全力支持。今天你也许想不透、想不通,明天你自然会领会决策者的良苦用心。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11-10-21 15:58 |
莫写长了,写长了我记不到。文章简短明了最好。

发表于 2011-10-21 16:00 |
贫困地区应该先解决好“四难”,风貌改造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发表于 2011-10-22 00:22 |
:):):)

发表于 2011-10-22 00:23 |
:):):)

发表于 2011-10-22 14:34 |
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必须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才能避免重复投入,发挥最大功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芦山县将项目和资金打捆使用,把生产和生活统一考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把风貌塑造和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安排,着力打造“清凉大川镇、七彩大川河”旅游场镇,使风貌改造真正做到惠民、利民

发表于 2011-10-22 20:35 |
风貌改造,旧貌换新颜。

发表于 2011-10-23 10:20 |
  呵呵,面子工程做给谁看呢,金玉其外,一个猪圈都比贫困老百姓的住房好,

发表于 2011-10-23 10:20 |
哎领导呀,多到基层走走。

发表于 2011-10-23 10:22 |
怎么一味的赶“时髦”呢,都衣不裹体了。

发表于 2011-10-23 11:32 |
支持风貌改造,打造优质生活.

发表于 2011-10-23 14:04 |
风貌改造,加强工作沟通协调,着力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发表于 2011-10-23 16:41 |
看看其他城市,风貌改造早已启动。赞!

发表于 2011-10-23 17:13 |
    楼猪你老壳遭门夹了哇, 你忘了你是平昌人了吗, 这是哪个市在召开现场会? 一看你就是个崇洋媚外的DX.
    尖尖头头都找不到, 只看得一头雾水, 你发啥子贴嘛, 回家抱洗洗睡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0:18 |
风貌改造,加强工作沟通协调,着力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0:18 |
看看其他城市,风貌改造早已启动。赞!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0:18 |
:lol:lol:lol:lol:lol:lol:lol:lol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