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06|评论: 2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1/10/17/013337565.shtm请为李海平投票l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4 17:37 | |阅读模式
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候选人李海平
http://www.newssc.org 2011-10-21 15:11 【来源: 四川新闻网
  李海平,男,有嘉陵江畔背山人之称。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地处深山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被评为感动南充十大人物”“四川省劳动模范
  奖励2008年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09年县先进个人,2009年感动南充十大人物 2010年获得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先进个人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嘉陵江畔背山人
  引
  青山巍巍,溪流潺潺。走进凤凰山,就犹如走进了一片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山脚的凤石乡,也因其境内有凤凰石马两寨而远近闻名。蓬安县皮肤病防治医院,便坐落在这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之巅。
  10来间平房简陋无华,墙体因年久失修而斑驳脱落。墙根一带,片片落叶,承载着流年划过的沧桑。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破旧的老屋,便是李海平医生以无悔的年华坚守了10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办公场所。
  这是一处与世隔绝绝的地方。其原因,就在它两年以前,曾经作为全县唯一的麻疯病治疗机构,居住过备受歧视特殊的群体。
  麻风病又称癞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人体的皮肤和神经,一度被称之为世纪瘟疫。这种病,多数是在一些没有得到健康食物,和住在卫生环境较差的人群中发生,致残率很高,如不加以积极治疗,必然导致狮面和四肢挛搐、头肿变形、两唇外翻等不良外观。晚期病人,手脚畸形、鼻塌眼瞎、面目狰狞而令人生畏。
  自古以来,该病都与偏见相伴,子虚乌有的传说,更是给它披上一层厚重的面纱,以至于不少百姓,都谈麻色变
  麻疯病,严重威胁和危害着人类健康,而中国又是麻疯病三大发病国之一。有鉴于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麻疯病防治和监控工作。南充一地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作出部署,一县一所防控医院,千方百计,确保医院人力、财力和物力到位。凤凰寨顶始建于1972年的蓬安县麻疯病院,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并投入使用。
  初上凤凰寨
  1970年,一个仲夏之夜,时任金溪卫生院院长的林建勋,特地找到了科班出身,由蓬安县向东卫生院,主动要求回乡服务的公社六大队赤脚医生,风华正茂的李海平,告诉他说,麻风病院急需人手,如果愿意,马上就能办理手续。林建勋此举,自然有他反复的思考。其一,李海平的学历较高。蓬安县卫校毕业,这在当时,已经算得凤毛麟角,稍加培养,不难成为技术骨干。其二,李海平的年龄偏低,正值于青春年华,艰苦的工作,对其而言,也可让他磨练人生。更为主要的,还是慧眼识珠的林建勋,看中了小伙那刻苦上进,敢闯敢拼的干劲和品格。
  作为全乡的卫生院院长,林建勋已十分熟悉这位天还没亮就闻鸡出诊,直至夜间才披星戴月地返回家中,饿了就啃两块烧饼,渴了就饮一捧甘泉的年轻人。不但如此,小小的李海平还尤为好学,无钱多买学习读物,便时时翻阅随身所带的几本医书,直至将其读懂读透。几本医学书,被他翻得不成书形,书页之间,还做满了眉批。
  李海平年龄不大,却爱动脑筋。大山之中缺医少药,父老乡亲连温饱都还未能解决,又哪有条件去医院就诊?感冒发热等小疾小病就往往靠拖,实在严重了,这才找到赤脚医生,用些草药稍作调理。如此一来,小病也拖成了大病,就诊吃药很成问题。乡亲们的疾苦,李海平看在眼里却急在心中,有事没事,都细细琢磨。渐渐地,他竟想到了一个既能让百姓得到实惠,又不给国家增添负担的好主意。深思熟虑后,他大胆试验,让巡诊区内的每一位村民都每年投入一块钱,用作诊区的互助医疗。这样一来,村民看病的难题便基本解决,而他本人,也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还代表蓬安,参加了当年全省召开的卫生经验交流大会并受到表彰。
  互助医疗成为几十年后中央解决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雏形。这样的年轻人,自然而然让林建勋看在眼里,也爱在了心间。所以,一得到麻风病院招医生的消息,便当即通知了李海平,又不遗余力地向组织上推荐。
  能到县上参加工作,这样的机会,年轻的李海平又何曾不想?当然,作为医生,他也深深地知晓,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今后的生活,又会遇到怎样的挑战。更为棘手的是,明知医院地处偏僻,冒然提出,家人又该作何感受?反复掂量后,他答应试试。
  10月的一天,李海平独自一人,悄然来到了距家近80公里的凤凰山下。这一天,不过是个寻寻常常极其普通的日子。而对李海平,则又是他十分重要而记忆犹新的一天。他所面临的,是人生之中一次重大的选择,而后来的事实也同样证明,正是这天所作出的抉择,彻彻底底改变了他整个的人生。
  陡峭的山崖上,几乎是无路可寻,很多时候,他都必须双手并用,小心翼翼地攀爬在长满青苔的崖石上。在的四周,荆棘丛生,且一不小心,便会掉下崖谷,后果如何,不堪设想。
  这一回,他用了整整的两个钟头,才气喘虚虚地攀上山顶。而接下来的情形,则更是让他心惊肉跳。热水尚未喝上一口,好几十个麻风病人就围上前来。有的缺腿,有的嘴歪,他们的身上,溃烂之处还溢出黄水,散发着一股股刺鼻而难闻的气味……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严峻的现实,却远远比他想象中残酷。是夜,医院周边万籁俱静。半躺在长有青苔,潮湿的房间中,李海平的内心却难以平复。白日所亲历的一幕,还有这如此险恶如此艰难的环境,都让这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深感后怕。他的脑中翻江倒海,闭上双目,浮于眼前的,便全都是些四肢不全的麻疯病人。大山之巅,李海平辗转反侧,一宿未眠。
  怎么办?答案是明确的。人之常情,这样的环境下,任何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成年人,都会产生退怯的心理。又何况于他,原本有着大好前程的壮小伙呢!李海平的心中,也早已打起了退堂鼓
  然而,医院本就人手不足,如果走了,这几十名病人又何人照料与治疗?远离场镇的大山上,基本的医疗都难以保障,病人又该怎样办?回到家中,李海平心情沉重,就连出诊,也都显得无精打彩。
  计划经济的年代中,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蓬安乡下,不少村民,一生当中都未能走出过大山一步,而备受歧视的麻疯病人,其生活的境况更可想而知。在山里,麻疯病院的杜院长,便告诉过他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患者,身染癞病而未曾知晓,直至伤口发生溃疡,这才赶往医院就诊。患病之后,他的妻子离家出走,仅只留下了两个小孩。按照规定,麻疯病人要隔离治疗。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小孩托付给兄弟,孤身一人前往医院。就在前不久,杜院长等,还专程探望了他的家人。因兄弟夫妇的境况不佳,小孩入学相当困难,为了孩子今后的前程,便只好将其转送他人。而患者,老屋尚在,但却早已破旧不堪,值钱的财产,折算下来还不足百元。
  这样的故事,麻疯院里还有很多。这些故事,也深深地打动了海平,虽然不愿再上山去,可病人毕竟是无辜的,作为医生,天职所趋,自己却为环境所碍,不能一尽自身职责,李海平内心的世界,已难以平复。
  活泼的儿子茶饭不思,这些日子,朴实的父亲也看出了他的心事来。晚饭后,老人平和地对他说:一个医生,重要的是心中有病人,那里需要你,你就去吧,不要担心我和你妈!
  而他的妻子,也表现出了难得的宽容:当医生就是要救死扶伤,如果你想去,就去好了,爸妈和孩子我来照顾!家人的一席话,最终帮他解除了顾虑,也打消了他心中的恐惧。
  40年后的今天,当李海平接受笔者采访之时,老人说出了他久藏于心的肺腑之言:我这一生中,最想感谢的不是领导,也不是同事,而是当初家人的鼓励。没有他们,也许我至今,还只是一名平庸的医生。是啊,正是善良和神圣的职责,使年轻的李海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他看似平凡却又于平凡之中闪现出人性的光芒的人生。而这一切的一切,的的确确,与其家人的支持密不可分。
  山道弯弯
  岁月漫漫,不知不觉中,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此时,李海平已完全适应了大山中日复一日的奔波往返,处理病情,清洗和包扎那严重腐烂而散发出恶臭的伤口,教会病人自我护理,这一切,也都能够井然有序而有条不紊地进行了。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李海平四方搜寻专业资料,但凡和麻风病的防治有关的文章,他都会一字不漏细细阅读,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记下心得,以供展开业务研究,几年下,光是他整理的摘要,就是厚厚的一大本。昏暗的油灯下,常年累月伏案工作,李海平的视力已极度受损。右眼近视1000多度,左眼近视700度,基本无法看清字迹。正是凭借其顽强的意志,他的医术大为精进,在这所鲜为人知的医院中,他就是医神
  工作上,李海平总是兢兢业业,对所接诊的患者,他每天的观察决计不会少于三次。他亲自熬药,还亲自送到患者手中,直到病人喝下汤剂,这才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一旦病员有什么需求,呼唤一声,他都会很快地出现。
  提到李海平,院中病人都无不称道。1985年,八旬老人杨永义不幸过世。这位在73年入院,接受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临终之前所念念不望的,便是他救命的恩人李海平。入院之时,杨永义的手脚已严重萎缩,小拇指般大小的结节又布满全身。病痛的困扰,令他感到痛苦不堪,脾气自然相当暴躁,常对着医生大光其火。而这时,李海平总是满脸含笑,从不计较老人的言行。
  这还不算。杨永义又从不遵守医院规章。常常夜半下山回家。一天夜里,李海平和杜代荣院长由病房夜巡返回住处,竟突然听到山顶不远的巨石下,隐隐约约地传来了阵阵呻吟。
  原来,正是杨永义在返山的途中滚下陡坎。此时,鲜血已经染红草丛,看样子,杨永义伤得不轻。顾不得传染,杜代荣手提马灯,李海平则牢牢按住老人的动脉,就地止血,并搀扶着老杨,回到医院,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缝合。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和病人,已建立了一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融洽的关系。李海平知道,麻凤病人,他们所需的,绝不仅仅只是药物方面的治疗,其内心深处,更还渴望着一种沟通、一种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一有时间,他都会陪着病人,聊天谈心,谈病情,也谈生活,鼓励他们调整心态,让明媚的阳光,写意对人生的希望。代写书信、代购物品,这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李海平都毫无怨言地一一代办,他还经常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钱来,给病人购回滋补和日常的用品。日久人心暖。渐渐地,患者们也将他当作亲人,不愿倾诉的话,难言的心事,他们都愿在李医生的面前尽情地倾吐。
  麻风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其背后,一断断往事让人心酸,也令人唏嘘:他们中,有的9岁便失去父母,靠给叔叔放牛糊口,16岁进病房,直到现在60多岁,还不知道父母模样;有的入院已经年余,却无亲朋前来探视……面对这些无法忍受社会的歧视,即便病愈也不愿离开山寨,甚而在临终之前还思念亲人,只望能见上最后一面的患者们,感受着他们远远胜过躯体折磨的心灵的不幸,李海平的内心充满着同情。作为医生,除了尽力医治病员,他所能做的,便只是力所能及,为其营造温暖、和谐康复的环境。在他的心目中,麻风病医院,绝对不能成为社会所遗忘的角落。
  73年入院的病人,还有一位叫王应中的患者,因患瘤型麻风病,而被政府隔离治疗。夫妻二人,身边共有3个子女,日子虽然非常清贫,却也算得和和美美,家庭融洽,恩爱无比。然而,这一场变故,却在家中埋下了阴影。入院还不到三年,他的妻子便找上山来,吵闹着要求离婚。李海平好言相劝,并耐心讲解麻风病的成因和治疗之后所能够取得的疗效。在他的努力下,小两口最终和好如初。从这以后,王应中逢人便讲,李医生真是个大好人,要不是他,我这一家也就完了。医院的条件是艰苦的。别的不说,光是住宿便很成问题。寝室内,常年潮湿,乃至床下的稻草和办公桌的抽屉内,都一年四季长有白霉,因潮气太重,李海平和他的同事们,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关节炎。这还不算,更为主要的是,凤凰寨山高路险,而病人所急需的药物和生活用品,却需每日背上山顶。顺着山间的羊肠道,李海平每来都要来来回回地往返奔波。冬天还好,一到夏季,特别是烈日当头的三伏天,稀疏的树林,根本就阻挡不住骄阳的暴晒,用不了多久,全身衣襟便汗如水流。中暑乃至于中途休克,都时有发生。
  从办公的地点到病房,路程大约两里左右,杂草丛生而青苔密布,稍不小心,便会踩进七八寸深,牛粪和稀泥混杂其间的深坑。夏天上山,不穿长裤,不穿靴袜则很难想象。
  一去就是三四个小时,路途的艰辛难以言表。凤凰山上毒蛇横陈,红黑青黄花,各色长虫出没无常。特别是夜间巡房,独自一人则更需谨慎。麻风院内,不少的同事都曾被毒蛇咬过,李海平也不例外,好在带有解毒药品,几次遭遇都有惊无险。
  采访中,李海平几次谈到他难忘的经历。一回,他和妻子从岳池县一名患者的家中出诊回城,走着走着,突然不见人的踪影。妻子顿然紧张起来,返身去寻,这才发现,李海平已滚进了山沟。鼻青脸肿的他爬将起来,满不在乎地摸摸头顶,又接着赶路。
  19825月的一天,为了寻拾引火所用的柴草,他不顾危险,爬上了一棵1丈多高的柏树,正要割柏桠,树枝却地一声,折成了两节。而他本人,也直直地摔落在地上。脚跟着地后,李海平顿觉疼痛难忍,不大功夫,脚变肿成了馒头般大小。送院检查后,这才发现,是左下肢踝关节距骨骨折。而今的他,爬坡上坎都只能靠着脚尖触地,因其难治,已终成残疾。
  凤凰寨中的村民们,大都知道李海平和他的背篼的故事。一次,小李医生购物归来,一脚不慎踩上了青苔,竟差点滚下万丈山崖。惊魂之余,他想到了背篼:如果用竹篓盛物,既能省力,双手也可保持平衡,岂不是一举两得了么?从此之后,李海平和他的背篼,便在这方圆百里,化成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但凡见到有背篼的身影,父老乡亲都能远远地辨认出来:他们的李医生,又来巡山了。
  山道弯弯,其间的艰辛无人能知,但年轻的小伙却毫不畏惧。在他看来,自己是医生,而医生的职责,原本就是救死扶伤。内心深处的使命感,人道主义的责任感,早已将他百炼成钢。
  曾几何时,李海平也曾有过跳槽的机遇。1973年,蓬安县卫生防疫站站长,亲自上山,找到了业务精通又作风优良的小伙子,二话不说便单刀直入地言明来意,想调小李到院方工作。谁不想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更何况县城?但此时的李海平,其血脉已深深地融入了麻风病院的一草一木,他委婉地拒绝了站长,也拒绝了一次彻底改变自身环境的绝佳机会。
  山居生活是艰难的。从山脚的凤石乡,一直登上凤凰寨顶,还身负20多公斤的重担,爬坡上坎10多里路。这样的劳累,已绝非常人所能承受。
  山居生活是孤寂的。夜幕低垂后,山风嘶哑,野狼低嚎,除此之外,就再难听到其它的声响。这样的孤独,也绝非常人所能坚持。
  山居生活是凄冷的。老婆孩子暖被头,这对李海平,无疑只是偶尔怀想的一种温馨。更何况,他的父亲,瘫痪在床,大便小便无法自理;他的妻子,常年多病,可病塌之上,也无人为她端上一碗暖暖的热粥;他的母亲,一生操劳,可到晚年,还只能靠捡二碳为生;他年仅7岁的二儿子,背患毒疮还下地背苕;而他的大儿子,就连婚礼,也是在医院举行……父亲病危他无暇顾及;母亲身亡,直至3天以后,他才接到了丧讯。崎岖的大山,未能阻挡他坚定的信念,凶险的传染病,也未能摧跨他不屈的意志。然而,在父母的坟前,李海平,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却失声痛哭。他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患者,对得起方圆20多里的父老乡亲,却唯独对不起生他养他的身生父母,和携手相伴数十年,相濡以沫的贤内助。
  挺过来了,一切都挺过来了。然而,无知和偏见,却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善良灵魂。
  为了宣传防控知识,李海平走村入户,发放传单。然而,不明就里的城里人,一听是麻风病院搞宣传,传单一甩扭头就走。那样的举动,那样的神情,那一份明显的鄙视,让人见了,比冷言冷语的讥讽还更难受。
  一次,为了消除社会的误解,李海平获知某队要放电影,便事先征得队部同意,决定利用放映之前的一段时间,展开一场选讲活动。可手拿其通宵熬夜而精心准备的宣讲材料,上台不到5分钟,场下观众就连声起哄,有的喊,有的,则指使小孩,将桔皮之类的物件扔上台来。一个鸡蛋,竟也直直地上看台,重重地砸在了李海平的眼镜之上……
  回到住处后,李海平流下了眼泪。除了在父母的坟头,这当是他人生中第二次的流泪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所无怨无悔所从事的事业。此时的他,也突然想起了1976年夏天,他在患者刘志勇的家中走访,一向和气的老刘,对他所说的那一番话来:我们这种人,别人看不起,老远见了就躲开,活起没意思,您也就别再来了……
  麻风病人也是人,难道他们,就没有一丝自我的尊严么?同饮一江的水,远远近近都是乡亲,难道做人,就不该有起码的良知么?现今的世道,怎么越来越难琢磨了呢?李海平的脸上,隐隐现出了一线不解,但在其内心的世界,却更加坚定了为了消灭麻风病而奉献一生的坚定的信念。
  春在人间行
  从此之后,李海平的工作也更为努力。如果说,以往的他固守在凤凰山寨,还只是因善良的本性和职业的操守,那从今往后,其脊梁所托的,则更当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了。中央不是反复强调,要不遗余力地消灭这一人间的瘟疫么,那自己和身边的同事们,任重道远,更当珍惜这战斗在灭麻一线的机会。
  为此,他经常抽出宝贵时间,义务地深入乡村,积极宣传麻风病预防知识,调查了解新发病例,走访康复的病愈人员,以防止复发。
  在经过了鸡蛋袭击的事件后,李海平也更加注重工作的方式。为了避免旁人误会,他改变时间,将白日登门变成了晚间造访。这样一来,工作的难度也有所增大。□□□□年的一天,李海平前往茶亭,准备新收患者唐云到医院诊治。走到唐家附近的公路,已时至8点。眼看还有两里多路,他暗自高兴,也放下了心来。没有想到的是,此时,夜空当中却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不大工夫,便淋湿了全身。
  天,渐渐地暗下来,因高度近视,李海平终于迷路了。一根田坎一根田坎地转,转了半个多钟头,也无法找到唐云的房舍。冬雨凄冷,田坎路滑,越来越大的水珠,又沾满了眼镜。
  慌乱中,又饥又渴的李海平不辩方向,竟两次跌入身旁的水田。又转了一个半钟头,还是无法走出田坝,焦虑之下,他起劲地喊叫,可四野茫茫,田坝四周无人应答。就这般漫无目标地摸爬着,20多分钟过去了。终于,他看见了一丝光亮,又连声地高喊起来。这一次,对面总算有了回音。原来,是该队的队长雨夜外出,正巧碰上了李海平,这才将他带回家来。弄清原委后,热情的队长也深为感动,当即叫醒已经入睡的妻子,让其烧水洗脸洗澡,又将他一身稀泥的衣物烘干。闲聊中,李海平这才知晓,按照风俗,当地夜间是概不引路的,若是答应了,一年到头,回应之人都会被霉运缠身而吉星远去。
  天色已晚,深感不安的李海平委实不便麻烦队长,连声道谢,并委婉说道,自己已街上就餐。就这般,原本饥饿的他,一直熬到了次日早饭,这才在队长的引领下,找到了唐家。
  对他而言,摸黑夜行早已成为了家常便饭。他被蛇咬过,也曾在巡诊途中,被看家的家犬当成过梁上君子而藏身谷堆。这一段经历,他的爱人田玉珍至今提及还又气又笑,戏言他是鬼子进村
  就这般,39个寒来暑往,李海平从热血小伙,竟一直熬到到两鬓斑白。39年来,他治疗患者60多名,被当地的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李医生
  2000年,蓬安县人民政府慎重宣布,该县已基本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医院的麻风病人,已从最高峰的54名减少到了仅有两名巩固期病人。那一刻,腼腆的李海平终于笑了,那一份笑容,是如此的舒畅,又无比的自豪。
  2009年,蓬安县最后的一位麻风病患者,从高高的凤凰寨走出了大山。送行之时,李海平感慨万千:多年的努力并未白费,他无悔人生,也无愧于患者和蓬安百姓。
  凤凰寨内,零零散散地,共住有27户人家。就在这缺医少药落后的山寨中,村民们无法得到最为基本的医疗保障,更不用说有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健康检查。生了病,也只能凭借自身的意志抗争疾病。能到县城玩一天,穿上新衣裤,照上一张像,这对老百姓,那都是一种莫大的奢望。自大李海平搬上山来,他都还从未听说,有哪一位来自于县、市和省上的领导上山走过。在村民们古铜色的脸上,他甚至可以看出那疾病的威胁。
  自打建立了麻风院,这乡里乡亲的山里人,乃至于外县患者,也大病、小病,都要找到李海平。在他的脑海中,还清晰地记得,那一个到鱼峰出诊,风雨交加的夜晚。因身体不适,李海平早早地便上床歇息。可没过多久,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便惊醒了老李。原来,岳池县鱼峰乡某产妇难产,快不行了。得知消息后,李海平不顾自己尚在病中,立刻拿起随身的药箱,打着手电筒,跌跌撞撞地就出了医院。两个多小时后,产妇严科珍缓过气来,她的家人,竟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千恩万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事后,李海平才得知产妇是因心脏病引发休克,家人以为毫无希望,连寿衣都准备齐备,只待入殓了。
  1975年,一天中午,寨中村民潘志平正在耕作,突然之间却腹痛难忍。闻讯后,李海平匆匆赶到,一检查,原来是胆囊发炎所引起的胃病。他果断处置,经过数天精心治疗,终于让他转危为安。而今的潘志平,已年近8旬,精神矍铄,身子骨还十分的硬朗。谈到往事,他记忆犹新,不住地对笔者说道:要不是老李悬壶济世,我这把骨头,早没影了。
  数十年来,李海平免费义诊6万多人次,行程达3万多公里。无论是谁,只要找人带个口信,他都会毫不计较地随喊随到。盘光国、杨益群、唐玉德,还有许许多多在李海平回春的妙手下重获新生的村民们,他们中,已有很多李海平都无法回忆起他们的名字,但是这些曾受人恩惠的乡亲们,却时时未忘其救命的恩人。如今,李海平已成为了麻风病院方圆几十里妇孺皆知的人物。在一条条通村庄、通往农家的小道上,只要出现了老李的身影,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呼,或是放下手中的活计,以感恩的心态,默默注视着这位头顶着蓝天的背山人,渐渐地从视野中消逝。
  200910月,麻风病院迁入山下。800平方的业务用房,新近添置的生活设施,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年近花甲的李海平,由衷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麻风病防治的高度重视。蓬安县四大班子的领导,县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局长雷年光,副局长王霖等人,也都多次前往探视,这也让他感受到了上级部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再过一年,随着唯一两名麻风病患者的出院,李海平也该退休返乡,一享他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
  然而,在他的心中,却还有一个未遂的心愿。想当年,待之如父,给予过他教诲和引领的老杜院长;抱病工作,累倒在岗位之上却不下火线的第二任院长苏显扬医生……若是没有其不计私利的传、帮、带,又何以造就一个先进的群体?麻风病防控,绝对不能后继乏人。而今的他,已喜收弟子。蓬安县皮肤病院院长,年轻有为的周平医生。小周为人豪迈仗义,又好学上进,早在近十年以前,他与战友,同年退伍的王尚勇便风尘扑扑地来到了别人惟恐避之不及的麻风病院,当上了主治医师李海平的助手。数年如一日,他急人所急,日常工作也开展得井井有条,完全秉承了夕日乃师的医德风范。眼看着年轻一辈快速成长,李海平也深感欣慰。可小周、小王毕竟年轻,担当重任还有待时日。按他的想法,自己还愿多干几年,也不要国家任何补贴。一来带徒,二来也可将这病院中最后的患者,给彻底治愈。李海平说,麻风病的防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有培养出新的骨干,我们的愿望,才有它实现的那天。
  后
  麻风病,自从人类认识它的那天起,它就时时困扰着我们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它的出现,因为千百万麻风病人所饱受的痛苦和面临的歧视,因为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般融入社会,我们才从未停止过与其抗争的脚步。而在与麻风病抗争的进程中,李海平,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员。
  在采访的这些天,右眼因高度近视,只能以微弱的光感辨别方向的县卫生局副局长王霖同志,亲自陪同笔者一行,在艰难的跋涉后,登上了高高的凤凰山。在山顶,王霖同志感慨万千:这通往废墟的羊肠小道,实实在在是李海平医生和他的同事们用汗水和意志所一步步踩出来的,是他用34个背篼所背出来的。老李的事迹看似平凡,但若是一遍一遍地重复平凡,那他的人生就绝不会藐小。
  当天晚上,蓬安县卫生局设宴款待笔者一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晓零闻讯之后,特地赶来参加晚宴,并一再嘱托,希望我们好好宣传,写好他们的李医生。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雷年光,更是三番五次对笔者谈到,李海平刚刚被评为2009年度感动南充十大人物,对全局而言,他就是蓬安县医疗系统的一根标竿。与此同时,我的学生、县卫生局干部张海洲还告诉了笔者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数十年来,李海平长期固守在麻风病院,迄今为止,还从未看过一次央视所办的春晚节目。
  上山那天,气温高达42度。一行人中,南充日报的赵新月上吐下泻;摄影家胡彤当即中暑;而我,则因腿伤而手杵拐仗。见到我们如此情形,李海平医生很是歉然,几番要求中途折返。但其好意,都被我们一一婉拒。李海平感动了南充,也感动了我们。面对老人,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敬佩。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10-29 13:32 |
:victory:

发表于 2011-10-29 15:49 |
支持!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