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笔下的凉山公路
2011-11-01 中国公路网 张士渝
【声明】:转载《中国公路》《中国交通信息化》《中国高速公路》《中国公路文化》《中国交通建设监理》《交通决策参考》稿件须经书面授权。索取授权书 QQ: 471885979
1964年,当时已74岁高龄的郭沫若到攀枝花市视察,在从西昌去攀枝花市的途中,也就是年19664月24日在会理县城住宿时,应中共会理县委领导人的盛情邀请,当场挥毫泼墨,即兴书成一首《水调歌头》。 “晨自泸山发,飞驶峡道中。忽见霸王鞭者,耸立一丛丛。车辆穿梭织锦,尘毂飞扬上树,公路宛如龙。仿佛琼州岛,赤日照当空。蕉叶茂,桉树密,挺深棕。甸沙关上漫饮,清茶沐凯风。欲往攀枝花去,只为迟来一月,不见木棉红。别有奇花放,钢都基建雄。” 为什么郭老会赠这首《水调歌头》给会理县委呢?因当时“渡口市”(即后来的攀枝花市)正值初建之时,成昆铁路还未建成,米易县至攀枝花市的公路也还没有修通,更无机场。中央领导人邓小平、李富春、彭真等到“大三线建设”的攀枝花市视察,只能坐汽车走108国道(即抗战时修建的川滇西路)经会理县城、到金沙江鱼鲊渡口,再转乘渡船,溯金沙江而上,至密地大桥上岸,然后进入攀枝花市区。 郭老这首词以抒发沿途感受见多,对公路更是浓墨重彩。 “晨自泸山发,飞驶峡道中。忽见霸王鞭者,耸立一丛丛。”郭老一行,清晨从西昌邛海之滨的泸山宾馆出发,沿安宁河顺流而下。进入德昌县南部,公路两侧高山矗立,地势变得狭窄、弯曲。所以,郭老称为“峡道”。沿途气候温和,公路两旁生长的热带植物霸王鞭、仙人掌随处可见,一派南国风光。 “车辆穿梭织锦,尘毂飞扬上树,公路宛如龙。”反映当时攀枝花“钢城”修建之时,在既无铁路、又无水运、更无航空的情况下,三千多万吨各类物资,全靠汽车长途运输的繁忙景象。交通部为了解决汽车运输,先从河南、江苏、安徽、湖南等省调入汽车驾驶人员140多名,国家计委配给解放牌汽车200辆,组建成渡口汽车运输公司。并从北京、辽宁、山东、安徽、河南各抽调300辆汽车和机驾人员,组成“五大车队,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所以,人们说攀枝花“钢城”是全靠汽车轮子背出来的。从中,可看公路职工的艰辛,他们为“红色运输线”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做出了多么重要的贡献。公路在深山峡谷中千回百转,犹如“巨龙”盘旋。这也是与“峡道”前后呼应,更显情真意切。 “蕉叶茂,桉树密,挺深棕。”……“仿佛琼州岛,赤日照当空。”公路两边的行道树,多为大叶桉、小叶桉等,很适合当地生长。芭蕉树、香蕉树、棕榈树也枝叶繁茂。这些描述,比喻恰如其分。西昌、攀枝花市的气候干湿分明,热量丰富,热带、亚热带的植物众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国少有的夏季避暑,冬季避寒的胜地。攀枝花在2005年举办“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大会”,西昌2006年接着举办四川省第二届“冬旅会”,都很成功。两地都已创建成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可见旅游如日中天。很多游客称赞,冬天到西昌、攀枝花晒太阳,感受和海南岛并无差别。但距离近,交通便捷,还能节省大量经费和时间,所以,倍受游客青睐。 “欲往攀枝花去,只为迟来一月,不见木棉红。”这是郭老的一大遗憾,因为他是四月中旬来到攀西,此时公路两边攀枝花树已开过花了,他没有观赏到德昌以下,安宁河两岸攀枝树盛开的火红情景。但他在1964年就提出以“攀枝花”作地名,可见其远见卓识。当时的“攀枝花”还叫“渡口市”,是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才正式命名为“攀枝花市” 的。 “别有奇花放,钢都基建雄。”郭老笔锋一转,乘势引出“奇花”---钢都。其寓意更深、更远。今天的攀枝花市,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随着西(昌)攀(枝花)高速公路在2008年6月建成通车,雅(安)西(昌 )高速公路在今年底的建成,高速公路横贯凉山南北,昔日的凉山公路交通已旧貌换新颜。
敬告:转载本文时请注明出处为“中国公路网”,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中国公路网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chinahighwa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