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1.5万人在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红军主要将领的率领下于1932年12月22日自鄂豫皖经陕南全部到达入川第一站——通江两河口。此消息很快传入通、南、巴,广大老百姓特别是穷苦人,人人奔走相告,盼红军,迎红军,红军来了真欢心。有的为红军引路,有的为红军找驻地,筹军粮,做布鞋,有的积极要求参加红军,把通、南、巴推向了火红的革命时代。 巴中,当年迎接红军入川的第一人,就是少年有志,最终成为海军常务副司令的吴瑞林中将。吴瑞林(1915年至1995年),巴州化城乡吴家河人。1927年至1932年,他在通江以砖瓦工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就由吴瑞林、吕子廉、刘应元三人组成由川北特委领导的巴中中心县委,积极在巴中、阆中、达县一带开展地下工作,为后来发展地下党,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2年11月的一天,中心县委突然接到特委转来省委指示,说红四方面军主力已转移到平汉西面,开始向川北运动,可能进入川北建立根据地。四川省委要求川北、川东两地党的地下组织从思想、宣传、物资、生活以及发展党团员等方面作好迎接红军入川的准备工作。就在红军入川前后,巴中中心县委发展党员100余人,团员近200人,并在通、南、巴建立了地下联络站。 1932年12月中旬的一天,吴瑞林突然接到信息,说红军的先头部队已到了通江以北地区,来的人很多,红军派人在打听通南巴的情况。此时的吴瑞林十分高兴,带着喜悦的心情去两河口迎接红军。途中,尽管吴瑞林受到土匪王三春的阻击,在烟溪场见到红军后不被理解误被捆绑、关押,但很快通过朱光、张琴秋、曾中生等首长的谈话得到理解、受到欢迎,于12月22日在这里迎接到了红军的主力部队。红军首长听取吴瑞林的汇报后,立即绘制地图,部署进攻通南巴,由总部将吴瑞林送到十二师,师长旷继勋叫吴瑞林带路攻打通江县城,于12月25日一举攻占了通江县城。接着,于1933年2月3日在通江县城成立了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以通江、巴中为中心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