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置顶 学校简况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所在地的贵州省织金县官寨苗族乡,有个创建于2003年2月16日的苗族私立小学“家乐小学”位于该乡联盟村家乐寨,属“民办私立小学”。“家乐小学”现有一至五年级五个班级,4名教师,155名学生;校舍是一间借用的民房和一座三间土坯房,课桌等教学设施由乡教辅站提供。 经过几年的办学,“家乐小学”暂时解决了本村寨及附近三甲乡、八步镇、绮陌乡部分村寨部分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辍学率,消除了大龄儿童成文盲的后患。但是,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开展,“家乐小学”所呈现出并急盼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是随着学生的增多,教室拥挤,光线不足,且校舍墙身倾斜、墙体裂缝,安全隐患日益突出,办学条件越显艰难;二是教师人数少(四个教师),文凭低,师资力量薄弱;三是无资金来源,教学设备匮乏。因此,“家乐小学”要顽强地“生存”下去,除了学校师生、当地群众自己的努力外,渴盼得到有关部门和天下好心人的爱心帮助! 艰难的办学历程 联盟村是官寨苗族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该乡西南面,辖8个村民组,有508户1783人。该村地形复杂,村寨分散,村民受诸多因素影响,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家乐组更为典型。该村坐落于四乡(镇)交界处,地形偏僻低凹,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文化素质较为低下,思想封闭,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导致经济十分落后。2003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粮食仅120公斤,属国家一类贫困村。 联盟村家乐组现有村民95户,人口381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总数的65%。邻近本村民组的三甲乡、八步镇、绮陌乡的547户(人口2194人)村民,因被河流阻隔,山路崎岖难行,离各公办小学较远,导致处于这四乡(镇)交界的85%的成人至今都是文盲,6至9岁的儿童不能入学,10至15岁的儿童多数不愿上学。如果发展好家乐小学,可以使附件0至6岁的儿童308人、7至12岁的儿童332人、13 至15岁的少年儿童277人总计917人受到小学文化教育。 鉴于文盲多、多数适龄儿童无法上学的实际情况,2003年春,曾外出打工且有教学能力的村民杨光友在其弟杨光志和家乐村民组组长李国荣的帮助下,动员了广大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创建了一所简陋、低矮的土墙学校——“家乐私立小学”,暂时解决了部分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辍学率。2005年,学生从办学时的两个班级29人发展到五个班级155人,教师增加到4人,2006年下半年将设6个班级,学生人数将达到200人左右。通过艰难办学,消除了部分大龄儿童成文盲的后患。2005年10月,为了解决学生过河的安全问题,联盟村副主任杨光志发动群众捐资人民币1305元,与三甲乡以结河村张家寨组村民一起修建了以结河“连心”小桥,另与绮陌乡天星桥组筹备了一条“连心”路,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这些努力,引起了当地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帮助解决了“家乐小学”课桌缺乏和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 但是由于地方财政薄弱,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无力解决“家乐小学”希望建立一所规范化学校实施规范化教育的实际问题。 学校师生:期盼建立“希望小学” 面对学生逐渐增多、土墙筑成的校舍开裂即将跨塌,“家乐小学”师生和当地群众忧心匆匆也很无奈,真渴望得到社会各界的爱心救助,真渴望能有一所一栋两层能设六个班级教室、一个幼儿班教室、一个活动室的教学楼和附设厕所、球场的学校啊! 2005年6月,“家乐小学”艰难办学的消息经有关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某教育基金会的高度重视并派员进行了实地考察,可是因为某些原因“家乐小学”至今仍未得到任何救助。 如果在官寨苗族乡联盟村家乐小学实施“希望工程”项目,将对广大村民扫除文盲、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学科学用科学产生积极影响,对受益区儿童顺利读完小学、走出大山、征服大山起着关键性作用。 家乐小学办学情况图片 
家乐小学校长杨光友(右)和学校教师(教师身后是简陋、低矮、即将跨塌的校舍)

家乐小学(背面)

四面透风的教室

教室内光线昏暗

进出教室的“门”
 条件艰难也要办学

校舍背后的民房,借用三分之一开设一年级
 校舍墙体倾斜、开列,即将跨塌

山里苗娃,充满期盼的眼光

2006年前,为了办学依旧住着茅草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