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关于川剧锣鼓之我见
川剧锣鼓是川剧的一大特色。这与它诞生的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处于西南的四川人既有西部人的粗旷豪放,又有南方人的细腻温柔。反映在川剧中锣鼓中,就表现为既有龙丑龙壮工壮工壮,又有才而来太次来太。川剧锣鼓源于西南民间祭祀锣鼓,经发展演化逐步走上舞台为川剧伴奏,因此保留了很多民间原生态的艺术在里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故其精华部份就是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部份。闹热就是其中特点之一;以其独特的音韵为徒歌式的高腔伴奏是其特点之二;用其巨大的包容性将五大声腔统一在川剧体系中是其特点之三。
川剧在六、七十年前主要是在庙上的万年台子上演出,为招徕观众,就必须用大锣大鼓来发出演出信息。特别是在烘托火暴气氛更离不开大锣大鼓。但,在川剧进入剧场后就有了一些变化。原来的小鼓口面是一尺二到一尺四左右,大锣重九斤多,大钵四到五斤,小锣一斤多,马锣三到四两,堂鼓口面一尺二到一尺四。(重量均为老称)在1940年前后曾做过一次改革,主要是改小,改轻。解放后改得更小更轻。还在硬场面上加了风锣,水锣,云锣,手鼓,定音鼓,大鼓,搁梆等。连场面坐位都改了。随时代的演进不断改革肯定是对的,但不能把艺术本生的个性改掉了。
很多东西要从高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去考虑才行。川剧改革也是。要有大制作显示川剧的高度,以展现其辉煌;同时,也必须有广度以显示其生命力。二者舍去任何一方都必定对川剧造成严重的伤害。一个戏只能演几场,显然没有生命力。如果只停留在原生态上,过一年少一批观众,还是没生命力。反映在锣鼓上,我们更应有包容心。例如:《铁笼山》,《烧濮阳》,〈雁荡山〉,,,,,以及〈铡美〉一场中三道圣旨下来,包公扯“阎王式口”时没大锣鼓是绝对不行的。但,〈小放牛〉,〈裁衣〉,〈思凡〉,,,,中“亮子”,“肇眼”“半蹬鼓”,,,,,,等锣鼓是安不出来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秋江”中,“云里白”锣鼓就加了音乐套打,六十年代〈跑水〉也加了音乐,并且谱了高腔。我认为一切要服从剧情需要,并突出川剧特色,改革也无防。就是沙梅老先生用钢琴重音代替大锣“单锤”也可以探讨。但,一定要记住,川剧要姓川,要有与别的艺术相区别的个性!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12月8][原图][20P]国产的清纯与美丽
COOKBOY3325贤弟:谢谢鼓励。我对你和你们一批年轻戏迷都佩服得紧!我也是一业余戏剧爱好者,与川剧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我在广元一县上,到成都的时间较少,加之现在工作较忙,故五一可能来不了。“请教”我不敢当,但我非常愿意与你们交流。如有需要探讨的,你一发帖,我尽我所知紧跟就是。只是才疏学浅,不妥处多多见谅。如有机会到蓉,定当拜望!再次致谢并祝安好!
赞赏楼主意见。
川剧犹如川菜,并非一味麻辣。
川剧本身是昆高胡弹灯的“五族共和”。五种声腔的锣鼓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各具特色。
高腔的锣鼓也非一打到底。
现在而今眼目下,社会进步了,人们可以享受的娱乐形式多了,再不改革,怕是不行了,行不通了。
过去,一听到锣鼓声,就会跑去围堆堆,看“战国”;如今呢?
因此,59以为,川剧锣鼓是其一大特色,要保留,但要改进,要根据剧情,该打处则打,该轻打时决不重打,可不打时不能乱打。
沙梅先生的《红梅赠君家》是改良川剧,音乐的旋律性强,至今仍有许多借鉴的现实意义。
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延续是离不开人群的。川剧存在或流行到今天正因为被川人所喜爱,传承和发展。既然有携带轻便配器灵活的川剧锣鼓又何必企图用钢琴去代替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