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84|评论: 0

郑家坝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古蜀文明已传播至阆中

[复制链接]

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11-11-12 12:05 | |阅读模式
      11月10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约半年时间的考古发掘,阆中市郑家坝遗址抢救性发掘全面结束,考古队清理东汉砖室墓1座,东汉崖墓7座,清代灰坑3个,清末民初石砌墙体1处。出土夹砂褐陶、灰陶、小平底罐、豆柄、大口缸等文物数十件,考古发掘证明,成都平原的十二桥文化曾向东传播。  郑家坝遗址位于阆中市沙溪街道办事处嘉陵村。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郑家坝遗址考古队负责人郭富介绍,200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四川文物地图集》出版,对嘉陵江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遗址。2010年,配合中石油中卫——贵阳联络线(四川段)工程建设时,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采集汉砖、陶片、骨骸等文物数十件,发现的墓地长约800米,宽约200米。今年4月至8月,为配合中石油的工程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
  据郭富介绍,此次发掘的陶片以夹砂褐陶和灰陶为主,另外有红褐陶。仔细观察陶片上的纹饰,有绳纹、弦纹、划纹等。
  他说,把陶片拼接起来,可以辨认出小平底罐、豆柄、大口缸等器形。
  “这与成都平原十二桥时期同类器物相似。”郭富初步推断,器物年代与十二桥时期相当,由此推断郑家坝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200年至2900年。
  “这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十二桥文化就已经向东传播,对研究巴蜀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发掘区域,遗址堆积以清代为主,另有商周、汉代、宋、明等时期文化堆积。商周时期堆积分布面积较小,出土遗物不多,陶器以夹砂褐陶、灰陶为主,另有红褐陶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弦纹、划纹等。
  为进一步探索郑家坝遗址隐藏的“秘密”,考古队员对十二桥时期遗存进行了浮选,采集标本150余份。考古队员还在遗址发现一些粮食作物和果类植物的遗迹,并进行了检测。这表明,当时在郑家坝,先民已开始种植粟、黍、稻等粮食作物和梅、李等果类植物。
  本次检测,是第一次对成都平原以外的十二桥文化时期遗址进行植物大化石种属鉴定工作,对了解同时期先民的食性及生产模式有重要意义。此外,相关的植硅石以及出土的商周时期陶器的成份测试也在进行中。
  此次发掘的汉代文化遗址,以墓葬为主,发现有砖石墓、崖墓等。发现砖室墓1座,随葬品大部分已被盗,但仍出土了灰陶罐、陶豆以及抚琴俑、伎乐俑、跪坐俑、陶房等。发现崖墓7座,其中一座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等组成,墓室末端有砖制棺床一具。还出土了汉代陶罐、陶豆、陶甑、陶盘以及陶俑、陶鸡、陶狗、五铢钱等。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阆中市文管所副所长刘富力透露,“此次发掘前,郑家坝遗址原定为汉代遗址。”他认为,“这次发掘的重要意义在于,发现了更早期的遗址,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根据地层学原理,它保存了某一历史时期人类生活的遗迹,是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环境、气候等状况重要资料。”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11111/50521321026528671.jpg
  郑家坝遗址发掘现场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11111/62451321026528686.jpg
  遗址中发掘的陶器残片
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11111/64311321026528702.jpg
  已拼接成形的陶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