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近年来,川剧《变脸》、《巴山秀才》、《易胆大》相继在北京风光商演,当鲜花与掌声涌向舞台时,很难想到剧场外,川剧演员究竟如何生存? 日前,记者对刚刚回到成都的省川剧院60人演员队伍进行“生存调查”,结果发现,有1/2以上的演员在剧场外的“生存”有滋有味。商演“走穴”、客串影视剧较为活跃,而剩下的近一半演员,一旦走出剧场,显得较为沉寂。 生存方式一:商演走穴 代表人物:何洪庆 生存技巧:变脸挣钱在何洪庆的书桌上,放着一张变脸的照片,脸谱有些奇怪,不是传统的戏剧脸而是目前正热销的一款手机外壳图案。这是他参加商演的演出照,变的脸就是为他演出买单的商家产品。 因为有一身变脸绝活,何洪庆应该是剧院里外成名的人物了,走南闯北,挣外快。他说,剧院一年的演出任务比较集中,也就一两个月、一两次,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是演员的。这也为他外出走穴创造了时间。在剧院里,他是国家二级演员,但只能领取80%的工资,所有的收入算完也就1000多元。川剧院分配福利房时,不得不向银行贷款。“我每个月要还500多元的贷款,工资所剩不多,还要一个人供一个10岁的娃娃读书,这点钱够吗?”这促使了他外出闯荡。 1986年,何洪庆到省川剧院圆他的唱戏梦。可到了1993年,工资还不到400元。从那时起,整整5年,何洪庆兼职当了推销员,以贴补家用。“做销售一个月至少能挣1000多元,这个数字很具诱惑力。”1997年,省川剧院开始排演《变脸》,何洪庆专心舞台演出,“也是这个剧,变脸成了我谋生的手艺。” “变脸是川剧绝活,能跑场挣钱。根本没考虑自己在这方面的发展,因为养家糊口的问题更现实一些。”到了今天,有人说何洪庆已经“操”出来了,因为他已有“变脸王”的美誉,变得快、变的脸谱多;已不是一般在夜总会演出,而是在全国进行商演。 何洪庆点开自己的网页,这是他的“经纪人”,一般演出商都是从这里获知他的详细资料。“一般商演三四个月一次,出场费最多4000元,也就是说每个月我能有1000多元的生活补贴。”接到商演任务,何洪庆会提前排练,包括这次去北京为手机变脸。何洪庆说,走台是为了适应场地,选择在什么位置变什么脸谱,什么时候走下台与观众交流。“商演变脸与舞台变脸最大的不同就是下舞台,这也是难点,因为近距离的接触很容易让变脸技巧泄密。”但何洪庆认为,“这与提高川剧水平不矛盾,反而是促进。” 生存方式二:拍影视剧 代表人物:周健 生存技巧:客串电视剧刚刚热播的电视剧《暗算》中,那个高叫着“张护士长”的女护士就是由川剧演员周健出演的。川剧演员演电视并不新鲜,目前红火的邓婕也脱胎于省川剧院,所以,要在剧院里找几个演影视剧的川剧演员并不困难。 从周健拿给记者的一大叠剧照中不难看出,她已经有着丰富的影视剧表演经验了。《风云》、《王保长后传》……不少还是有不错收视率的电视剧。周健说,相对于影视剧,戏剧演员的生活艰苦得多。 演电视剧之前,周健一直是剧院里的“乖娃娃”,性格非常内向。但演员收入低、演出间隙时间长,使她有机会接触电视剧。《红楼梦》剧组找到了她。虽然作为剧院骨干的她被挽留住了,“但这说明我能演电视剧,当演员是不是出路?”周健常常这样问自己。上世纪80年代,当周健成为一名母亲时,客串影视演员的念头终于变成了现实。 与走穴商演不同,在外接电视剧,周健需要向剧院交钱。“因为拍剧周期长,耽误时间多。”周健说,上世纪80年代,外出拍影视剧要交400%的工资,现在只交200%了。“如果耽搁时间长,就要与剧院签合同。”周健拍《王保长后传》时,由于拍摄地在安县,她扮演的姜大嫂戏较多,所以耽误了1个多月。周健与剧院签了合约,交了2000多元。对于交钱,周健表示理解,她说,剧院能理解演员的生活状况,能支持大家已经很不容易了。“几乎所有演员,不管接的单再大,只要与剧院演出冲撞,都会放弃外面的商业活动。” 生存方式三:守着剧院过日子 代表人物:朱帅 生存技巧:省吃俭用4平方米的住房、每个月600元的工资,这就是28岁的演员朱帅的全部家底。 老大姐余洪川“教育”他:“你要冲破你的性格,像其他演员一样,剧院没有演出时就到外面去商演。”余洪川说,像朱帅这样的演员,剧院有一拨。 “一个月600元够吗?”记者问朱帅。“够了。”朱帅回答总是很简单。“怎么分配?”记者又问。“伙食400元,100元存起来给妹妹交学费,另外100元买些书回来看。”“你还要供养一个妹妹?”记者有些惊讶,朱帅只是默默地点头。“他是重庆人,还有个19岁的妹妹,在重庆永川读大专,每年学费1000多元,全部由朱帅承担。”余洪川有些着急,恨不得把朱帅的难处一股脑倒给记者。“几年前,剧院分福利房,他连首付能力都没有。没办法,剧院只得在自行车棚旁边为朱帅搭了一个4平方米的简易棚。”朱帅的住所确实寒碜,记者看到,他的住所顶多能容身,一张单人床几乎把空间占完,而朱帅的衣服就放在剧院发给他外出演出时用的箱子里。
新闻来源:四川日报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也谈“火把”剧团的生存状态
在大坪看了近一个月的“金桥”川剧,我还是没有忘记南纪门城门茶楼的川剧。昨天我从大坪这个大“火把”来到了南纪门城门茶楼这个小“火把”,目前这个“火把”剧团已经由孙娟和徐志勇从原来的东家手里接手(承包)过来,取名为“娟娟剧团”(全体演员共10人,场面5人),昨天有80名观众,一般周六和周日要约多一点。这里的票价是4元/人(含花茶一杯),每天下午二点开始演出。
剧团的全体演艺人员出了负责演出外还得自己卖票、为观众端茶递水等,完全融入到为观众服务的行业中了,看了他们在台上认真的表演,在台下热情的服务,我真为他们的辛勤所感动。
朱帅:
不知你能否看到此帖,不计清贫坚持在川剧阵地上,还要负担永川求学的妹妹,知道你很不容易,川剧若有一批像你这样的人振兴指日可待
空谈"振兴"!
结果川剧艺人还只在求"生存".
不易啊!
官们都在对地皮增值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