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74|评论: 34

《新余日报》副总编袁鹏:八年带着瘫痪丈夫上班,能不能感动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7 17:41 | |阅读模式

认识袁鹏是在2006年3月20日的上午,在萍乡日报五楼的会议室,她与我邻座。第八届江西报刊新闻奖开评之前,我们交换了名片,知道她是新余日报社的副总编,一位生于赣南的客家女性。当我给每位评委拍照之后,她笑着说:“很难看吧?你可要把我的皱纹处理掉啊!”她的照片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意,只感觉到她眼神中透出的那一份认真与专注。

午餐时发现她身边有一位拄着拐杖的男人,我以为是自己漏拍了的某一位评委。一问,才知道是她的丈夫刘子宁。因为偏瘫,在家没人照顾,袁鹏就带着他到萍乡来参加评选会。

“八年了,”刘子宁说,“出国考察她不去,省外出差她不去,每一次省内出差,她都要带上我一起走。”

从新余到萍乡不到2小时车程。3月19日上午,袁鹏收拾好行李,搀扶着刘子宁要上车前往萍乡,刚走出家门,刘子宁又一次大便失禁,污物顺着裤管直往下流。他们不得不转身回家,袁鹏给他洗擦干净身子,换上衣服,将脏衣服洗干净之后,再重新上路……在袁鹏刘子宁下榻的房间里,刘子宁说出这件事时,袁鹏的口气却很平静:“八年了,习惯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八年!她的丈夫从卧床不起变成了能拄着拐杖行走,从一位倒下的企业家变成了一位散文作家;她的儿子从学费没有着落的初一男孩变成了一位大二学生;她为之奉献的《新余日报》也由黑白小报发展成为每日八版的彩印大报;而她自己,也由总编室副主任成长为分管新闻业务的副总编,并且在这八年里,先后晋升为新余市新闻界最年轻的主任编辑,和新余市新闻界第一位高级编辑……这样的八年里,会有怎样曲折动人的故事?

袁鹏处世低调,起初不愿意接受采访,是刘子宁帮我劝说,她才慢慢打开了话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2 |

    1986年,袁鹏与刘子宁在新余结婚。这是他们的新婚照。(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2 |
 袁鹏说自己的名字像个男人的名字,而刘子宁的原名“刘亚玲”,则是女性味十足的一个姓名。袁鹏总觉得她与刘子宁之间存在着一份天缘。她原是江西大学中文系80级的学生,因病休学了一年;刘子宁也在1980年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却因心性好强而放弃入学,第二年考入江西大学中文系,因而两人才成了同班同学。

    高大帅气、文武全才的刘子宁在大学校园里特别引人注目,不少女生都暗暗地喜欢上了他,袁鹏也不例外。到了大二, 两人挑明了感情,常常以学英语为借口在公园里相约。有一次,他们在街上吃灌汤小笼包,最后连坐公交车回校的钱都没了;有一年暑假,为了让在赣南的袁鹏能如期收到热恋的情书,刘子宁沿着铁道线跑了20里,终于赶上火车将信投进了南昌的邮筒……大学时代给他们留下了许多浪漫动人的回忆。1985年毕业分配时,刘子宁有留在省城工作的机会,但作为家中独子,他选择了回到新余,在市委组织部工作;学习成绩名列前矛的袁鹏,原本可以优先选择分配去向的,但她二话没说,跟着刘子宁来到了新余,正赶上新余报创办,她就在这里当了一名记者。

    毕业一年后,两人结婚,1987年,他们的儿子降临人世。此后的11年里,刘子宁在机关待过,也下乡挂过职,还到新余市驻京办闯荡过,最后成了一家国有公司的负责人。由于刘子宁常在外奔波,家里大大小小繁琐的事务都落在了袁鹏身上,但她毫无怨言。1998年初,由于外债一时要不回来,刘子宁负责的国有公司资金周转遇上了困难。临近春节,为了给职工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福利,刘子宁提出把家里全部的几万元积蓄借给公司,袁鹏也是毫无怨言地点头同意。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1 |
刘子宁是左侧偏傩,袁鹏搀扶丈夫上楼时,总是右手拿东西,左手给丈夫以支撑。(中国江西网记者 王光忠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1 |
每次下车,袁鹏总是先到车门外站着,右手拎着包拿着拐杖,左手举定,等丈夫刘子宁到了门口,搀扶着他下车。(中国江西网记者 王光忠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2 |
1985年,刘子宁(原名刘亚玲)与袁鹏一同从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这是他们的毕业照。刘子宁在大学时代就显示出良好的组织能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袁鹏大学四年一直是中文系的学习尖子,学业成绩在81级学生中名列前茅。(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从大二开始,袁鹏与刘子宁真诚相爱。这是当时他们相约在公园里学习英语时拍下的合影。(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2 |

激情袁鹏:跟了一个喜欢的人,做了一份喜欢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4 |

    在萍乡工作的同学给刘子宁送来了一箱啤酒,我们是边喝着啤酒边聊。这是袁鹏协助刘子宁开酒时的镜头。(中国江西网记者 王光忠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4 |

    在萍乡市蓝波湾酒店大厅,刘子宁说起袁鹏,非常感动:“我刘子宁何德何能?上苍为何对我如此厚爱,赐我如此完美的女人?!”(中国江西网记者 王光忠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3 |

    1994年,袁鹏带着7岁的儿子刘紫遥游览新余蒙山时的照片。当时刘子宁已经担任一家国有公司的经理,在商海拼搏。(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而袁鹏在报社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做编辑,她总有做不完的事。1994年8月,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在新余举办,原本是周二报的《新余报》临时改成了“日报”,身为一版编辑的袁鹏第一次遇上连续十几天的夜班,她顾不上刚上小学的儿子,每天夜里都在报社等稿、编稿、做标题、划版、看样,有时甚至通宵。过度的紧张和疲劳让她病了,炎症、发烧,但她却因为“没有时间”不肯在医院输液,拿了点药,悄悄回到了总编室,继续为报纸的版面而忙碌。

    刘子宁告诉我,袁鹏有一句名言:“人是累不死的。”而袁鹏对此的解释就是:“因为喜欢,不觉得累。”跟着喜欢的人,她不觉得累;做着喜欢的事,她不觉得累。从1988年到1998年,袁鹏是新余日报上头条、写重头稿最多的记者之一,每年都是报社编版最多和获好版面、好作品、好标题奖最多的一位,连续11年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获得“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而袁鹏在报社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做编辑,她总有做不完的事。1994年8月,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在新余举办,原本是周二报的《新余报》临时改成了“日报”,身为一版编辑的袁鹏第一次遇上连续十几天的夜班,她顾不上刚上小学的儿子,每天夜里都在报社等稿、编稿、做标题、划版、看样,有时甚至通宵。过度的紧张和疲劳让她病了,炎症、发烧,但她却因为“没有时间”不肯在医院输液,拿了点药,悄悄回到了总编室,继续为报纸的版面而忙碌。

    刘子宁告诉我,袁鹏有一句名言:“人是累不死的。”而袁鹏对此的解释就是:“因为喜欢,不觉得累。”跟着喜欢的人,她不觉得累;做着喜欢的事,她不觉得累。从1988年到1998年,袁鹏是新余日报上头条、写重头稿最多的记者之一,每年都是报社编版最多和获好版面、好作品、好标题奖最多的一位,连续11年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获得“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而袁鹏在报社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做编辑,她总有做不完的事。1994年8月,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在新余举办,原本是周二报的《新余报》临时改成了“日报”,身为一版编辑的袁鹏第一次遇上连续十几天的夜班,她顾不上刚上小学的儿子,每天夜里都在报社等稿、编稿、做标题、划版、看样,有时甚至通宵。过度的紧张和疲劳让她病了,炎症、发烧,但她却因为“没有时间”不肯在医院输液,拿了点药,悄悄回到了总编室,继续为报纸的版面而忙碌。

    刘子宁告诉我,袁鹏有一句名言:“人是累不死的。”而袁鹏对此的解释就是:“因为喜欢,不觉得累。”跟着喜欢的人,她不觉得累;做着喜欢的事,她不觉得累。从1988年到1998年,袁鹏是新余日报上头条、写重头稿最多的记者之一,每年都是报社编版最多和获好版面、好作品、好标题奖最多的一位,连续11年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获得“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3 |
真情袁鹏:哭过跪过闹过怕过,惟独没有放弃过

    对于袁鹏一家来说,有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黑色星期二。

    1998年12月14日,刘子宁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生命垂危。经过两次开颅手术之后,他的脑血管仍然出血。 医生都觉得这人没救了,叫人把昏迷不醒的刘子宁“搬下去”。 搬下去?搬到太平间去吗?袁鹏听到这三个字,不顾一切地拦住担架床,拦住医生,哭着跪了下去:“再给他做一次手术吧!他年轻,他会挺过去的!” 第三次手术之后,刘子宁活了过来。但这位曾经带球在球场冲锋、曾经骑马在乡间驰骋、曾经驾车在国道飞奔的汉子, 却因偏瘫而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了。刘子宁一倒,他所在的公司也跟着无法正常运转,不但刘子宁的工资彻底断了,而且连春节时他们从家里借给公司的几万元钱也无法归还了。

    从2000年起,刘子宁开始练习走路,之后的6年时间里,每天都早早起床,到新余市北湖公园进行2-3小时的晨练。这是袁鹏陪同刘子宁晨练时的照片。(刘紫遥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4 |

    对于偏傩的刘子宁来说,遇上刮风天气,想点一支烟都不容易。这是袁鹏用双手护住火苗,让刘子宁点烟。(刘紫遥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5 |

    2000年,袁鹏跟随时任新余市委书记的潘逸阳(右)下乡时的工作照。袁鹏作为记者,靠门立着,正在做记录。(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5 |

    无论在什么岗位,袁鹏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因而深受同事喜爱和尊敬。在她担任新余日报总编室主任时,总编室年年被评为报社的优秀部室。这是她与总编室同事在一起讨论工作。(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4 |
当时袁鹏在报社总编室负责,每天下午,工作还没做完,她就要比赛似地冲回家里,摘菜做饭,擦身子洗衣服,把家里收拾停当,又要比赛似地赶去上班。1999年,袁鹏请了一位中医来家里给刘子宁针灸,到了冬天,刘子宁瘫痪的半边身子扎满了银针,盖不成被子。为怕他受冻,袁鹏便坐在床前,双手悬空托着被子,罩在刘子宁身上。10分钟,20分钟,30分钟乃至1个小时,袁鹏咬牙坚持着,大冷天里头上都沁出了汗珠……就是在那一年,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们12岁的儿子学会了炒菜做饭,为父母分忧。

    最让袁鹏感到压力的,不是服侍丈夫,而是面对家庭经济困境如何增收节支。当时,袁鹏的工资成了家里惟一的经济来源,她不能失去这惟一的经济来源。她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广告商划版,一个夜班挣那10元钱的划版费。与此同时,她还要四处借钱,要把所有能够节省的开支都省下来,以支付丈夫的医疗费和孩子的学费。新衣服不买了,伙食变了,一个月难得吃上两次肉了,这些都没问题,但当袁鹏要求丈夫戒烟戒酒时,两人却发生了吵闹。刘子宁心里明白,无论是个人身体状况还是家庭经济状况,都要求戒烟戒酒,可瘫痪在床孤独寂寞的生活却使他难于戒断。“我当时就觉得要像对付敌人一样想办法对付她,”刘子宁说,“当我能够在家里光明正大地抽烟时,那就是胜利。”

    卧床不起的一年多时间里,刘子宁经常焦躁不安,脾气不好。看到丈夫痛苦不堪的样子,袁鹏妥协了。“与其让他痛苦地活一百年,不如让他快乐地过每一天。”为了让丈夫早日康复,袁鹏还四处求医问药,为此上过一些当,花了不少冤枉钱。最终还是通过自我锻炼,刘子宁才逐渐能够拄着拐杖慢慢行走。虽然能下地行走,但大小便失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根治的办法。

    袁鹏家住在报社院内,前一栋就是办公楼。一般情况下,袁鹏上班时,刘子宁就坐在她的办公室读书看报。有一次,因为报社一位职工的孩子在办公室损坏了公物,报社规定不许带小孩到办公室。有职工便提意见,要求报社领导也不能带家属到办公室,指的就是袁鹏。当社领导找袁鹏谈话时,一直小心呵护丈夫自信的袁鹏,这才不得已说出了丈夫大小便失禁的事。看到干干净净神清气爽的刘子宁,别人都难于相信这样的事实。

    袁鹏家住在报社院内,前一栋就是办公楼。一般情况下,袁鹏上班时,刘子宁就坐在她的办公室读书看报。有一次,因为报社一位职工的孩子在办公室损坏了公物,报社规定不许带小孩到办公室。有职工便提意见,要求报社领导也不能带家属到办公室,指的就是袁鹏。当社领导找袁鹏谈话时,一直小心呵护丈夫自信的袁鹏,这才不得已说出了丈夫大小便失禁的事。看到干干净净神清气爽的刘子宁,别人都难于相信这样的事实。

    袁鹏家住在报社院内,前一栋就是办公楼。一般情况下,袁鹏上班时,刘子宁就坐在她的办公室读书看报。有一次,因为报社一位职工的孩子在办公室损坏了公物,报社规定不许带小孩到办公室。有职工便提意见,要求报社领导也不能带家属到办公室,指的就是袁鹏。当社领导找袁鹏谈话时,一直小心呵护丈夫自信的袁鹏,这才不得已说出了丈夫大小便失禁的事。看到干干净净神清气爽的刘子宁,别人都难于相信这样的事实。

    2002年起,刘子宁开始写作,不断有作品在报刊发表。他在一篇题为《流泪的包袱》的散文中写道:“防不胜防的屎尿随时造访……若是夏天,穿个短裤,两腿自大腿根往下全是污物,实在惨不忍睹。几年来妻子每天要为我擦洗多少次身子,换多少次裤子,我们谁也记不清楚了。她恨不能每时每刻把我带在身边,甚至希望把我变成一个小东西,放进她的口袋里,随时照顾我。”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5 |

    2000年,袁鹏以其优秀的业绩和感人的精神,在新余市首届十佳记者评选中名列榜首。这是她作为十佳记者代表在颁奖会上发言。(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2000年,袁鹏以其优秀的业绩和感人的精神,在新余市首届十佳记者评选中名列榜首。这是她在获奖之后接受电视台采访。(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7 |

    2004年,袁鹏与刘子宁参加江西大学中文系80级同学毕业20年聚会时,在已更名的母校门口合影。(袁鹏1980年入学,后因病休学一年。)(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8 |
虽然一次次放弃去省外、国外出差的机会,但袁鹏却不时地带着丈夫到外地看看。省内出差,能够带上他的她才去,同学在南昌聚会,她也带着他去,甚至他们还一起坐火车到广州去探亲。不只是会客、散步,袁鹏还会陪着刘子宁去卡拉OK厅放声高唱。“他现在面对最多的就是孤独,同他出来转转,他心情会更好,也会有更多写作的灵感。”

    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袁鹏总是想方设法安排好丈夫和儿子的生活,比如每天的早餐,她喜欢不停地变着花样给他们买,而她自己,却日复一日吃最为便宜的馒头。2000年夏天,袁鹏请假带着刘子宁到樟树市临江镇寻医,好不容易住下,又到附近一家小餐馆就商谈搭伙的事,最好跟老板商定,袁鹏每天出5元钱,餐馆负责两人的伙食,饭可以管饱,但菜就只有一个看不到油星的蔬菜。但一星期之后,以前就爱吃荤菜而且食量很大的刘子宁就吃不下饭了。无论袁鹏大口大口示范,还是讲笑话逗他开心,刘子宁就是食欲不振。最后,袁鹏在店里买了一小块卤鸡肉,放在刘子宁的碗里,自己却依然就着那没有油星的蔬菜下饭。刘子宁发现后,一小块鸡肉你推我让,最后都禁不住泪水盈眶。

    “以付出为荣,以索取为耻。”这就是袁鹏的生活信念。

    在萍乡开评选会的几天,袁鹏说是她几年来最轻松的日子。虽然每天都要仔细阅评上百件参评作品,但餐后总会有一段散步闲聊的时光。闲聊中,袁鹏说到刘子宁的魅力时还有些娇羞,“当年他主持文艺晚会时,往台上一站,那么多女生都喜欢他!”与开会时认真专注的神情不同,在闲暇时光里,袁鹏是一个爱笑的人,当我抓拍她与刘子宁散步的照片时,发现两人都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爽朗,如果没有拐杖,别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对经历过人生坎坷的患难夫妻。刘子宁大学时代的骄傲依然,而袁鹏,依恋不改。

    2002年起,刘子宁开始写作。袁鹏总是他的第一读者,给他鼓励,也给他批评。这是他们在袁鹏的办公室里讨论刘子宁的一篇新作。(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瘫痪在床的丈夫站起来了,年幼的儿子长大成人了。这是2006年春节,袁鹏一家三口的幸福合影。(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7 |

    虽然出行很不方便,但袁鹏还是经常想办法把刘子宁带出家门,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2001年,他们在南昌参加江西大学中文系81级同学“相识20年”纪念活动时,一起在联欢晚会上唱歌的情景。因为脑溢血,大学时代的文艺骨干刘子宁此时唱歌老是跑调,但经过几年锻炼之后,现在的刘子宁又能够唱出动听的歌声了。(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7:46 |
袁鹏有一条座右铭:“世上万物无所求,只愿办报到白头。”

    袁鹏的同事是这样评价袁鹏的:“说得少,干得多,不张扬,肯吃亏。”在她担任总编室主任时,要求大家做到的,她一定带头做到:比如要求记者多写稿,她自己带头先写好稿,要求记者杜绝有偿新闻,她自己从不采写有偿新闻;一些容易“惹麻烦”的报道,她主动接手去写;休息日有采访活动,她尽量自己去采;同事请假,她主动顶班;每天来得早,走得晚,打开水、扫地、夹报纸一类事务,她干得最多。不论对上对下,都能与同事和谐相处,为本部门同事树立楷模,在同事中 有较高威信,所在部室年年荣获先进部室称号。

    2000年她担任副总编后,在把握正确导向、做好重大策划和业务管理的同时,她还会深入采编一线工作。她采写编辑的新闻作品先后获得江西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地市报好版面奖等20多个奖项,并在《中华新闻报》等各级报刊发表了16篇新闻论文。2000年,她名列新余市首届十佳记者(编辑)榜首,2004年,被新余市人民政府授予“新余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005年,她作为新余市新闻界首批两位具有正高职称的新闻工作者之一,被评聘为高级编辑。

    她生怕组织部门要调她到别的岗位任职,“调到别的单位去,我总不能把老刘也带去上班吧。”袁鹏说,现在这个岗位最好,既能做自己所爱的事,又能照顾到自己所爱的人。

    无论做什么,袁鹏都非常地认真与专注。这是2006年3月24日她在第八届江西报刊新闻奖评选总结会上。(中国江西网记者 王光忠 摄)

    1998年,袁鹏(左)在新余市总工会组织的文艺晚会上表演舞蹈节目。(图片由袁鹏提供给中国江西网发布)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