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流行歌曲在大陆盛行,半通不通的歌词就一直在折磨着我们。你不妨留心观察一下,写歌词的,除了少数几个名家,大部分是不大讲究文化的,有文化的,又放不下身段写歌词,或者号不了流行歌曲的脉,干不了这个活儿。而流行歌曲的市场又是如饥似渴,需求量很大,萝卜快了不洗泥,只要曲子好听,歌词就由他去了。还有一点也不是不重要的:音像出版部门的编辑不知道是不懂,还是不想管,总之,对莫名其妙的歌词大都是听之任之,一路绿灯。
笔者不擅长唱歌,可特别爱听歌,尤其是那些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不仅因其优美的旋律而深深陶醉,还时常被朗朗上口、回味良久的歌词所感染。诸如脍炙人口的《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红旗飘飘》和《传奇》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种吟诵散文诗般的意境之中。
然而,在听不完也唱不尽的通俗歌曲中,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有的歌词搞得怪怪的,多数人即使挖空心思也弄不懂它要表达的意思。诸如“太阳横断,踢开碍事的葫芦”;“夜深沉风乍起,柴米油盐是生计”;“赶路的脚没有心情,喝水的碗刮起轻风”;“难过小雨下个不停,痛楚犹豫何时越山峰”;“树叶发光不是新装,云朵飘忽惊悸心房”;“天上着火不要看,地上着火团团转”等。这些歌词大都言不达意,词不传情,艰涩难懂,文理不通,谁能对此做出准确界定或清晰解释呢。还有甚者,用了“很做事”、“更跑路”、“急神马”等错位及网络语言,似乎要彰显“前卫”和“另类”,但词与意风马牛不相及,倘若照此推论,“很睡眠”、“更洗澡”恐怕也要“普及应用”,岂不是贻笑世人,传播谬误吗。
有的人好似陷入一个怪圈,总觉得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留下的语言依然“贫乏”,缺少“力度”,非要“标新立异”不可。于是,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如同相声讽刺的“大饼卷洋蜡”之类被随意应用,不光曲解亵渎祖国文化,而且对青少年造成误导。
歌曲的外延自然是文化,而歌词则是文化中的语言精品。那些打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歌词成为激励人们热爱祖国、奉献家乡的巨大精神力量,哺育了几代人的成长。由此看来,剔除不健康不规范的歌词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无疑是歌词创作的当务之急。(刘宝民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