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近《南充晚报》两期关与龙王井的报道,感慨万千,而且我一定要喊出我的最强音、我的最大的认识,那就是:”可以没有下穿隧道,但一定不能够没有龙王井”。 就像报道中的西华师范大学杜刚老师所说:与其将来花大钱来恢复古迹,不如现在花小钱来保护好现有的古迹。龙王井作为一个百年老井,我们可以想象存在有其必然存在的价值,才能够百年不枯竭,现在我们的南充城市发展了,就应该枯竭么,那么对我们的后代,文化的传承能够留下的是些什么呢? 今天的南充,发展是日新月异,居住的人口逐年的增长,城市的规模不段扩大,而且随着2008年全国兴起的汽车热,南充城的机动车保有量也是逐年高速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问题。在缓解由高坪区到顺庆区的要道嘉陵江三桥附近交通上,修建下穿隧道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在方便南充人出行方便的同时,难道就应该屏弃美好和实用的过去么?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人在地球上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只是把物质由一处运动到另外一处。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人类建造的众多物体中,大浪淘沙最终能够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地表建筑是什么呢?肯定不是某条路,因为道路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段革新,能够保留一个名字就很不错了。而只能是一些带有纪念意义的物体,例如:古房屋、古塔、古寺庙、古井、古墙等。 泉井不分家,有泉才有井。在中国出名的泉眼、水井就很多了。例如山东省济南市,别称泉城,就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有著名的七十二泉,一派江南风光而得名。该城趵突泉的保护,从50年代起,国家和政府不断关注,当地人民开展保泉运动,就是保护泉眼的最好范例。“孔子过盗泉渴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中的盗泉,位于今山东省新泰市石莱乡道泉峪村,历经千年,仍然存在,依靠的更是历代人民和政府的保护。九江市庐山东林寺的聪明之泉,造就了一代高僧慧远大师,更是中国佛学的胜地。这些泉井能够名动天下,都离不开当地人的保护和维系水源。让古泉井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新时代的特征。 现在来看看我们的龙王井,由于周围环境的剧烈变化,先是泉眼减少,导致井水水位下降减少,现在由于修建下穿隧道,某种程度上导致龙王井的泉眼彻底断流。龙王井有完全干枯的危险。而现行的对应解决方法是,以防止人跌落为由修围墙,修井盖,把龙王井变成一口死井,那还叫保护么?那还有什么保护的意义,可以猜想龙王井如果干了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垃圾坑而已。 我们去查看龙王井的地理环境,龙王井位于一个比较奇特的环境上,它离上面的公路有一定落差,离下面嘉陵江,又高出许多米的距离,也就是说它在公路水平面与嘉陵江水平面这两个平面这之间。可以分析出以前龙王井水源充实稳定,是上面的泉水流入井中,然后又流入嘉陵江中,并且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而成的。现在上面的水源断了,井水得不到补充,干枯是迟早的事情。要想井中有水,最有效果的办法就只能够是把井打深,让井底接近或者位于嘉陵江水平面之下,这样才能够做到龙王井不枯。 为此要保护好龙王井而且让井中有水,花钱是一定的,费用应该不是很大,特别不同意报纸中说的几千块就不到的保护方案。上百年的古井,一天拿一块钱来保护,一年也有三百多块,100百年也应该有三万多块啊,修个下穿隧道的零头都不到。社会的和谐,首先是我们居住环境的和谐,期待市委市政府能够给我们强有力的支持。
“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双眼无水龙王井,保护依靠有心人。”我们呼吁,全南充人民、市委市政府各阶层的朋友们、都来关注龙王井,不要让上百年的古井就这么干枯了,今天流不出的是龙王井的泉水,明天流出的也许只有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