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店子村依山傍水,早年间,奔波于川陕间当脚伕的背老二、挑老二都会在此歇上一宿。养足精神待第二天启程上路。于是,便应运而生有了第一家吆店子,接着又有了第二家、第三家……,乃至成了一条临河而建的小街,继而便有了约定俗成的吆店子地名,尔后便演变成了吆店子村。 多年来,村民与山水相伴,吃河里挑的水,烧山上拾的柴,与青山绿水和谐相处,倒也相安无事。有一年,一茶商贩茶至此,他不仅被眼前好山好水吸引,更看中商贾往来云集的无限商机,于是便修房造屋长住下来,且还慷慨解囊开青石板铺路,砌鹅卵石抱拥随处可见水直往上涌的泉眼。读过几年私塾不乏爱美情趣的他还倡村民占水丰之便,插柳栽莲。这样一番整治,吆店子还颇有点“四面荷花三面柳,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味道。人居环境的极大改善,一个个行商争相落户变成坐商,吆店子顿成四川销往陕西的茶叶、木耳、盐巴等商品的集散地。成天打杵声、买卖吆喝声、小酒店猜拳行令声不绝于耳。一时间吆店子真个是远近闻名,热闹非凡。 尔后通了公路,靠肩挑背磨兴旺的吆店子自是冷落下来,更要命的是那场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给吆店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灭顶之灾:满目青山变成秃子,星罗棋布的小煤窑将地下水整没,与村民和谐相处的水亦变得反复无常起来,要不是一条干河滴水难觅,要不是山洪暴发水患成灾。有一年县上搞纪念伟人横渡长江十周年活动,要求各公社都得组织基干民兵武装泅渡,公社便将这一光荣任务落实给了吆店子生产队。可彼时河水深不足脚踝,小孩都可任意趟来趟去,生产队领导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发动村民在下游用鹅卵石筑起一道水坝,好不容易蓄水至腰深,第二天便可勉为其难涸渡了,可哪知头天几个顽童下河摸鱼将水坝整垮,水虽没法泅渡可政治任务打不得半点马虎眼,泅渡只好变成踩渡草草收场。 自实施“天保”工程后,吆店子变得山青水绿,地下泉眼亦冒出水来,一条水泥路也通到了村子。一天,某知名电视剧制作中心觅外景地来到了吆店子,导演见眼前古色古香的穿斗房、青石板街面、喷涌泉眼、排排垂柳、塘塘荷花,不禁用刚学来的当地方言连称巴适,当即便和村委会签下拍摄基地的协议。开机那天,一拨城里人赶来看稀奇,立马又被那满街飘香的老腊肉、豆花、洋芋锅巴饭勾出馋虫。一传十、十传百,吆店子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乡里因势利导,将吆店子定位为观光旅游村予以规划,请来把脉问诊的专家一番浏览后驻足长叹:真可谓巴山泉城矣!专家向乡里建议:一是要遵修旧如旧原则将吆店子来一番精心打造;二是可不能让一颗明珠藏在深山人不识,必须得加大广告投入,提升知名度;三是据考证此地乃荔枝古道,可充分利用这一人文地理资源大搞荔枝古道游,使乡里有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久,吆店子修旧如旧工程打造完毕,“巴山泉城”的广告词亦轮番在各大媒体轰炸,荔枝古道游启动仪式粉墨登场走向前台。可就在前来剪彩的县长刚抵现场,天公不作美竟下起暴雨来,更可怕的是上游一水库面临坍塌危险,连连向下游各场镇告急。彩自然是莫法剪了,县长顿时将位于高处的村委会权作抗洪救灾指挥部。县长对村乡一拨头无好气地说,早就对你们那个广告词看不顺眼,啥巴山泉城,咋正尔八经的泉城未将自个有名的千佛山叫做泉城巴山?这和那些啥东方威尼斯、海南夏威夷、蜀东春熙路简直就是如同一辙,听起来就有些二房的感觉!这下倒好了,二房发起脾气来比大房还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