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野笏

家族趣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1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跟我一个姓哈[em04][em04]

发表于 2004-6-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也可以攀亲带故?[em03][em03][em03]

发表于 2004-6-1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原来湖广填四川还有这么多故事,又长见识了。

只是偶的眼睛哦,痛!

[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4-6-2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子看来眼睛就是受不了

发表于 2004-6-2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爪子?想当年我们的祖先好厉害哦,那么多人打他一个,还有会法术的人,他都没有虚的,后来还洋盘可一回,当了首领.还有我们的叔叔还是爷爷了哦,我不求晓得哈,你看那个机枪打到身上那么痛,都没有喊一下哈,你们有不得那么凶哇?你们还是没有听到他喊过痛哇?

发表于 2004-6-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em05]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04-6-2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手”的传说,不仅在北方地区十分普及,而且,在南方地区也广为流行。有一位武汉的作者,对“解手”在当地的流传及其词源作了如下的考察: 武汉话把上厕所叫“解(ɡǎi)手”。大便叫解大手,小便叫解小手。俗语有“吃起萝卜像在吃藕,打起嗝来像在解手”。按说,上厕所是解裤子,怎么是解手呢?……经查,元代时就有“解”、“小解”的说法。《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小生前日腹坏,至今未好,借解一解。”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可要起来小解了。”可见“解手”一词起源于元明,与押解犯人或移民有关。史载,明初有大批江西人迁入湖北。 在四川的民间传说中,“解手”更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只不过,它摇身一变,成为发生于清代的事情了。《四川传说》中,对“解手”故事的来历,作了与众不同的解说: 四川人上厕所大小便为“解手”,大便叫“解大手”,小便叫“解小手”,这种叫法真怪。不过,这当中却有过缘故由。 传说明朝末年,张献忠义军入川,官府出兵镇压,双方你来我往,死伤很多,加上天灾瘟疫,四川不少地方,十室九空,断绝人烟。清朝皇帝坐天下以后,害怕四川人烟绝了,没人交税纳粮,就在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强令大批百姓到四川安家落户。中国也有很强的乡土观念,都不愿离乡背井到四川来。朝廷只好出动大批兵勇,强迫老百姓搬迁。为了防止移民中途反抗,就把他们的手统统捆起来,用鞭子赶着走。但是,屙屎屙尿,正明公道,官府再凶,也不能不让百姓拉屎拉尿。在捆送途中,移民要大小便,只好叫押送的人松开绳子,解放手足。久而久之,“解大手”、“解小手”就成了拉屎拉尿的代名词。 (《“解手”的来历》) 归源于不同时代的“解手”传说,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还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历史研究之中。由于众多的版本中,只有四川一家与众不同,因此,这里仅以四川为例,着重剖析一下传说是如何在附会历史中产生作用的。 早在抗战时期,寓居四川的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就曾经以杂记的形式,对流传于该地的“解手”一词的含义和来历做过一番考证,并把它同“清初政府强迫移民”联系在一起: 俗谓溲溺为“解手”。初不明其义,及入四川,乃知明末蜀人未遭张献忠屠戮者仅得十之一二,膏沃之地尽化草莱。故清初政府强迫移民,先以湖广之民填四川,继以江西之民填湖广。当移民之际,悉系其手,牵之而行,若今日之拉壮丁然。被移者内急,辄请于解差曰: “解手!”遂相承以解手作便溺之代称,流传外方,莫诘其义。犹学童应试,就厕时必领出恭牌,亦遂称就厕为“出恭”也。 (《蕲弛斋小品》) 后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终于在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张献忠屠蜀”与“湖广填四川”考辨》中,第一次把“解手”这个民间传说引入历史研究领域,并试图在清初四川移民潮流中,把传说中那些属于被捆绑押解的对象寻找出来: 四川民间曾传说:“从湖广来的人,祖先是被捆绑着双手押来的,他们要解大小便就得松绑。现今四川人把大小便叫‘解手’,就是这样来的。”这个传说,可能指的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前面说到的,清王朝命令清查流移离川之贫苦人民,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所谓“接”就是“查令回籍”,押还故里。另一部分则是这些曾经参加起义的人,被押解落业归农。 稍后,孙晓芬女士在《清代前期的湖广民填四川》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清政府推行强制移民政策的见解,表达了她对这一政策下“成群”移民被“捆绑移送入川”的诠释: 移民“奉旨入川”即“诏入川”,其性质就是由(清)政府倡导, 由居民所在地的职能部门强行实施的。在有的居民尚不愿意移民到四川、或是尚不知移民的好处时,当地职能部门强制进行。再就是有的基层官员为了多招民,不管愿意不愿意,一声令下集中,成群捆绑移送入川,虽然笔者在查阅族谱等文字记载时,这种强制入川的资料不多,但在民间的口碑流传中,不少涉及到关于四川人为何喜爱双臂反背在背上走路,为何称解小便为“解手(相传“湖广民填四川”时,是双手反剪在背上,捆着上路入蜀的。途中要小解,只有松绑解手才能方便,于是把小解——小便称为“解手”了)。 从以上引述中可见,四川的史学工作者对待民间传说中“解手”一词产生于清朝初年的口碑资料,是采取部分或基本采信的态度,从而在根本上排除了与明初强制移民政策发生关系的可能性。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04-6-2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失真的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 在经过元末明初湖广麻黄一带人口大量迁入以后,四川人口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然而到了明末清初,四川又一次遭遇了空前的灾难。频仍不断的天灾,连年不断的战争所引发的社会动乱,使刚刚恢复元气的四川,更加雪上加霜。在明末清初的半个世纪中,四川接连发生的战争有:永宁土司由川南攻打成都,张献忠五次入川,并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摇黄十三家”地方势力雄踞川东,互相厮杀,清军进入四川,与农民军、残明军队对垒混战,清藩吴三桂的反叛。所有这些武装势力,无不围绕争夺成都、争夺四川而进行生死拼杀。其结果,便杀了个四川人口“靡有孑遗”,“鸡犬不留”。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估计全川人口仅存50万人,使四川人口又一次跌落到了最低点。 在四川再度荒残,亟待从外地迁入人口进行补偿的局势面前,四川历史又回复到了元末明初的时代:大量外省移民连绵不断地涌进四川,历清前期的顺治、康熙、乾隆三朝,前后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由于这是继明初洪武时代大移民之后,四川又一次在全国掀起移民高潮;加之外省迁川的民人,以湖广籍占多数,故民间沿袭明初洪武时代大移民时的说法,仍把这次移民浪潮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其实,“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在清初即有流行。如在康熙七年(1668年)外省移民入川浪潮尚未形成之前,四川巡抚张德地就在奏折中说:“查川省现在孑遗,祖籍多系湖广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移外省人民填实地方。” 道光年间魏源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清初)“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所以到了后来,当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兴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移民涌入四川时,人们仍以“湖广填四川”称之。 但是,只要仔细加以分辨,清初这次“湖广填四川”运动,与洪武大移民时代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清初各地区间的移民虽然不断,但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而全国需要输入人口的重点地区,并由此掀起大规模的省际移民高潮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四川盆地;一是东北地区。这就意味着,在以四川地区为迁入地的移民潮流中,有着比明初时更多的富裕人口来源可供选择。 其次,随着明末清初全国人口,尤其是东部地区人口的消长演变,这时除了湖北地区以外,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以及岭南地区的广东、福建等省,也加入到向四川输送人口的行列。这就决定了,类似明初政府那样强迫某一地区向四川地区迁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换言之,四川地区在接受移民的来源上,已不像明初那样,仅仅依赖毗邻地区湖北黄州、麻城一途。 再次,从清朝政府在四川地区推行的移民政策看,强迫某部分民人来填四川是行不通的。诚然,在康熙年间,曾有四川官员上疏朝廷,多次要求各省采取行政手段,给借故滞留外省的四川士绅下达催促回川的命令。例如:在康熙三年(1664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就在一封奏疏中说:蜀省绅士,“旅寄于秦、楚、滇、黔、江、豫等处”,拒不回籍,其“子弟依然阀阅翱翔于他省”。为此,他请求朝廷下令,“通行各省督抚,将蜀绅[查]发施行”。康熙六年(1667年),张德地再次上疏,强调了发遣蜀绅回籍的必要性,建议朝廷采取措施,颁诏天下:要求各省督抚,对所辖的郡邑来一次“挨查”,“凡有川绅,尽令起程回籍”;一经查出,即刻发遣回籍,“敢有抗拒不归者, 即以违旨悖祖”论处;地方官“仍敢隐匿容留者,亦以违旨例处分”。 对于这些建议,朝廷即使采纳,也难以生效。因为,当时全国普遍面临田园荒芜,亟待复业的局面,此举无异于与临省争夺遗黎,因此,很难想象会得到各省的配合,其效果必然是不佳的:加之,紧随其后的是在康熙十三年至十九年之间,吴三桂发动叛乱,占据四川,使在外地的蜀绅有充足的理由继续留在外省,以至到了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六月,朝廷还在依四川巡抚姚缔虞奏,重申“四川乡绅应回原籍”。由此也反证出,对蜀绅“查令回籍”成效甚微。而民间族谱中关于外逃蜀籍人士返川过程,并非强迫所为的个案实例,也证明所谓“捆绑入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正因为强制移民政策行不通,难收成效,所以,到了康熙中叶,清廷始议招民开垦,官给耕牛、籽种。为鼓励外省移民入川的积极性,康熙二十九年清政府还出台了“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的政策。继又准许移民入籍子弟,可以一视同仁参加科举。这些政策的推行,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入川所引起的诸如土地所有权、子弟考试权等一系列法律问题,为移民的大规模入川创造了条件。所以,到了康熙末期,外省移民及其后裔迁入四川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推测达到平均每年移入、增加8000多户的速度。 随后,由于清政权日益巩固,勿须继续移民实川,朝廷不再采取鼓励湖广移民入川的措施。到了雍正时,清廷又开始清丈土地,限制移民流入。直至乾隆年间,清廷继又采取放任态度,大事纵容外省移民涌入四川,于是从乾隆二十五年起,一个移民入川的新浪潮随之掀起,致使移民及其后裔的人数增长至100万之多。显然,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之下,很难相信,数量如此众多的移民,会是被清朝政府采取强制手段,捆绑押解入川的。 最后,从移民入川的动机看,发生在清前期的湖广、闽粤等省移民迁川过程,其性质除少数为避难流民外,大多数都是经济移民。所谓经济移民,是指因物质生活条件的诱惑,而产生一种 迁徙方式。这种方式的移民,根据动因的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谋生和致富两种类型。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更强调前者,归纳湖广经济移民有四种表现:(1)受政府招民垦荒政策驱动的移民;(2)适应区域开发的需要,为谋生而出现的移民;(3)因不堪繁重的赋役而离乡的移民:(4)因商贸而迁徙的移民。刘正刚《闽粤客家人在四川》则更强调后者,指出趋利致富是这类移民的主要动因。总之,不管是谋生和致富,这种移民都是属于移民自愿的行为,与带有政治和军事原因的强制性移民,是根本不相同的。 正因为经济移民具有自愿特性,因此,移民在迁徙方式上一般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规模可大可小,家庭迁移方式上,大多采取分阶段入川的方式迁徙,也有一次性举家迁移,裂变性家庭迁移(即部分留原籍,部分迁川)的方式迁徙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迁徙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分散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它与通过军事化编制来推行的强制移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就是在目前所及的族谱资料中,尚未见到哪个家族的先祖是以捆绑方式,强迫进入四川的原因之所在。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一、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是长期以来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经文化人的整理、加工、修改的产物。作品内容离不开一定历史时代,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但在创作加工的过程,有的得到提高,有的难免不被篡改。其中,附会历史的成份尤其值得引起注意,如果作为史料来运用,需要加以比较、鉴别和考证,不可全然盲从。 二、流传于中国各地的“解手”的民间故事,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与发生在明代洪武移民时代的强制移民现象分不开的。四川地区的民间传说之所以不把“解手”与明朝挂钩,并不是因为四川不存在这样一个时代,而是因为这一时代被长期湮没了,有待重新认识。四川地区之把这一传说归源于清初,并不是清朝政府真的如同朱元璋那样,开启了一个强制移民的时代,恰恰相反,各种迹象表明,在清初的四川,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采取类似的强制移民的政策。只是由于四川地区在明初兴起“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之后,继又在清初再一次出现了规模更大的外省移民填川潮流。由于这两次移民活动都被称为“湖广填四川”,所以,在民间很容易发生混淆。“解手”一类故事,原本是前一次移民运动的产物,难免不被附会到后一运动身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张献忠屠蜀”的刺激和影响,四川一些文人在用文字把这一类故事加以整理、加工和修改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采用了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手段,从而在“解手”的民间传说故事上,炮制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四川版本。

发表于 2004-6-2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7][em07][em07][em07]

发表于 2004-6-3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的黄忠哈,老当益壮,我只希望我以后宝刀不老就可以了.嘿嘿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04-6-3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打住本家,你怎么不说那万人恨的黄仕仁?别再老在这里夸祖宗,别人会不高兴的。

发表于 2004-6-11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em01][em03][em04][em05]

发表于 2004-6-15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自豪的资本也没啥不好。黄兴就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04-6-15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糊涂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04-6-1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谁信呢,你也会糊涂?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