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了风雨飘摇的机动三轮,我心中的旅游胜境祁门县就变成实在的印象,而少有想像了。祁门有红茶、瓷土、林木、蛇伤药“四宝”,百年祁红更是名播海外香遍英伦西欧,可近几十年来,祁门红茶却成了久藏深山人未识的山野村姑。这次来祁门,我至少是希望村姑能走进我的生活。 我到聚龙阁大酒店的时候,总台的服务员还依偎在木椅拼成的“床”上,报到的时间定在中午,她自然是无法接待我。我告诉她,是来参加省作协的一个采风活动。她茫然地回答,今天确实有一个会议,可是主办单位是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呀!这一回是我疑惑了:“让我来发一个信息问问吧。”信息迅速回复:“祁眉红茶”。我想,一定是省作协的老师忙中出错,错将祁门打成“祁眉”了。当然不再好同服务员说什么,先自己押金登记入住吧。登记完回头一看,那里一个豁然的广告:“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茶——祁眉”,这才知道:祁眉是祁门红茶的一枝新秀,是世博会第一入选红茶。 来时因为是夜行火车,虽乘卧铺,人还是很疲劳,于是躲进客房美美地睡了一觉。大约十一点左右接待方来人了。接待者热情地招呼着,名片上明白地写着:“天方茶旅公司 总经理 张惠民”,便问道:“怎么又是天方又是祁眉?”张总笑答:天方茶业已经知名了,我们现在要打造红茶名牌。后来的活动中,我总紧跟着张惠民,希望从他那里听取更多关于祁眉的介绍,张惠民他总是忙前忙后,我实在是没有机会单独同他聊聊。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我问张总:“能告诉我为什么叫祁眉吗?”张总说,祁眉的原料形似娥眉,一芽两叶,采摘于海拔600米的高山上。他还告诉我,明天将陪我们到箬坑乡的冯家顶参观,那里的几千亩茶园,是祁眉有机茶的鲜叶采摘基地。 到祁门近一天的时间,始终没有在任何地点、时间,有任何人向我们提供一杯红茶,这给我留下了神秘感和渴望。下午我们去了平里镇的祁门红茶示范茶厂,在那里我们见到了祁门红茶的“鼻祖”胡元龙的铜像,初步了解了红茶的制作工艺,知道了祁门红茶获得1915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可我们面对位居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的祁门红茶,只能是闻其香而末得其味。回到县城,参观完红茶博物馆后,我们来到了宾馆的会议室,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不指望能喝上红茶了,因为我在路途中就听介绍了,500克的红茶,市场价值是2800多元,当年在英国100斤红茶可赚得365两白银,直到今天,红茶的主要销售是在国外。这当然就难怪我五十多岁还从来没喝过祁门红茶了。就在我发呆的时候,会议室飘荡起一阵奇香,果香中夹杂着兰花的香气。这是我平生品尝的第一杯祁门红茶——祁眉。不知是奔波了一个下午真的渴了,还是被这奇香所吸引,我一口气就喝光了红茶。抬眼看看作家们,见他们的神情,就知道我们这一行中,第一次品尝红茶的还不只是我一个。 我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见到一群五十年代英姿飒爽的茶厂女工照片,我想,这奇香是否与这些美丽的女人们有关联呢?可第二天让我失望的是,我在祁眉茶厂见到的十二位制茶工,是清一色的半大老头。他们清一色地戴着鸭舌帽,长衫似的工作服上也堆满了茶叶沫造成的粉尘。据介绍,这些茶工几乎都是专家,有一些还是专门从江西省聘请来的,而且祁眉的制作已经在传统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比如过去的祁门红茶有时可以用大片的茶树叶,并且切碎做成工夫茶,而现在祁眉所用的只是一芽两叶的“眉”,泡出来的祁眉也是完整的一芽两叶。 祁门红茶的创始人还有一位是俞干臣,可惜关于俞干臣的文字不多。是不是因为他是罢官的人——失势了的人不宜“宣传”,所以就只承认商人胡元龙是祁红的“鼻祖”?我也是官场的“僚”属,所以我对这官场失意的人就有了几分关注。在我的印象中,俞干臣是读书人出身,虽然当了官,却脱不了书生意气。因为他的正直和能干,他曾经一度被上司重用。正当他春风得意时,老婆撒手西天。俞干臣身边有一个女人七妹。七妹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儿。七妹出生的时候,正值她哥哥生一种怪病,迷迷糊糊昏睡了半年不醒。算命先生摸透了主人家重男轻女的心思,口占一卦,写下两个字“弃妹”。弃妹就成了俞干臣家的“七妹”。俞干臣在福建做县令,他认识的一个英国商人经常带着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孩,英国女孩喜欢喝下午茶,英国商人和俞干臣都各有公务,哪能每天都能陪伴美女喝下午茶?七妹自然就跟英国女孩熟悉了。同僚见俞干臣生活如此浪漫潇洒,就参了俞干臣一本,理由两个,一是里通外国和洋鬼子勾结,二是和自己的养女说不清道不明。俞干臣被罢官的时候,有点心灰意懒,她对七妹说,你远走高飞吧,也该找个好人家嫁了。七妹哭成个泪人儿,难道她愿意被再次遗弃吗?俞干臣抚摸着细皮嫩肉的七妹,就安慰自己说,官都罢了,不能再失去这美人儿!七妹在祁门县饮食不思精神萎靡,中医把脉称:胃寒。祁门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山上蓄满了林木,满山瘴疠之气,空气湿度大,人们总有湿漉漉的感觉。七妹到祁门,显然是“水土不服”了。俞干臣将从福建带来的闽红茶泡了给七妹喝,七妹在三五日内便精神焕发,脸色又渐渐红润起来。俞干臣亲手开辟了一块茶园,仿着闽红茶的制作方法,成功制作了祁门红茶。俞干臣的制作技艺被山民仿学,祁门红茶逐渐在祁门县西南乡形成气候。可是俞干臣坚持每年都要亲手为七妹制茶。他会在谷雨前后自己上山采摘尚好的嫩茶尖,然后将红茶制作分成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特别是初制阶段的萎凋、揉捻、发酵、烘干4道工序,俞干臣都要亲手操作。揉捻的时候,俞干臣燃起一只大大的炭火盆,将一口大锅架在炭火盆上,双手不停地在炭火锅中捻搓着。可怜他是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读书人,虽说已近花甲之年,哪里经得住烈火烧烤?双手燎起了密密麻麻的血泡,接着是细细的血泡连成片,成了一个大大的血泡,七妹见了喝令他停下来,可俞干臣告诉七妹,这初制是不能间断的,一气劳作了两天两夜。那一年他没能熬到红茶精制阶段。七妹完成了精制的十几道工序,她将制好的红茶用一个茶具托着,仿照古人举案齐眉的法式,在夫君灵前长跪不起。她告诉夫君,这茶就叫做七妹茶吧!后人纠正说,七妹茶不好听,因为是祁红中的精品,茶叶状似娥眉,就叫“祁眉”红茶吧! 张惠民送我到火车站,我忍不住问张总今年多大了。“四十。”张总简短地回答。我惊讶年轻人的敢作敢为。我又将我的印象向张总简短地说了,张总笑了。我心里也笑了,举案齐眉!居然——祁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