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醉为一态。能致人一醉的物品颇多,酒是常物。人们一提到醉,罪魁祸首必是酒也。
醉能使人飘飘然,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忘记了自己的现在,忘记了自己的将来。醉醒后,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于事情没有丝毫的改变,故有了“一醉解千愁”、“借酒浇愁愁更愁”之说。醉态时,平时不敢说的话也能毫无故忌地说出口,不敢向上司提的意见也能当面顺利表达。大家往往会将它视为“醉后失言”、“醉后失态”,一笑置之。倘你真要把它往心里放,那你就在自寻烦恼。
纵观历史,自古便不乏醉酒之人。李白醉后戏弄高力士,不畏强权。他处于醉态之时,还能斗酒诗百篇,让人敬畏,奉为酒仙实不为过。巾帼中的李清照,醉后写下了“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的词句,读后让人猜想她也是喜酒之人。还有那个王翰,他的《凉州词》写道:“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琴瑟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其视死如归之貌如同醉酒一样轻松,堪称深谙酒之三昧。欧阳修自号醉翁,留下了千古奇文《醉翁亭记》。
人类自有酒以来,恐怕就不乏醉酒之人。如今呢?有一部叫《小李醉酒》的电视短剧,讲述北京一个小巷里的几户人家,小李善饮,往往大声喧哗,邻居颇有微词。一日,甲邻居侵占过道,其他人都敢怒不敢言。小李见后,立马“醉”了,当众大声批评甲的不公德行为,甲自知理亏,主动让出了过道。
也于一天深夜,发现某君横躺于马路。他人热心,呼来110,那人醉得不轻,无法站立,只好借助身旁的小树往上爬。无赖小树承重力十分薄弱,醉人全身向前倾斜。正担心小树会折断时,醉人身体忙向后拉,那小树又向相反方向弯去,当到极限时,醉人又向前推,如此反复。警察叫来了120,准备送他去医院,那人说什么也不上车。护士说:“你醉了,我们送你回家!”醉人立马一脸不高兴:“我没醉,我不要你们送,你那个车坐不得,一上车就要120元。”旁人解释说:“不会收你钱!你上去嘛。”醉人大骂:“不要钱,你看不清楚吗?车身上明明标有价格120。”让人哭笑不得。
每缝佳节,网上就会有人寻求大喝不醉之方。有人建议多准备纸巾,有人建议多喝汤,有人说少主动出击。但他们忘了最根本的不醉之方,那就是我们不喝酒。
酒是寻常之物,达官贵人需要,黎庶百工需要。高兴时需要,忧伤时需要,孤独时也需要。因醉酒闯上祸时,那不是酒之过也。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才知酒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