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2957名学生都是班干部,一个班57人,班干部岗位就有50个,仅开关灯管理员就有两个。(12月23日《成都商报》)
学生个个都是班干部,这的确是件奇闻。“全民班干部模式”究竟是官场机构冗杂引发的媚权之举还是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所提出的激励之术,一时间引发大家热议。在公务员热、官场丑陋生态频频被曝光的今天,学校的做法很明显刺痛了部分民众的“仇官”心理。而“五道杠”少年黄艺博的官味十足、童话大王郑渊洁公开指责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人大副教授炮轰学生会等事件,又让民众不得不开始反思如何给孩子们创造一片净土。所以当大家看到实验小学人人都是班干部的教育模式,不由发问,这是不是在向社会的媚权风气看齐?孩子的世界会不会受到了权力思想的侵蚀? 依笔者看,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学生班干部和权力机关的干部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近年来关于县委书记戴天价手表、局长抽天价烟等事件的报道,让民众对公权力腐败提高了警觉。而公务员热的持续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民众的“官本位”思想。且不说社会曝光腐败案件过程中媒体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公众对权力滥用的认知,而孩子们的世界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争当班干部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特权思想在作怪。他们之所以想做班干部,更多的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可,并不是想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更谈不上媚权了。 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实验小学的这种做法恰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是值得提倡的激励之术。传统教育中,班干部的数量是有限的,加之升学等重重压力,能有机会与老师交流的大多只是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和几名班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后进学生往往容易觉得自己受到忽视而形成一种失落感。实验小学这套新做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既然人人都是班干部,就更不存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区分,大家都可以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发挥带头作用,是一种很好的激励之术。 所以,这种“人人都有事做、事事都有人做”的班级管理办法,不仅不应受到外界压力的干扰,反而可以作为典型进行推广。一方面,它让孩子们找到归属感,增强自信心,同时让孩子们在班干部岗位参与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实验小学的程云帆从竞选班委的失落中走出来,发现自己更适合当“小秘书”而不是班长。另一方面,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制度更容易在班级工作中调动大家积极性,让每一项工作都能在学生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使班级气氛更加活跃。应该说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责任意识都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