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Folklore 讨论区 】
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Folklore
标 题: |中华民族饮食风格大观| 四川卷 第二章 汉族食风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22 02:28:57 2006), 站内
第二章汉族食风
第一节平原丘陵区食风
这一食风区大致包括成都和重庆市及周围市县、成渝铁路沿线广大城 乡。这里冬暖、春早、夏热,是全省最富饶的地方,古称“天府之国”,四 川话称之为“保肋肉”。
春秋之前,这里只住着土著居民。战国时,秦国势力渗入,外地人入川, 规模大者有汉末刘备入川,唐代“安史之乱”后唐明皇等入川,清初“湖广 填入川”等。抗日战争时,四川成为大后方,干千万万难胞逃来四川;解放 后,四川建设发展,八方健儿汇集四川……因而四川食风既有本地特色,也 有外省痕迹。
城市食风的本地特色有所淡化,但在接受外地烹调技术上,则走在了前 边。这更促进了川菜的发展。
一、日常食俗
四川人一日三餐,讲究“早饭吃得少,午饭吃得饱,晚饭吃得好。”三 餐饭几乎都是大米。按川人说法:“世界上最养人的,除了‘糠壳心’无二。” 糠壳心指的是大米。
吃法首推“甑子饭”(将米煮七八成熟,沥去米汤,入甑桶蒸透即成), 米粒散疏爽口。其次是焖锅饭,焖时对进红苕、嫩胡豆、腊肉粒等。丘陵区 农民主吃玉米、红苕、洋芋,也喜吃大米。面粉在城乡人的饮食中,多做小 吃,是点缀品。
“打么台”,也叫“打尖儿”,加点心,是农家农忙季节半上午(约 10 点钟)吃的加餐。常见的是吃醪糟鸡蛋(重庆人叫“开水”),另搭麦面粑 粑或米粑粑。此饭多由主妇送至田间,端给帮工或换工的农友。若是挠秧, 主妇将咸鸡蛋、酒、粑粑隐藏在田中央某处,让农友自己寻找。
有人帮工时的午餐,特别讲究吃“拈闪闪”。“拈闪闪”即带肥膘的大 肉片,有巴掌宽,筷子长短,一指厚,拈起来,忽闪闪的。因为这时农活累, 大肉片油水大,肯下饭。吃时的规矩是:领工者必坐上席,正对房门(或背 向祖宗牌位),最上面那块“闪闪”由他先拈,其他人才可动筷。斟酒、饮 酒、添饭也都是如此。“拈闪闪”如果切小了,切薄了,会遭到讥讽。比如 说:“快把门关上!”潜台词是“莫让风将肉片吹走了!”总之,主人是否 慷慨,主妇的烹调水平和一家人的礼貌教养等,都能从这顿饭上体现出来, 农活的质量也与此饭大有关系。请帮工或换工的最后一顿饭,总要一醉方休。 修房子多是娶媳妇的前奏,更得讲究。
农村办酒席,司厨者往往由全家烹调水平最高者担任。若是办大事,吃 流水席,要请专业厨师。平常日子农活不忙,饭由媳妇做,特别是过门不久 还没养孩子的媳妇,更是非做不可。农忙时,媳妇要出工,仅做早饭和煮猪 食;午饭和晚饭由婆婆做。
不是过年过节,也没有请帮工,改善一下生活,吃点肉,幽默地称为“打 牙祭”。四川人“打牙祭”专指吃猪肉。
有雇工是每月两次(初二、十六)或者每月 3 次(逢十)。
泡菜在四川人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位置,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已记 述了泡菜的制法。泡好的菜红黄绿白相间,水灵灵的,食来爽口、开胃、解 腻、醒酒。早年川南、川北一些地方将泡菜(连坛子)作为陪嫁品,并以此 衡量新娘的烹调水平。近年,有的市县(如青神)还推出了形形色色的泡菜 罐头,让它走向全国全世界。
四川人爱吃辣椒(海椒),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潮湿,辣椒可以祛风 除湿,发汗驱寒,避瘴气,健脾胃,开口味,舒血活络。川菜靠它调味,穷 人靠它御寒。四川有句谚语:“糠菜半年粮,海椒当衣裳。”
重庆附近的人,喜用腌腊肉的盐水腌制鸭蛋,咸蛋质量特佳,蛋黄翻砂、 出油。在泡腌鸭蛋的水里加些酒或菜油,效果也好。
城镇居民特别是退休职工的饮食,很有规律。近年,城镇居民的饮食多 已社会化,或在单位吃食堂,或买成品、半成品回家吃,或买、做结合。只 有到周末、周日才自炊。退休职工,生活无忧无虑。他们一日的饮食,还能 反映旧时的蜀风川俗:
饮早茶 蜀中城镇多茶馆。清末成都一地已有茶馆 450 家,40 年代末, 发展到 598 家,几乎街街都有茶馆:
竹靠椅,小茶桌,盖碗茶,任君久坐,十分舒适。茶碗下面是铜茶船(也 叫茶托)可以接水,放茶碗不烫手;碗上有瓷盖儿,清洁卫生。成都茶馆早 五更天开门,老人喜早起,舞舞拳,跑跑步,接着进茶馆喝早茶。老茶客们 都有固定的座位。成都人一般爱喝茉莉花茶。坐茶馆并非单为品茶,看、听、 闻,都是享受。茶座满了,卖小吃的也来了,选几样,打个尖儿,边吃边喝 边聊天儿,四川话叫“摆龙门阵”。快中午了,茶客们纷纷离座,早茶到此 收场。
午饭 饭前去街头转转,顺便买点下酒肉。最常见的午饭是:炒猪肝, 酱爆肉,鱼香肉丝,外搭一个时鲜小菜汤,两样泡菜,一碗“甑子饭”。饭 后,睡一会儿,在家看看书、喝喝茶,或去茶馆打打牌。下午的茶馆,茶客 较杂,有长客,也有暂坐的。有听说书的,有下棋打牌的,还有睡觉打呼噜 的……
晚饭 有人叫它“宵夜”(消夜)。老人们饭前还要喝点儿酒,有时也 让儿子陪着自己喝几杯。
以上是老人们的生活轨迹,大致反映了现今四川城镇居民的日常食俗。
二、岁时食俗
春节 同各地一样,川人视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年前杀年猪时, 割下槽头肉(猪脖肉,刀口肉)煮熟;炒成回锅肉,招待出力帮忙之人,谓 之吃“刨汤”。腊月二十三以麦芽糖供灶送灶习俗与各地相似。
除夕“团年”,外出的亲人要赶回来团聚。有些地方团年时也迎神,即 迎祖宗下凡与后辈同庆。这无不邀请外人,也不串亲访友。团年的饮食,重 内容也重形式。讲究者必备鱼和公鸡,以取“余”、“吉”,而且公鸡有“肾” (睾丸),“肾”与“剩”在四川话里谐音,取“剩余”意。团年后,大人 守岁,在农村叫“守田坎”。
大年初一,子午交替时,叫醒小孩,一起烧“子时香”祭祖,然后吃汤 圆。天亮后拜年。成年人拜年,还要带肉、面、糖果或酒类。川北农村兴送 一种用米饭做馅的大包子,寓意是“里里外外都是粮”,祝愿对方生活富裕。 主家一般以汤圆招待,俗话说:“拜年,拜年,汤圆搭在锅沿。”说的即是 招待拜年者的习俗。这天禁扫地、禁泼水、禁说不吉利的话,也忌摔破碗。 “破五”即初五,此日上坟祭祖,供凉菜及酒肉,祭后野餐。
正月十五 称“过大年”,闹元宵,吃汤圆,送诸神归位。旧时,在农 村,此夜互偷对方田里的青菜,如被发现,还会被请至家里,恭恭敬敬招待 吃汤圆,临走还送若干青菜。据说,偷青与“偷情”、“偷亲”谐音,是友 好的表示,现已少见。
清明 风俗同北方各省。这天挖“清明菜”(一种叶背面有白色绒毛的 野菜,很柔嫩),揉在糯米面里,做成“清明粑粑”,蒸、烙皆可。吃时蘸 红糖水,味鲜美。旧时,有些地区,此日宗族会众祭谷神、祭祖宗、会餐, 议论本族大事。此聚会,媳妇属外姓,不得参与,但嫁出的女人可以参加。 俗语说:“清明会上无外人”即此意。此陋俗,现已不复存在。
端午 吃粽子、糍粑、腌蛋,喝雄黄酒,与外省无异。有水域区也划龙 船。合江等地,五月十五还要过“大端阳”,再吃喝玩一次。
中秋 赏月吃月饼,常与国庆一起过。
冬至 吃羊肉,谓可驱寒。农村开始腌制腊肉。
腊八 也吃腊八粥,原料因地制宜,农村多用白萝卜、胡萝卜、黄豆、 花生、肉丁等。
三、信仰食俗
四川汉族地区,宗教信仰比较淡漠,食无定规。峨嵋为佛教圣山,青城 山是道教圣地,皆举办素席素斋,多由和尚、尼姑、道士掌厨。原料都是素 品,做出的鱼、鸡、鸭、鹅、肉片等,几可乱真。现已向游客供应。此外, 七月初七晚,老年人有“土地会”,祭土地神,祭后老头们会餐。七月十五, 丰都等地以酒肉供祖、祭鬼,也属信仰活动。
四、礼仪食俗
1.社交食俗
四川有句俗话:“衣食足,礼仪兴;衣食不足,横扯筋。”礼仪食俗的 具体细节要依据经济情况而定。比如办酒席、送礼,酒席可丰可陋,送礼可 厚可薄,要量力而行。“说得过去”叫“抹得过面子”,“很体面”叫“操 得漂亮”,“心有余而力不足”叫“手长衣袖短”。在待客宴上,主人总要 说几句客气话。农村常用的话是“菜不好,饭要吃饱!”“席上无短手,讲 礼饿自己!”常听到的谐语是“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吃,我怄气。”
2.婚姻食俗
四川的农村,很少有大龄未婚者。虽说婚龄较早,却相当重视。老农们 常说:“庄稼不好一季,婆娘不好一辈子。”因此,旧时,要听媒妁之言, 从父母之命。现在,仍未完全摆脱。纯粹的自由恋爱和自始至终不受旧习俗 制约的婚姻极少见。一般的过程有以下几项:
提亲 旧时有专业媒婆和业余媒婆代男方提亲。从“提亲”来看,主动 权在男方。如果女方初步同意,就留下男方的见面礼,招待媒婆吃饭。否则, 不收礼,不留客。
看人 提亲后,如果女方有意,就可约定时间“看人”。男女双方及家 长都参加,媒人引线撮合。不论结果如何,都要吃一顿实惠的饭菜。如果双 方都满意,就叫“欢喜”,即恋爱了。此后,男方要根据女方提出的要求送 许多礼物,男方不得“还价”。现在一般的是要四季衣服(10 套以上)及其 他财物。年节还要按时送礼,一般是酒肉。肉,必定是猪的保肋肉,切成长 方形,叫“刀头”,至少两公斤。送牛羊肉或不成形的猪内脏等,被认为有 污辱女方之意。
插香 即订婚,由男方办“插香酒”。吃此酒后男女双方均不得再与别 人“欢喜”。订婚虽在法律上无效,在社会舆论上却很重要。“插香”后, 男方要去女方诸长辈家认亲,同时送去若干礼物,以取得诸长辈之认可。
结婚 双方同意后,即领“结婚证”。领了结婚证,正式举行婚礼时, 多要办酒席,尤其是农村,结婚不办酒席,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婚宴规模大, 多在几十席,甚至上百席,因而多为“流水席”。宴席的规格多是中等水平 的田席,次的以“水八碗”、“十大碗”充之。城市青年近年也时兴大办“喜 宴”,但多在饭馆里进行,赴宴者送钱为礼。令人难堪者,以宾客送钱多少 分级招待。此陋习已受到有识之士的抵制。
再婚者,很少大办酒席,即使办,规格也远低于初婚。
3.生育与寿诞食俗
俗语说:“男人望赶场,堂客望坐月。”男人赶场(赶集)可以吃喝一 顿,女人只有坐月子才能饱口福。没分家的媳妇,刚一怀孕或还没怀孕,就 早早地孵一抱或两抱小鸡,待到坐月子时,鸡已长大,既有蛋吃,又有鸡吃。 鸡爪子都留给男人吃,据说这样,待儿子长大也会抓财(挣钱)。产妇娘家 的“月礼”,多是几个猪蹄膀、十几只鸡、几百个鸡蛋,另有糯米、红糖等。 由娘家兄弟们挑着,浩浩荡荡而来,蕴含着娘家人的深情厚意,也壮了女家 的声威。特别是生了女孩以后,岳父母家怕男方嫌弃自己的女儿,更要多送 点,“壮声威”的意图也就更明显。宜宾地区,谁家添了干金,亲朋中的妇 女们齐来帮忙,特制几坛低度酒叫“女儿酒”,加进香料埋于地下,待这千 金十六七岁后出阁时,取出美酒,专供女宾饮用。女人酿,女人喝,与男人 无干。清代时,此酒曾为贡品。现在则有女儿酒酒厂,产品很受妇女喜爱。
妇女在月子里常吃的食品有清炖蹄膀、墨鱼蒸全鸡、红糖荷包鸡蛋、糯 米醪糟等。一日五餐或六餐,出了月子,产妇多养得又白又胖,饮食上的禁 忌主要是:不吃母猪肉,不吃花椒、辣椒、姜、蒜、葱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不喝凉水,不吃生冷,也禁用冷水洗涤。若需催奶,可吃葱、吃团鱼等。以 上经验,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贺生男叫“弄璋之喜”,农村则戏称“看水的”(种水稻看田水);贺 生女叫“弄瓦之喜”,农村戏称“看甑脚水的”(煮饭的)。有办“三朝酒” 或“满月酒”之礼。贺礼多为食品和衣物。吃酒系一般规格的席面。也有办 “周岁酒”,办生日酒的(如满十),农村较重视,暴富者讲究。
成人满 50 岁后有祝寿活动,叫办生或办生期酒;60 岁,要大办花甲酒。 酒席为一般规格的酒席,旧时上大寿桃,现在多用生日蛋糕。有的地方寿辰 吃乌龟,取乌龟长寿意。寿宴一为主人出资办,亲朋来贺;寿高者或地位高 者,还会有人出面集资替办。借办寿收财礼者,也不乏其人。故除某些有权 者,这些人办过一次,再也办不来第二次了。
4.丧葬食俗
丧宴除气氛外,亦同于一般酒席,农村赴丧宴者,一般送 2.5 公斤大米, 10 张黄纸。
5.拜师、谢师礼
农村五匠,入徒有拜师礼,出徒有谢师礼,办酒席。近年也有学生为学 校老师设酒的。
五、特殊食俗
1.三伏天吃火锅
在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夏天室内气温常在摄氏 40℃以上。即 使如此,仍还有很多人围在熊熊炭火旁吃火锅。四个人各据一方,火锅内隔 成四格,毛肚、猪肝、瘦肉、白菜、血旺(猪血块)、脑花、豆腐……应有 尽有。锅内红汤滚滚,食客左手挥扇,右手下箸拈菜。人们说,让天气之热、 火锅之热与体内之热来个内外夹攻,攻出几身汗来,就能消暑除病、去湿解 表了。
2.爱吃“五香虫”
重庆江北县洛碛镇,面对长江,背靠小山,山上树丛间生长着无数的“打 屁虫”。傍晚,此虫爬到河滩安睡;清晨,人们来到河滩,搬开鹅卵石,趁 它还没清醒,赶快抓。
酒,那气魄十分豪爽。四川有句谚语:“拉船的,忤逆找来笑和吃;唱 戏的,笑和(和和睦睦)找来忤逆吃。”此话的后半句讲演戏的在台上彼此 有礼有义,下台进了饭馆则是各吃各的。当然这也是一种旧俗。
旧时大木船过码头,要交“买路钱”。大船一过来,必有一小船跟上去, 递过一个小布袋,大船上的厨娘舀一升米(约 2.5 公斤)装在袋内,小船即 离去。从前,欲乘船又无船钱者,可向船家说明原因,也可搭船并进餐。
4.喜食鱼腥草
鱼腥草,学名蕺菜,四川人叫它“摘耳根”,有强烈的鱼腥味。此菜可 凉拌,可炖瘦猪肉,晾干后亦可泡发。此菜能清热解毒、排脓,治肺热咳嗽、 肺痈等,故为四川等地群众所喜爱。
5.卖大肉片和糖人
旧时成都、灌县、温江等地,有卖大肉片的。肉多为猪头肉,煮好后, 切成 3 厘米宽、10 厘米长的薄片,拌上作料,盛在盆内,插上几双筷子,任 人挑选品尝,吃后计数付款。因不够卫生,近年已少见。还有一种“糖人”, 是一种糖制艺术品,观赏价值大于食用价值。售者备一个小火炉,一把铜瓢, 一柄铜勺,把白糖炒黄,热化,趁势舀出在石板上倒出入、龙、虎、凤、鱼、 鸟、大刀、萝卜等图案。冷却前,镶上一根竹签;冷凝后,启下插在草把子 上。
光顾者多为孩子。
6.笼蒸羊肉
四川笼蒸羊肉,为外地所少见。蒸笼直径约 10 厘米,高约 6 厘米,一格 装肉 100 克。蒸锅很大,上置木盖,木盖上有孔,孔上放小蒸笼。一个大锅 可同时蒸五六摞,每摞十来格。四川人平时很少吃羊肉,但是却很喜欢这种 小笼羊肉。吃时将小笼扣在盘内,撒上干辣椒面、花椒面及芫荽,趁热下酒, 风味绝佳,此小笼也蒸牛肉,但从未见蒸猪肉。
第二节低山区汉族食俗
住在低山区的汉族人,其饮食习俗与平原、丘陵区汉族并无大异,只是 碍于条件,不得不有所变通。现择其主要者列于此。
一、日常食俗
主食:以玉米为主,小麦、荞麦、红薯为辅;间或从国家粮站调换少许 大米,聊以点缀。从心理、欲望上来说,仍喜食大米。
副食:蔬菜品种少,但肉食并不少。几乎所有低山区都产魔芋。魔芋的 块根小者如拳头,大者如篮球。将块根切小,加水上磨推成浆,煮熟晾凉, 加少许碱或草木灰水,即凝成黑色凉粉状,当地人称之为“鬼豆腐”。近年 发现它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又不增加胆固醇,具有美容、减肥、延 缓衰老等多种奇妙作用。如今,它已走下低山,进入平原,出口欧美日本。 魔芋豆腐可炒吃,嚼有肉感,也可煮吃、凉拌。另一种常见菜是酸菜。制酸 菜最好的原料是野生的山油菜,其次是家产的萝卜缨子、青菜等。用开水烫 蔫后,泡在缸里或瓦盆里,加少许面浆,促其发酵,三两天后即可食。大巴 山区的农民常说:“一天不吃酸,两腿打闪闪。”究其原因,山区水质硬, 碱性大,吃酸菜则可中和。
低山区适于饲养牛、羊、鸡等畜禽。养兔者也不少。农民还不时地参加 围猎活动。他们在冬夜里将手电筒捆在枪管上,瞄准野兔,兔子会转过身来 一动不动,扣动扳机,百发百中。间或还能猎到黄羊、麂子、野猪、狼等。 故此地区人们吃肉并不困难。其酒席,以肉菜为主,用肉量常超过平原区中 档以上的田席。狩猎时用明火烤野味,饮烈性玉米酒(或高度数白酒),别 有一番粗犷古朴之趣。
川北人将肥肉裹以面浆,在油锅里炸熟或烙熟,形似胀了气的青蛙,川 北人叫它“肉蛤蟆”。“肉蛤蟆”很好吃,能量高,很适合于重活时食用。
川北常见的小吃是蒸凉面(酿皮子),由陕南、汉中传来。制作以广元 为代表:以大米磨浆,蒸薄层抹油切条。可用肉汤小煮,可下锅爆炸,可凉 拌。单吃当主食,当菜能下饭,还有将其夹在空心烧饼(锅盔)内食用的。
川北盛产核桃。碎核桃仁敷在椒盐饼上,烤熟后称“核桃馍”,是川北 的小吃。现已改为半机械化大量制做。
豆花(似豆腐脑)是四川的小吃。山区用豆花与米一起煮成稀饭,叫豆 花稀饭。此豆花在点浆时,不能用石膏,更不能用胆巴(卤水),而要用当 地特产的酸菜水来点。当地人爱说:“好吃莫过豆花饭,好看莫过素打扮” ——他们把清淡素雅的豆花饭比做红装素裹的美女,反映了一种“反朴归真” 的情趣。
川北出红枣,中秋收获后装坛,在顶部摆一小杯白酒,封存一阵儿即成 醉枣。出门远行,带在身上,既可解酒瘾,又能提神。
半山区还有一种吃食叫海耳巴。据说“海”是“大”意。杀年猪时,砍 下猪大腿,去皮,切下肥肉,只留瘦肉和扇子骨,抹上盐,挂起让寒风吹晾, 此块精瘦肉因像个大巴掌,故称“海耳巴”,为待客佳品。
二、特殊食俗
低山区的某些地区农历十月初一,为庆祝丰收,举行“大肉会”。参加 此会者,每人交银元一枚,届时可敞开肚皮吃肉。此会由附近各村轮流举办。 主办者常故意多备吃食,劝与会者多吃。侍外村与会者吃不下时,围观者也 参加劝吃,最后变成强塞、强灌,甚至酿成纷争、扭打。第二年别村举办又 打回来。由此造成的村仇接连不断。解放后,此陋俗始禁绝。
山区人送的年礼,或馒头,或包子。其包子馅是大米饭或豆类,寓意为 里里外外都是粮。
--
在惘忆与憧憬之间,她终于微笑了。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66.111.7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