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清流石兄,我说买了一堆书,他说一样,本来上网缴电话费,结果电话费没缴却买了一堆书。
网购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离不开戒不掉的行为,网传某女,一月网购近十万,被诊断为网购强迫症。
曾在推上见到一位学者呼吁保护支持实体书店,减少网购,以免书店倒掉,不利于文明的传播,其仁心颇为感人。我还是偶尔去书店逛逛,但很难找到满意的书。我在某书店有贵宾卡,但他们的书确实不大丰富,在他们书店里,既没有我想要的书,也没有适合小孩子看的书,最多给家里老人买两本健康常识之类的,有时,在他们店里预订了书,也多半会因为他们无利可图,最终告诉我无法进货(贵宾卡折扣较大,他们利太薄)。
现在养成了网上购书的习惯,相对来说,我买得温柔些,因为不是专业搞人文的,书也是闲书,看看而已。
曾看到文摘上有则数据:中国大学生平均每年读书不到十本,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年读书五十本以上,以色列大学生每年阅读量超过六十四本。
阅读量决定视界和逻辑,视界和逻辑影响人生的疆域和内涵。但中国人生活得窘迫,负累太多,一个不做学问的人,难得抽出多少时间来读书,我都难以估计自己一年能不能读到十本书。如果要读透,就更难了。
曾留意过冉云飞老师的阅读速度,他每个月的阅读量大约是8-10本,每年100本上下,而成都作家洁尘女士的阅读量是每天固定为100页,按每册书平均300页,他们的阅读量大致相当。
寻常人呢?某日清流石兄说,他读崔卫平老师《思想与乡愁》,在出差的来回飞机上,几个小时读了一半,回家后,一两周过去,书页似乎在练原地踏步。我基本也类似。
读杜泽逊先生编的《文献学概要》(普通文科高校的基础课),里面有个统计,从先秦到清末,每个朝代的政府馆藏文献数量,从先秦的几千卷开始,每经历一次朝代更迭,其数量就暴跌一次(毁坏散佚于战乱水火),从各朝初年的万余卷,到末年鼎盛的数万卷,然后下一朝,又跌至万余卷,均数总维持在几万卷之间像个正弦波。
就这几万卷书,如我这般中国大陆有普通有高校毕业文凭的同胞,看过几本呢?至少我是屈指可数的。
所谓文化大国,我们的经典绝大多数,大约都存在书架上而已。汉文“典”字,就是一摞摆在桌案上的书。
至本朝,书籍当然印刷很多了,几近天文数字了,但具有蒙牛牛奶性质的书又太多了,闭上眼点兵点将点出来的书,多半都属此类,读不如不读,搓搓麻将还有益身心点。
吾生亦有涯而知无涯,看太多书,食而不化,大约就会变成一个“殆矣”的书呆子,可见,书本身的目的并非要人去背诵,不过是帮助你做个明白人而已。
所以,独 裁 政 治一定是反文明反逻辑的,即为愚化,只要书报开禁,独 裁和极 权都走不远的,从这一点上讲,虽然网爆香港电视剧《天 与 地》被禁,但未来仍旧充满希望,要公众明白一件事的根底,一个讯息就够了。
这篇作为2011年的总结和2012年的寄语,玛雅人无论是否搞通了世界末日,生命总归是向着自由而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