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31|评论: 7

未来十年苏商将向内江投资120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9 06:33 | |阅读模式

应内江市委、市政府的邀请,“财富黑马”、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苏商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莅临内江,进行太平洋建设集团、苏商建设集团进军四川、重庆“项目落地”的首站考察访问。
  实地作项目考察、与各级党政官员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与内江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受聘为内江市政府高级经济顾问……严介和内江之行,在我市掀起了一次不小的“冲击波”。与“苏商”合作,不仅成为内江对外开放整体水平提升的一个标志,更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内江迎来了一个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
  曾为中学语文教师的严介和,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地抓住了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几轮机遇——上世纪八十年代下海并承包国企,九十年代开始承建政府基建项目,2000年之后大举收购国企,以125亿的个人财富高居中国“2005年胡润百富榜”第二名。2005年12月被评为“2005年度创新企业家”;2006年1月被评为“首届十大华商领袖”;2006年2月被评为“中国十大工商英才”。严介和所创建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已发展成国内非公有制企业中惟一一家拥有国家公路、市政和水利工程三个总承包一级资质及多项专业一级资质的民营企业,其规模已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前五位。这个典型的中国式创富故事正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严介和的行踪已成为国内外媒体和公众关注、探究的目标。
  在此之前,5月13日,严介和受聘为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并为西南交大110周年校庆作“企业文化成就百年基业”专题演讲,在成都引起轰动。

  “苏商”与内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在严介和2006年的战略版图里,太平洋集团一分为三,将增加北京和上海两个新的业务总部。北京业务总部(北京长城集团),负责华北、东北和西北区域的业务,上海业务总部(苏商建设集团)负责华东、华南和西南的业务。南京总部只是主管江苏省和中部几个省份的业务。三大集团仍以公路、市政、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核心产业,同时从事机械、新材料、建筑、园林、房产、电子等多元化经营。
  紧扣苏商建设集团的核心产业,市、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推介了近20个项目,投资总额近100亿元。在内江期间,严介和对大千园、拦河坝、西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东兴仿清代商业老街改造、内碑南路公路建设、资中古城保护性综合开发、资中沱江二桥及工业园区建设、隆雅路建设、隆昌“三古之旅”旅游环线公路改建等10多个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实地项目考察的基础上,市政府与苏商建设集团立足长远战略合作,就苏商建设集团在内江的重点投资领域、投资项目、投资方式、优惠政策以及建立双方高层互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沟通,并达成了一致意见。
  16日上午,在内江市人民政府与苏商建设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上,严介和与内江市市长王铭晖签署协议、接受“内江市人民政府高级经济顾问”的聘书,他郑重表示,“这次来内江,是有备而来,想实实在在地在内江做点事情。随着苏商进军四川,我们选择‘落地’的第一点就是内江。通过两天对项目的考察,感到收获颇丰,很多项目已基本成熟。对内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非常看好,对投资内江充满信心,更会义无反顾。苏商集团来到内江,进了内江门,就是内江人,要说主人话、办主人事、尽主人职。既聪明、又能干、更听话,想政府所想,急政府所急。希望尽快做项目具体对接,先从基础设施切入,再进入二产业、三产业,争取有项目早日开工。”
  按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10年,苏商建设集团在内江投资将在120亿元以上。

  精彩演讲“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 
  严介和被喻为“有着演讲天赋的富豪”。作为携中国民企十大杰出管理人物、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大奖两大身份于一身的惟一代表,严介和两次在人民大会堂做了精彩演讲。
  16日上午,一场“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专题讲座”在运亨酒店阳光厅举行。叶壮、王铭晖、李德元、王七章、王志平、刘国强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和各县(区)委、政府领导,市级部门负责人以及45家企业负责人聆听了一场“现场做诗”般的演讲。
  尽管严介和的普通话苏北口音浓重,要听清楚他讲的每个字并不容易,但他富有激情、妙语连珠的演讲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对企业管理、对企业家精神的深刻而独特的阐释不时获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做了10年国企的老总,又做了10年私企的老总,从一介书生、从“异想天开”起步到今天,严介和认为企业家是既优秀又苦难,既可爱也可怜的人,他们能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委屈和苦难,就像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样,“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不怕被冻死,也要卖个好价钱。
  严介和喜欢把事情归类、分流。演讲中,他多次提出“三分论”:
  商人“分三流”:一流的商人是精明+厚道;二流的商人是精明+精明;三流的商人是厚道+厚道;
  企业“分三流”:一流的企业是做文化、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资本;三流的企业做项目、做产品;
企业家“分三流”:一流的企业家是只合作不竞争;二流的企业家是既合作又竞争;三流的企业家只竞争不合作;
  人才“分三流”:一流的人才无中生有,创造知识;二流的人才创新知识;三流的人才学习知识。
  严介和送给内江企业家一段话:“希望永远在明天。真正的企业家应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思维围绕钞票运转的人叫资本家,是钞票的积累;围绕企业转的叫实业家,是能力的积累;围绕社会转的才叫企业家,是形象的积累。真正的企业家,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自己的事,他干;仅有利于自己不利于社会的事,他是不干的。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我们在不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我们想的是壮志凌云,做就要脚踏实地。我们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所有给予现在。我们真正要做一个站着是一座山,倒下是一座碑的人!”
  演讲结束时,严介和公布了他的手机号码,以及苏商集团留驻内江的工作人员的联系号码。作为内江市的高级经济顾问,他欢迎大家有疑难、有问题时与他联系,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帮助解决。
  “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握手。”正如市委书记叶壮所说,与苏商建设集团合作,是今年全市招商引资重中之重的重头戏,是内江对外开放整体水平提升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内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一个难得重大机遇。“胸怀全局谋一域,着眼长远抓发展”,叶壮特别告诫内江各级干部,现在我市发展势头好,发展机遇难得,“苏商”以战略的眼光谋划长远,看重内江,选择内江,把内江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合作能否成功,关键看我们各级、各部门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把项目准备得对路、充分,环境打造得更优。合作能否成功,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是不是在真心抓发展,有没有能力加快发展的检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6-6-1 13:24 |

严介和财富暴增有没有猫腻 自称赚阳光下的利润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徐正辉 南京报道

经济观察报:1995年注册太平洋工程公司时,你连设备和现金总共加在一起才4000万元,而到了2005年,你个人的财富就达125亿元。相信你也知道,外界有观点认为,太平洋建设集团的BT模式可能蕴藏着“灰色交易”。 你的解释呢?

严介和:我们公司主要采取两种模式运营,一是并购,一是BT模式,并购亏损国有企业只是增加了公司资产总量,并没有给公司带来财富的增长,公司95%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工程,而工程项目最主要就是BT模式。

以包头120亿元的项目来分析吧。这120亿项目分6年建设,每年做20亿元的项目,然后和政府签约4年还清,每年还25%

第一年干20亿的工程,我们只需要投10亿元即可,其它可以通过供应、分包等来解决;

第二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只需要投5亿即可,因为政府第一年需要还贷20%-25%

第三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不需要再投资,因为有政府第一年和第二年每年20%-25%的还贷;

第四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非但不要投入,反而有了5亿元的收入了,(20%-25%)×3-10=5亿;

第五年再干20亿的工程,这一年政府还款20亿元,再扣除投入的10亿元,约有10亿元收入;

第六年再干20亿的工程,这一年政府还贷的钱就更用不完,可以投资去做其它的事情去了。

……

这种模式类似于滚雪球,越滚越大。政府和我们签的合同大都是5-8年,当然越长越好,我们是用政府的应收账款(3-4年后政府的钱)去做未来的业务,即便是领导变了,也不影响计划的执行。

经济观察报:BT模式一般要求总承包方至少要有30%自有资金,而太平洋建设公司手中的定单总额高达2700亿元,依靠目前集团100多亿元的自有资金如何去运营呢?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针对BT模式的法律法规出台,外界有人士认为,这一模式正是钻了法律空子。

严介和:首先,这些定单不是马上要求完成。现在我们在海南、内蒙等地还签了一些新的定单,总量会更大。

从上述模式当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要完成5000亿元的定单,自有资金有50亿元即可,这个比例约在1%左右。所以,我们不会存在资金难题。目前,我们在银行的贷款才3个亿,并且很多国外大机构和银行想给我们贷款都被拒绝了。我们本身不缺钱。

经济观察报:你并购的这些国有企业目前的状况如何?这些被收购的企业目前如何维持日常的经营?他们对整个集团公司的贡献是多少?

严介和:我们采取零资产收购,但收购之前,一般而言,集团会先投入约3000万元,甚至更多的资金使企业正常生产和运营,之后就让企业滚动发展了,总不能老占用工程主业的资金吧。

我们收购了31家国企,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能回收成本,他们什么贡献也没有,我们只有付出。

所以我建议董事会,主张退出29家企业,留下两家,一个是苏红酒业,一是纵横国际。就苏红酒业来说,一年生产几十天就可完成全年的产量,而公司投入近3000万元,到现在300万元都回收不到。纵横国际的投入更不是能以千万计算的,我们要的是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应。

如果非要说到对集团贡献的话,除了资产总量得到扩张,在相关业务上间接支持集团外,另外一块就是债务利润,比如100亿负债,银行收不回,我们不超过40亿元就解决了,那么,这60亿债务利润就产生了。

经济观察报:我们发现,零收购的国有企业位置都处于当地黄金地段,价位在100/亩左右,而贵公司收购之后都会把企业搬迁到10万元/亩以下的经济开发区。请问,这其中可有生意做?

严介和:以镇江华龙管道为例。在“退城进区”之政策下,挂牌前,是以工业土地出让,这里按40万元/亩,总共实收4800万元。其后,以商业土地挂牌出让,约120万元/亩,溢价80万元/亩,按照“政府八我二”来分,我们实收不到2000万元,这样不合算。所以我们得重新和政府谈判,起码在溢价部分按五五分成,我们才可能持平。

这笔账这么算:搬到开发区后,新土地需要资金1000万元,道路厂房等2000万元,生产设备及人员成本等需要6000万元,搬迁费用共需要1个亿,如果按其后的溢价部分“政府八我二”的政策来算,我们还需要再投入4000万元。

经济观察报:从近年太平洋建设集团的模式看,在某个区域内,你们有一个大的国企重组行为,就会拿到一个大的市政工程项目。那么你们是否以牺牲并购国企的代价来获得工程的高额回报?是不是可以认为两者有因果关系?

严介和:关系不大。收购企业的目的有三,一是从壮大资产总量来考虑;二是表明自己不是包工头而是企业家;三是社会效应。工程项目都是当地政府主动找到我们的,这顺序不能反,所以我们没有猫腻,这才叫做阳光下的利润。

发表于 2006-6-1 13:24 |

严介和财富暴增有没有猫腻 自称赚阳光下的利润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徐正辉 南京报道

经济观察报:1995年注册太平洋工程公司时,你连设备和现金总共加在一起才4000万元,而到了2005年,你个人的财富就达125亿元。相信你也知道,外界有观点认为,太平洋建设集团的BT模式可能蕴藏着“灰色交易”。 你的解释呢?

严介和:我们公司主要采取两种模式运营,一是并购,一是BT模式,并购亏损国有企业只是增加了公司资产总量,并没有给公司带来财富的增长,公司95%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工程,而工程项目最主要就是BT模式。

以包头120亿元的项目来分析吧。这120亿项目分6年建设,每年做20亿元的项目,然后和政府签约4年还清,每年还25%

第一年干20亿的工程,我们只需要投10亿元即可,其它可以通过供应、分包等来解决;

第二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只需要投5亿即可,因为政府第一年需要还贷20%-25%

第三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不需要再投资,因为有政府第一年和第二年每年20%-25%的还贷;

第四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非但不要投入,反而有了5亿元的收入了,(20%-25%)×3-10=5亿;

第五年再干20亿的工程,这一年政府还款20亿元,再扣除投入的10亿元,约有10亿元收入;

第六年再干20亿的工程,这一年政府还贷的钱就更用不完,可以投资去做其它的事情去了。

……

这种模式类似于滚雪球,越滚越大。政府和我们签的合同大都是5-8年,当然越长越好,我们是用政府的应收账款(3-4年后政府的钱)去做未来的业务,即便是领导变了,也不影响计划的执行。

经济观察报:BT模式一般要求总承包方至少要有30%自有资金,而太平洋建设公司手中的定单总额高达2700亿元,依靠目前集团100多亿元的自有资金如何去运营呢?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针对BT模式的法律法规出台,外界有人士认为,这一模式正是钻了法律空子。

严介和:首先,这些定单不是马上要求完成。现在我们在海南、内蒙等地还签了一些新的定单,总量会更大。

从上述模式当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要完成5000亿元的定单,自有资金有50亿元即可,这个比例约在1%左右。所以,我们不会存在资金难题。目前,我们在银行的贷款才3个亿,并且很多国外大机构和银行想给我们贷款都被拒绝了。我们本身不缺钱。

经济观察报:你并购的这些国有企业目前的状况如何?这些被收购的企业目前如何维持日常的经营?他们对整个集团公司的贡献是多少?

严介和:我们采取零资产收购,但收购之前,一般而言,集团会先投入约3000万元,甚至更多的资金使企业正常生产和运营,之后就让企业滚动发展了,总不能老占用工程主业的资金吧。

我们收购了31家国企,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能回收成本,他们什么贡献也没有,我们只有付出。

所以我建议董事会,主张退出29家企业,留下两家,一个是苏红酒业,一是纵横国际。就苏红酒业来说,一年生产几十天就可完成全年的产量,而公司投入近3000万元,到现在300万元都回收不到。纵横国际的投入更不是能以千万计算的,我们要的是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应。

如果非要说到对集团贡献的话,除了资产总量得到扩张,在相关业务上间接支持集团外,另外一块就是债务利润,比如100亿负债,银行收不回,我们不超过40亿元就解决了,那么,这60亿债务利润就产生了。

经济观察报:我们发现,零收购的国有企业位置都处于当地黄金地段,价位在100/亩左右,而贵公司收购之后都会把企业搬迁到10万元/亩以下的经济开发区。请问,这其中可有生意做?

严介和:以镇江华龙管道为例。在“退城进区”之政策下,挂牌前,是以工业土地出让,这里按40万元/亩,总共实收4800万元。其后,以商业土地挂牌出让,约120万元/亩,溢价80万元/亩,按照“政府八我二”来分,我们实收不到2000万元,这样不合算。所以我们得重新和政府谈判,起码在溢价部分按五五分成,我们才可能持平。

这笔账这么算:搬到开发区后,新土地需要资金1000万元,道路厂房等2000万元,生产设备及人员成本等需要6000万元,搬迁费用共需要1个亿,如果按其后的溢价部分“政府八我二”的政策来算,我们还需要再投入4000万元。

经济观察报:从近年太平洋建设集团的模式看,在某个区域内,你们有一个大的国企重组行为,就会拿到一个大的市政工程项目。那么你们是否以牺牲并购国企的代价来获得工程的高额回报?是不是可以认为两者有因果关系?

严介和:关系不大。收购企业的目的有三,一是从壮大资产总量来考虑;二是表明自己不是包工头而是企业家;三是社会效应。工程项目都是当地政府主动找到我们的,这顺序不能反,所以我们没有猫腻,这才叫做阳光下的利润。

发表于 2006-6-1 13:24 |

严介和财富暴增有没有猫腻 自称赚阳光下的利润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徐正辉 南京报道

经济观察报:1995年注册太平洋工程公司时,你连设备和现金总共加在一起才4000万元,而到了2005年,你个人的财富就达125亿元。相信你也知道,外界有观点认为,太平洋建设集团的BT模式可能蕴藏着“灰色交易”。 你的解释呢?

严介和:我们公司主要采取两种模式运营,一是并购,一是BT模式,并购亏损国有企业只是增加了公司资产总量,并没有给公司带来财富的增长,公司95%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工程,而工程项目最主要就是BT模式。

以包头120亿元的项目来分析吧。这120亿项目分6年建设,每年做20亿元的项目,然后和政府签约4年还清,每年还25%

第一年干20亿的工程,我们只需要投10亿元即可,其它可以通过供应、分包等来解决;

第二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只需要投5亿即可,因为政府第一年需要还贷20%-25%

第三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不需要再投资,因为有政府第一年和第二年每年20%-25%的还贷;

第四年再干20亿的工程,此时非但不要投入,反而有了5亿元的收入了,(20%-25%)×3-10=5亿;

第五年再干20亿的工程,这一年政府还款20亿元,再扣除投入的10亿元,约有10亿元收入;

第六年再干20亿的工程,这一年政府还贷的钱就更用不完,可以投资去做其它的事情去了。

……

这种模式类似于滚雪球,越滚越大。政府和我们签的合同大都是5-8年,当然越长越好,我们是用政府的应收账款(3-4年后政府的钱)去做未来的业务,即便是领导变了,也不影响计划的执行。

经济观察报:BT模式一般要求总承包方至少要有30%自有资金,而太平洋建设公司手中的定单总额高达2700亿元,依靠目前集团100多亿元的自有资金如何去运营呢?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针对BT模式的法律法规出台,外界有人士认为,这一模式正是钻了法律空子。

严介和:首先,这些定单不是马上要求完成。现在我们在海南、内蒙等地还签了一些新的定单,总量会更大。

从上述模式当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要完成5000亿元的定单,自有资金有50亿元即可,这个比例约在1%左右。所以,我们不会存在资金难题。目前,我们在银行的贷款才3个亿,并且很多国外大机构和银行想给我们贷款都被拒绝了。我们本身不缺钱。

经济观察报:你并购的这些国有企业目前的状况如何?这些被收购的企业目前如何维持日常的经营?他们对整个集团公司的贡献是多少?

严介和:我们采取零资产收购,但收购之前,一般而言,集团会先投入约3000万元,甚至更多的资金使企业正常生产和运营,之后就让企业滚动发展了,总不能老占用工程主业的资金吧。

我们收购了31家国企,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能回收成本,他们什么贡献也没有,我们只有付出。

所以我建议董事会,主张退出29家企业,留下两家,一个是苏红酒业,一是纵横国际。就苏红酒业来说,一年生产几十天就可完成全年的产量,而公司投入近3000万元,到现在300万元都回收不到。纵横国际的投入更不是能以千万计算的,我们要的是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应。

如果非要说到对集团贡献的话,除了资产总量得到扩张,在相关业务上间接支持集团外,另外一块就是债务利润,比如100亿负债,银行收不回,我们不超过40亿元就解决了,那么,这60亿债务利润就产生了。

经济观察报:我们发现,零收购的国有企业位置都处于当地黄金地段,价位在100/亩左右,而贵公司收购之后都会把企业搬迁到10万元/亩以下的经济开发区。请问,这其中可有生意做?

严介和:以镇江华龙管道为例。在“退城进区”之政策下,挂牌前,是以工业土地出让,这里按40万元/亩,总共实收4800万元。其后,以商业土地挂牌出让,约120万元/亩,溢价80万元/亩,按照“政府八我二”来分,我们实收不到2000万元,这样不合算。所以我们得重新和政府谈判,起码在溢价部分按五五分成,我们才可能持平。

这笔账这么算:搬到开发区后,新土地需要资金1000万元,道路厂房等2000万元,生产设备及人员成本等需要6000万元,搬迁费用共需要1个亿,如果按其后的溢价部分“政府八我二”的政策来算,我们还需要再投入4000万元。

经济观察报:从近年太平洋建设集团的模式看,在某个区域内,你们有一个大的国企重组行为,就会拿到一个大的市政工程项目。那么你们是否以牺牲并购国企的代价来获得工程的高额回报?是不是可以认为两者有因果关系?

严介和:关系不大。收购企业的目的有三,一是从壮大资产总量来考虑;二是表明自己不是包工头而是企业家;三是社会效应。工程项目都是当地政府主动找到我们的,这顺序不能反,所以我们没有猫腻,这才叫做阳光下的利润。

发表于 2013-5-26 00:06 |
piaog

发表于 2013-5-27 15:49 |
给我算了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5-28 15:26 |
观望。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6-5 10:35 |
路过的~我就看看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