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音乐的主奏乐器是祁胡。打击乐器中,有特制的高音战鼓、帽形噪鼓、高音小锣和低音大锣、大钹。弦乐有祁胡、月琴、三弦、板胡四大件。 祁剧的音乐受湘南地方语言音调和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祁剧的表演艺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其艺术风格既有粗犷、朴实、富于山野气息的一面,也有细腻精致的一面。 祁剧的角色行当为正生、小生、正旦、老旦、花脸、丑脚七行。表演上有一些特有的形式,“亮相”、以及各行当的出手、出脚,都有要求。祁剧的丑行艺术相当发达,除了丑行共有的诙谐、幽默之外,更多泥土的芬芳。在表演上,祁剧还特别注意绝招和特技的运用。如打叉、罗口袖功、罗帽功、紫金冠功、堆罗汉、倒大树等。有些戏还将民间武术融入武打场面,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地方色彩。 祁剧剧目中,有不少做工戏,如《烤火下山》、《刘高抢亲》等。这些戏道白、唱词很少,主要是靠表演动作来介绍剧情,展开故事,表现人物。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祁剧重表演、重做工的特点。另外,祁剧表演还特别重视眼功,眼神表情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焦急用斗眼,表现沉思用梭眼,表现威武英俊用颤眼,表现人之喜悦、爱慕用俊眼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祁剧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演员们从流浪江湖的艺人,变成了人民演员。湖南省祁剧院和有关地、市、县的祁剧相继成立。省戏曲学校专设祁剧科,培养祁剧人才。 几十年来,祁剧艺术家积极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演出了《昭君出塞》、《闹严府》、《绣楼赠塔》、《柳迎春》、《武松杀嫂》、《访贤记》、《包公坐监》等剧目,在省里的历届会演中获奖。《昭君出塞》一剧,曾三次赴北京汇报演出。 1960年春天,湖南省祁剧艺术代表团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党政领导人汇报演出了《闹严府》。自1958年以来,祁剧艺术家们还创作、 改编了反映革命历史和现代生活的《黄公略》、《燕子与兰兰》、《送粮》、《松坡将军》、《小河九道弯》等现代剧目。其中,《送粮》一剧还由珠江电影制版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松坡将军》由湖南电视台拍成电视艺术片。1980年,湖南省文化局组织全省祁剧的名老艺人,在祁阳举行了祁剧教学演出,有200多名中、青年演员观摩、学习了教学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并选择其中24个优秀剧目进行了录相,为祁剧艺术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艺术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