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戏文中倒是听说过"少年老成"这个词.但从来就不相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遇见过.直至1994年的夏天:
具体哪一天我记不清楚了,在"重庆剧场",当天是演出<<玉支玑>>.在后台,大家都在各忙各的,突然,有一个胖胖的小弟弟,身着对襟的绸缎子,手拿折扇,大摇大摆的来到化妆间找赵又愚赵大师,把我们在场的很多人都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哪个黑社会老大的儿子来了呢!他的一举一动都跟赵大师神似.出于好奇,我迫不及待的追问赵大师他是哪个?赵大师风趣地说:"是个吃错药的~~~~~~~~~(年成已久,记不清了)."我们都觉得奇怪,都说看川剧的是烟杆队伍了,浪个还有这么小的戏迷哟?是不是看闹热的哦?于是,我和几个老师便在问他关于川剧的问题,嗨呀,谁知百问百答,举一反三.这一下,他开始反击来考我们了,出了很多问题我们都回答不上.作为一个专业,的确感到惭愧.由于开戏的时间逼近,我们不得不暂时告一个段落,赵大师也在叫他:快点,开戏了,出去看戏得了."谁知他一句:"暂辞别."又引得我们对他不得不佩服.天哪!这哪里是一个外行说得出来的嘛?他就是你们论坛上的"山城戏痴"----袁国虎.
后来,"重庆剧场"被卖,川剧院又搬回以前二团的"金汤街排练场"(今天的"重啤剧场")演出,他一来就说要定一年的票,大家见他年龄这么小,而且又这么热爱川剧,所以就不让他买票,这样,几乎天天都能看见他,平时我们是礼拜二到礼拜五排戏,礼拜六和礼拜天演出,无论是排练的时候或是演出的时候,他总是坐在楼厢观看,下来以后,不是在这个老师家便是在那个老师家.怪说不得哦,他一天都跟那些老师伙在一起,浪个不比我们见得多,听得多,学的多嘛.我始终觉得纳闷,一个10岁不到的小孩,整天书不读,一天默到起戏.于是我便问他.他的回答让哑口无言,他说的大概是这样:"你们这些人才怪哦,你一个唱戏的,不但不鼓励我们,反而说些大逆不道的话,你还有没有职业道德哦?"莫名其妙的,为他好,反倒碰一鼻子灰!后来才知道,他最崇拜的演员是赵又愚赵大师和张巧凤老师,这两个都是出了名的怪脾气.他的确是学到家了的!不光是戏,连生活中也在学.
经常能看见他在川剧院宿舍楼下的坝子上,模仿赵大师的台步,有时候晚上歇凉的时候,总有一些老师在逗他,叫他跳一些已故老艺人的加倌,特别是他学阳云凤,陈玉俊,还有很多我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人,模仿得淋漓尽致.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叫他唱,他就唱,但是经常都在跑调.他嘴巴特别乖,很爱招呼人,特别是那些老师,所以大家都管他叫"小幺儿"或"袁幺儿"!后来不知怎么了?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见他的身影,一大听才知道,他妈妈强烈要求他回学校读书,只有周末演出的时候才能看见他.你还别说,自他走后,大家还有点不习惯,没人逗了.只有听一些老师们讲述一些成年旧事,我的确没有兴趣听.
每次演出前,他都回在后台来玩,看演员们化妆,给演员们聊天等.只要有人记不清楚台词,大家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他,去问他,要什么资料,只要他有,他都有求必应,而且从来不向人索取报酬.演出完了,他也会出现在后台,说这个戏那点又没有对,规格是怎么样的,穿戴是怎么样的,哪些老先生的这个戏好,好在什么地方,他都毫无顾忌的一一说明,有些人回为此而感激,而有些人为此对他有了不好的印象,觉得他是一个南征北.我弄不懂,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弟弟,这么单纯,居然有人会对他有反感,难道说真话有错吗,我们文艺界,就是缺少这样感说的人~~~~~~~~~~~~~~~~~~~~~(要写他的太多了,慢慢来,瞌睡来了,准备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