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今天早上,我接到了重庆来的电话,我们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赵书勤老师不幸于2006年6月25日清晨去世了~!赵老师的走,无疑是我们川剧界的遗憾,是同仁们的悲痛!回忆往事,真叫人~~~~~~~~~~~~~~哎~!黯然掉泪~
在重庆,一贯是推崇“周(周裕祥)家天子,百家诸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周老先生不但是一个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个斯坦系的导演艺术家,更是一个教育家。前两“家”大家可能都应该清楚,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赵书勤老师,不得不学学李伯清的惯用方式“散打”,先从周老先生说起~~~~~~~~~为什么说周老先生是个教育家呢?因为是他创办了川剧界最后一个,也是最有影响的一个科班——“又字科班”,解放后,科班就已经不存在了,改为了学校,川剧学校的前身,就是西南川剧院附属学校,地方在重庆盘溪。是1953年6月成立的,第一届的教务主任仍然是周老先生。多年来,周老先生培养了:赵又愚,赵书勤,胡明克,徐又如,陆建培,王德云,程又光,刘又祥,刘又积,刘忠义,肖又何,张巧凤,刘世玉,余果冰,曾又珠,何伯杰,任庭方,王起久,王起聪,强方云,黄学成,黄世涛,庞祖云等杰出的川剧演员。在“又字科班”里面,周老先生最喜欢的就是赵又愚老师,赵书勤老师,陆建培老师,胡明克老师。这里才来单谈我们赵书勤老师: 赵书勤老师,出生于1936年10月,11岁便进入了“又字科班”学艺,主攻文武小生。在业师周裕祥的培养下,逐渐成为了一个技艺全面的演员。1953年,周老先生又为其排了《摘红梅》而出名。而后又参师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袁玉昆,李文韵,彭海清。1959年随同中国川剧团出访东欧之前,与师兄刘忠义一起研究,把传统的变脸提升到现在的变脸,他也是第一个把变脸带出国的演员。后又随周裕祥老师学习导演。书勤老师的代表剧目有:《红梅阁》《打红台》《和亲记》《月下传腔》《踏纱帽》《花荣射雕》等。
我是怎么认识他的呢?又和书勤老师有什么接触?一切都等我回重庆吊孝之后再详细说明,因为我现在心乱如麻,归心似箭,不只还要等多久才能挨到明天上午~!真恨不得长一双翅膀飞回重庆~!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沉痛哀悼!!!
哀悼!!!
戏痴,赵老师有些啥子音像资料留世?论坛有何老先生珍藏的《西川图》
(周裕祥,蔡如雷,陆建培,赵书勤)。
沉痛哀悼
赵老师的挽联是其夫人——余果冰老师写的:
赵氏家门桃李开
名正一曲打红台
我这次回去参加追悼会,专门给书勤老师唱了几个戏,其中还唱了一段自己编的荷叶《温珠子学戏》。因为以前我每次到他家去,书勤老师总会叫我给他唱。每次都把他逗得哈哈大笑~!书勤老师没有多少资料,我这里有他和我们又愚老师《玉支玑》的录象,还有他一些生活中的录象,出国变脸的录象,《传琴斩考》的录音。照片很多,起码都有几百张哈~!
你就传上来,我们分享噻!
【耗子举报】南充市二市场有野味出售!
朋友,对不起,不是我不愿意哈,只是我没有电脑~!
技巧就是技巧,把变脸作为川剧的招牌,本身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相信赵老师留下的不仅仅是关于川剧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关于川剧全方位的思考.
老师们,朋友们:
我敬爱的老师赵书勤先生于2006年6月25日8时与大家告别与世长辞了。老师1948年进入又新大戏院(又新科班)学习川剧。1959年随中国川剧团到欧洲四国访问演出,担任重要演出任务,并首次将川剧‘变脸’带出国门走向世界。老师他名正一生打红台,赵氏家门桃李开,老师高尚的人品和精深的功艺永存人间!缅怀老师对我的教育,特以此纪念老师!
学生:徐超
川剧变脸王工作就是生活
姓名:赵书勤 性别:男 籍贯:重庆渝中区 终年:69岁 昨日,渝中区安乐堂里,前来为赵送行的亲朋好友、学生和川剧爱好者络绎不绝。 昨日凌晨2时,同事天池得知赵去世,前往渝中区安乐堂跪别友人。“除了父母和老师,他是我唯一磕头的人。”天池极为敬佩赵的敬业精神和为人处事。1990年,川剧团到北京中央军委演出,因意外,天池的节目被挤掉。赵毅然撤掉自己的节目,“把登台演出的机会留给了我。” 上世纪八十年代,赵为学习川戏《打红台》,登门拜访当时著名的川剧艺术家彭海清,彭借病婉拒。赵毫不气馁,呆在彭家专心攻读《打红台》剧本整整九天,诚心感动了彭,彭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赵。从此,《打红台》成了赵的鼎力之作,无人能及。 “他对我们就像慈父。”大徒弟刘毅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次,老师到刘所在单位指导演出。为了给徒弟节约,赵坚决不住招待所,和他挤睡宿舍单人床半个多月。而在艺术方面,赵对徒弟却一丝不苟,一个出场动作练习数十遍,直到满意为止。两周前,小徒弟徐超要上台表演,赵让徐超在病床前表演给他看,打手势指导他。“老师常跟我们说,学戏必须要学会做人。” 赵的老伴余果冰说,和赵结婚四十多年,除了唱戏,“他一点都不浪漫”,不记得她的生日,从未给她送过礼物……1996年,余大病,当时赵远在缅甸演出。得到消息,赵等到演出结束,才心急如焚地赶回。“在他心目中,生活永远不如工作重要。” 儿子赵海心中,父亲“跟徒弟交流多于跟自己的儿女,他对工作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