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我是一名从业20余年的新闻工作者,与多数同仁不同的是,我偏爱从旧闻中发现新闻。自2005年起,我自驾行程5万公里,有计划、有步骤地跋涉、徜徉于四川省内的人文历史遗迹、自然地理景观、古镇古寨古城堡之中,与它们进行相见恨晚的对话,与它们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为它们拂去湮没于岁月中的一抹尘灰,为它们点燃给今人带来惊喜的如豆之灯。有幸与它们约会的结果,是我撰写的系列游记,以及精心拍摄的原始图片。 我涉足之处,一部分地方仅仅是准备开发,一部分地方甚至尚未开发。因此,我的游记中的部分内容,就鲜为人知或仅有所闻。但是,这些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奇绝秀险的自然风光,不但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大长见识。这是我的系列游记的特点之一。 我的系列游记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写作手法。我将新闻的纪实性、散文的文学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有机结合起来。游记中涉及的地方,均实地详加踏勘、周密观察,并有独到的感悟、见解;凡涉及历史人物、年代、事件,均忠实于历史事实;对场景的描写,在准确记录的基础上力求语言文字的可读性。 我的系列游记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实用性。我基本上按所到之处的游览路线(一些地方的路线当然是我摸索出来的),用精确、形象的文字去引导读者观赏,并在文中毫不牵强地融入路程、路况、路线及食宿、气候条件。 四川地灵人杰,古往今来英雄豪杰、文人骚客、巨商名贾数不胜数。四川境内的古战场古碉楼、古刹古观、古桥古塔、古牌坊古祠堂、古码头古戏台,构成一部沉厚的经典古籍。我的游记中所介绍的,仅仅是浩瀚的历史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但是,它可以与四川省内的成熟景区互为补充,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一些不仅仅是休闲的旅游者劳其筋骨、磨砺意志的需求,也为酷爱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旅游者拓展了一方新的疆域。 民俗学家说得好:最具有地域性的就最有民族性,最具有民族性的就最有世界性。四川遭到汶川大地震重创,其旅游业也自然不能幸免。作为一名四川人,我有义务和责任,为本来就美丽,如今更加美丽的四川山水摇旗呐喊。于是,在汶川大地震周年之际,我将这系列游记结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