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雅堂落成竣工时间的考辨 南山种豆翁 因黄庭坚《大雅堂记》撰写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九月,所以有人认为大雅堂便是建成竣工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九月,笔者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 据李金荣《黄庭坚谪居戎州行迹生活考述》(见《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一文考证,《大雅堂记》一文是黄庭坚宋哲宗元符三年九月在青衣城(今眉山青神县)探望他姑姑时所撰写的。而此时,黄庭坚书写杜甫两川、夔峡诗尚未完成。对此,黄庭坚在宋哲宗元符三年十一月,于青衣城中写给杨素的一封书信中写得十分清楚: “辱书勤恳,感慨无量。送紫竹书橱,虽未甚中度,然亦适用,知公眷恤不倦也。送轴甚佳,感刻感刻。秋高气冷,即日起居何如,想里中亦有可人,共黄花一樽,破颜而笑。所须写老杜诗,青衣城中,昼日尽为宾客所夺,夜灯不便老眼,且遣此三人回,舟中写得,随处奉寄,必不贻人笑怪也。某十五六间,必解舟。相距密迩,犹得时奉书也。对酒作书,极不如礼”(《与杨素翁书》)。 既然黄庭坚在元符三年十一月,在给杨素的书信中写得如此明白,他连杜甫的诗都没书写完,杨素如何去刻?显然大雅堂即使在建,也是并没有落成竣工的。如果己建成竣工,黄庭坚在《大雅堂记》一文中绝对不可能不提及。 有关黄庭坚与杨素修建大雅堂的具体情况,如建筑格局和规模、具体落成竣工时间等,在宋史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如《宋史 黄庭坚传》中对大雅堂只字未题。即使在宋代魏庆之编撰的《诗人玉屑》中,也只提到黄庭坚作记的情况;另外在南宋人王象之编撰的《舆地纪胜》一书的有关记载中,也没有提及大雅堂的任何修建情况。从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九月,黄庭坚撰写《大雅堂记》一文时算起,到明代弘治丁已年(公元1497),巡按御史荣华重新修建大雅堂止,近四百年漫长时间内,且不说大雅堂不载于宋史之中,就是在丹棱地方志中也未见只字记载;而且在此段漫长时间内,丹棱文人学士也是代出有人,在宋代时著名乡贤如 “三唐”、“七李”、 以及与杨素同时的杨恂(元丰三年进士)、杨明(元丰三年进士)、以及刘汲、孙道夫等等都在其诗文中未曾道及?特别是宋代时著名史学家丹棱人李焘,他是杨素的孙女婿,但在他的诗文中也没有关于他岳祖父修建大雅堂丝毫的记载。照理说他岳祖父做了如此重大的工程,难道不值得他去大书特书一番吗! 我想在一千多年前的丹棱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杨素一个乡村土财主真的要以一已之力完成九百多首杜甫两川夔峡诗的刻石工程,并且建高屋来庇护安放这些诗碑,应该说在当时来讲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宏大的建筑工程,如果真正实施至少应该会在地方史志文献中有所记载;如此文化盛事至少也一定会被本土的文人雅士们所歌咏,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对大雅堂的提及只是几百年后的清代才多次被人谈起。而即使谈起也是连大雅堂所在的方位地址也说法不一。 不过对在丹棱大雅堂是否存过这个问题,笔者也从不怀疑。笔者坚信大雅堂曾在丹棱土地上存在过。只不过是规模小,并不是如今天有些人想像的那么宏伟、那么了不起;虽然,从我内心讲,我希望历史上的大雅堂真的如有些人想像的那么宏伟、那么了不起。 我认为大雅堂何时建成、以及是否建成,或规模是否宏伟并不重要。因为黄庭坚在《大雅堂记》中说得很明确大雅堂由丹棱人杨素修建在丹棱;这是有书为证的。即使它在丹棱土地上没有存在过,但它千百年来在中国的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存在!即使在现实中它的存在规模很小,但它在中国的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却永远是一座神圣庄严的文学殿堂,都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的丹棱人引以为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