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冕宁8月4日讯(记者张进春)8月4日上午11点,黄志霞正挥着锄头给田里齐腰深的茄子松土。身后不到8米就是她家正在装修的新房。白墙红瓦,周围就是她家通过村里土地流转政策得到的田地。
这里是位于凉山州冕宁县复兴镇安宁河谷的建设村,锅热了到门口田里摘菜,端着饭碗就可以下地干活。新农村建设让38岁的黄志霞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方便。不仅是黄志霞,整个建设村通过土地流转获益的还有400余户。
建设村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承包权益的前提下,由村集体将农户零散的土地量化入股,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紧挨黄志霞家周围的土地就是通过村里土地流转获得的。2010年,建设村土地流转的农户达420户,占全村农户的87%。通过土地流转,家门口的土地让农户耕作更为方便,同时也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在土地流转成功的基础上,建设村走“以地生财”的路子,他们将土地作为资本经营,创新运行机制,成立了农旺专业合作社,下设种植、养殖、担保投资三个公司。
建设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从2010年6月开始,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建设”下,由农户自愿报名,村组统筹安排,已完成了第一期新民居36套,建筑面积6888平方米,风貌打造410户。已破土动工第二期新居50套,预计今年年底可全部竣工。村党支部书记金鸿元告诉记者,建设村将力争3到5年,让全村90%以上的农户住进新居。
在资金筹措上,他们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共投入资金3111万元,其中:农户自筹1911万元,部门项目资金捆绑投入1000万元,政府补助200万元。
建设村在充分发挥地理、资源优势和成功的土地流转,做好“特色水果、生猪养殖、劳务经济、兴办企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去年建设村农民纯收入10648元。建设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