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蒋介石“重庆行营”正在进行“保护性拆除”。继北京梁思成、林徽音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之后,蒋介石“重庆行营”正被“保护性拆除”。蒋介石“重庆行营”目前已被拆除屋顶,仅剩砖木残体。此事引发了网友的关注。蒋介石“重庆行营”又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旧址为三幢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属于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作为重庆市重要抗战遗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旧址200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该址的保护方案通过了重庆市文物局的审批。据当地部门解释,目前正在进行的施工是这项文物保护项目的一部分,今年8月将在原址进行文物复建,复建将尽量保留原有实物。工程预计2013年10月竣工,修好后的行营将作为抗战历史陈列馆,对公众免费开放。(2月14日新华网) 网友多数对重庆此举表示怀疑,不确定“保护性拆除”所能达到的效果将会是怎么样的,如果不可移动文物在“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的旗号下被夷为平地之后,却不能依法问责,将会产生极其恶劣的示范效应。但如果当地有关部门对于重庆蒋介石行营的“保护性拆除”能实现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滋原味,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文物的损害,并实现之前的“原址复建,作为抗战历史陈列馆,对公众免费开放”的良好承诺与预期,那么这种条件下的“保护性拆除”举动还是可以得到认可的。 虽然客观而言这样的“保护性拆除”并不能算是一种最好的、最妥善的文物保护方式,我们并不提倡,不但不提倡还应该得到有效地控制,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对文物采取特殊的保护手段,这里我们要排除开一些功利性的思维,我们就单纯的保护文物出发,例如此次重庆的蒋介石行营状况堪忧,据称,该内部建筑保存情况并不乐观——这片建筑群曾为一家幼儿园与进城务工人员临时居住点,破坏比较严重,原本宽敞气派的一条甬道也被截成了三段。看来,实施“保护性拆除”确实已有必要,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该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对此无可厚非。 面对公众的质疑,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确实需要反思,对于文物的保护不应当更多的停留于事后的如何去抢救,为什么不能更多的防患于未然,在文物还没出现保护危机的时候就把保护工作做好做到位,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又捂住了纳税人的钱袋子,还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若能从这些“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中看到自己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不足,从现在开始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加强文物的前期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整合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资金资源,树立一种分责任的心态,提高文物保护的前瞻性。 其实,当务之急我们不应该纠结于“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到底违法不违法,而应该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更快更为有效的保护文物,挽救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