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清 西充县是我的桑梓之地。
《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让人“必恭敬止”的,我看除了指代家乡的“桑梓”里不但有先人手植的桑树与梓树,还有他们植播与世代承袭的文化。文化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更多的时候,它表现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比如我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皿、生产劳动工具、社会组织形式、父母对子女的日常教育、长者对晚辈的叮咛告诫,等等,无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文化绝不限于书本。生活是一本大书。一方水土一方风俗,一方风俗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决定一方的精神气象、盛衰枯荣……
西充文化的特征是什么?何谓西充文化时代传承的精髓,抑或价值?我认为,西充申报“中国(纪信)忠义文化之乡”,算是抓住了西充文化的要领。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大人们讲,西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义之乡”。这缘于一个人,一个叫纪信的人和这个叫纪信的人的故事。
有关纪信这个人的故事,在司马迁《史记》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里均有记载,虽然着墨不多,但其所表现出来的精忠大义,替王身死,也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因为纪信的荥阳诳楚,存开汉之功,刘邦为纪念他,建汉伊始,即在今天的南充境内,设置了安汉县。
若无纪信,可有汉家百年基业?此问姑且存疑。
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西充若无纪信这位远古前贤,就断不会有西充的忠义文化,代继赓续,传承至今。
“忠”与“义”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何谓“忠”?《孟子·滕文公》:“教人以善谓之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第一省者,即“为人谋而不忠乎?”谋,是为人筹划,为人做事。谋而且忠,则全心全力,不惟尊卑,不惟上下。“义”,不单指正义,大义凛然、义薄云天……更在于一个人立身处世,包括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正确的行为准则。何为孔孟之道?孔子曰仁,孟子曰义,这就是孔孟之道。
忠,是教人以善;义,是正确的做人行为准则。掌握了这两条,在忠,就不是愚忠;在义就不是愚义。在当今现代文明社会,这“忠”与“义”可以说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脱却了封建意识的窠臼。
——这正是西充文化世代传承的精髓!
——这正是西充文化世代传承的精髓中的核心价值!
我们西充的世世代代子孙,从小就受到父辈们的教育,莫不与此种精髓指向上的“忠”、“义”有关。这有关,成就了精神指向上的高度;这精神指向上的高度,成就了西充代有先贤,古代的不说了,在现代的就有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等。
——这是居庙堂之高。在民间草莽,具体表现在西充人大多一诺千金,言出随行,义无反顾,敢作敢当。在中国的历史上,从西充走出去的大人物,就没有一个乱臣贼子,而更多的为忠义之士。西充人好客,那也是极有名的,其名声之广,遍及全川,无谁可匹。清代西充知县刘洪典为此曾赋诗云:“喜逢嘉客火锅烧,也说鸡豚味最饶,借问平日糊口计,可怜顿顿是红苕。”平日以红苕糊口,将好吃的节攒下来留作待客,这西充人对人的诚恳、真心、忠义、朴拙还有什么好说的!清康熙年间的《西充县志》收录了王之鹏的一首诗,是吊纪信故里扶龙山的,其诗云:“闲寻古迹吊忠魂,墟落空传旧将门。就义从容排主难,成仁慷慨报君恩。汉家得鹿今无土,纪信扶龙尚有村。寂寞荒祠清昼夜,居人犹自荐鸡豚。”看见了吧,即便在纪信千百年后,有人去凭吊他的故乡,虽非亲非故,那里的乡民,仍会拿出鸡豚,去盛情款待远方的来客。人情之盛,还有能超过西充的吗?!西充人好读书,在全川也是极有名的。西充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县,自中国有了科举考试制度以来,西充人中进士的就有近三百名之多!读书的目的,在乎明事理,知礼义,懂廉耻,晓忠义。为此,西充人历代最崇尚的,莫过于读书了。过去,西充在农村中稍许像样的家族,必得拿一份公田,交作义产,用于救助贫困孤寡和子弟读书升迁。西充民间有句口头禅:“穷不离猪,富不离书。”为求富贵,西充人再穷,那怕揭瓦卖房,也要送子弟入学。正因有此,从西充的土地上,才走出了一代代俊彦先贤,而这一代的先贤俊彦,又将西充的忠义文化弘扬光大,亘古至今。
西充忠义文化,对西充历代文人浸润濡染,他们笔下便多出了许多忠义的笔墨,忠义的传神。在当下,具体到我的成名作《山杠爷》,村党支部书记山杠爷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与义,在我看来,应该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几近完美。没有西充忠义文化对我的熏陶,没有西充家乡父老从小对我有关忠与义的做人的谆谆教诲,便不可能有我的《山杠爷》,以及后来的长篇小说《父老乡亲》、《农民》和去年由作家社出版并受到广泛好评的《木铎》和经由这三部作品所承载的诸多人物、诸多故事。
西充的忠义文化,在口口相传中,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无意中,在有形无形中,凝聚了一代代西充人的精神气脉,铸造了一代代西充人坚毅执著、宁折不弯的秉性,升华了一代代西充人宁可他人负我、我不负他人的牺牲品质。
广袤中华,如果人人多一些宁折不弯的刚毅秉性,少一些争名夺利的蝇营狗苟,这世界该有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