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记者从广安市委农办获悉,因广安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成效明显,贡献突出,近日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11年度“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
据悉,2011年,广安区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的方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村建设,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8.4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966元,同比增加994元,同比增长20%。 2011年该区先后为全国土肥工作会议、全省特殊困难区域连片扶贫开发现场会议等中省市各类大型会议提供高规格现场,接待省内外党政代表团到广安区参观学习现代农业及新村建设485批、11300余人次。
坚持组织领导推动
农村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全年深入农村调研及现场办公达76次。继续坚持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联系会议制度,由区委专职副书记和一名副区长主抓农业农村工作,定期研究“三农”工作,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全年深入农村专题调研达82天,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65次,全区召开农业农村相关工作现场推进会12次。
去年,区委、区政府继续出台了《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区财政拿出1650万元,对助农增收效果显著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业主等按一事一议给予奖励;继续实施《龙安柚产业基地建设意见》,区财政预算500万元设立龙安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对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达500亩以上的新建龙安柚生产基地,给予每年每亩220元的幼树抚育费;将省上850万元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补助资金、市上补助给该区的新农村示范片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补助资金1000万元全部用于新农村示范片的统筹发展。同时,区财政对省市区新农村示范片的51个村补助20万元/村·年。
该区把“三农”工作作为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来抓,力量上给予重点保证。区农办增加3名行政编制,新招录了2名公务员,同时从全区抽调8名年富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专门负责新农村建设,区农业局选派35名专业技术事业人员到乡镇具体指导,区委组织部考调115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对在“三农”工作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坚持突出重点发展
现代农业步伐进一步加快
该区坚持综合治理,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渠道岁修清淤1125公里、病险水库整治21座、渠系配套9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平方公里,新建提灌站8处,修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5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2万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建成农村断头连网公路47公里,通达通畅公路75公里,农民出行、生产及农产品运销网络更加畅通。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和种苗基地”五大森林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7.6%,并顺利通过省级森林城市验收,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滚动发展,产业基地规模扩张。稳定发展优质粮油基地,在广罗线、广(安)花(桥)线和广(安)龙(台)线沿线乡镇规划发展优质粮油基地,实现粮食产量49.34万吨;突出发展优质龙安柚基地。巩固提高了龙安柚产业基地优势区、渠江沿岸龙安柚产业带、代(市)观(塘)高标准龙安柚示范基地建设,新建紫龙万亩龙安柚基地,建设高标准龙安柚基地1.2万亩,带动全区新发展龙安柚4万亩;大力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在渠江上游沿岸建设季节性蔬菜生产基地,在水淹区建设常年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在华蓥山山区建设反季节蔬菜基地,巩固发展东西环线优质绿色蔬菜产业。建立无公害基地2.3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到42.5万亩;持续发展优质畜牧基地,在广前线的护安、代市、前锋等乡镇,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基地。全区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53个,带动全区出栏生猪149.05万头、家禽1130万只;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白市柚、柠檬、香蒜、反季节蔬菜、葛根、蚕桑、肉牛、山羊、土鸡、蛋鸭等特色产业基地。
新村引领,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以新村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实施“旧院改造扩建、旧房拆除重建、村镇结合迁建、避灾搬迁新建”四种新村(聚居点)建设模式,通过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目前,涉及护安、观塘、代市、虎城“三镇一乡” 26个村的广前线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涉及20个村的2个市级和涉及11个村的1个区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区新改扩农民新村117个,新民居建设15931户,其中新建1226户,改建2230户,扩建2548户,风貌改造9877户。同时,以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带动、促进,新农村建设区域已扩大到全区12个乡镇、137个村,辐射面积近400多平方公里,惠及群众30多万人。
坚持创新机制激励
农民收入进一步持续增加
该区创新主体带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基地托管等方式,让农户参与生产、管理过程,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截止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295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43个,带动农户23.12万户,规模经营土地2.8万亩。
创新新型农民培育机制。创新建立星级农民工培训机制,聘请专家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农业产业工人实行五星级管理,按星定岗计酬,并将这种机制推广到全区。
创新财政生产性投入管理收益机制。成立“广安鑫泰农业合作社”、“广安鸿浩水务专业合作社”及“广安绿荫林业专业合作社”,并以此为平台积极筹集基地基础设施管护资金,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群众持续受益。
创新新村建设与小城镇开发联动机制。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强力推进小城镇开发,获取的土地收益又支持新村建设,实现新村、小城镇良性互动发展。全区各乡镇小城镇土地收益支持“三农”达1.66亿元。(廖小兵
李清华
吴奇敏)